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聚焦】讓傳統非遺扎染走進現代生活,“華藝杯”全國紡織非遺扎染職業技能邀請賽成功舉辦

發布時間:2021-10-14  閱讀數:8348

【聚焦】讓傳統非遺扎染走進現代生活,“華藝杯”全國紡織非遺扎染職業技能邀請賽成功舉辦

圖片


非遺來源于日常生活,也應當回歸生活。融入生活,創新發展,才是非遺傳承的最佳方式。本著對紡織非遺——扎染的敬意和傳承,10月1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紡織類非遺技藝傳承人及工藝美術制作者共同奔赴海安,齊聚以“扎染與當代生活”為主題的“華藝杯”全國紡織非遺扎染職業技能邀請賽決賽的舞臺,在這里“比技能、促傳承,比創新、促發展”,用有溫度的手藝,扎染出對當下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終,來自江蘇華藝集團的周莉獲得一等獎,來自桐鄉嘉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胡耀飛與蘭州交通大學染纈藝術研究所的張雅雯獲得二等獎


據了解,本次比賽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海安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江蘇華藝集團共同主辦。共有來自17個省,57家單位及院校的185人報名參與,經過專家委員會審核評定,共15家企業及26家院校的42人入圍最后的決賽。比賽分為筆試與設計制作兩個環節。筆試內容為扎染相關基本知識。在設計制作環節,參賽選手需根據主題進行設計、畫稿、扎花、染色、整燙、成型,最終獨立制作完成一件扎染T恤作品和一件扎染纖維藝術作品。


圖片

做好非遺技藝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圖片


“我們對扎染這樣傳統工藝應該抱著一種尊重,甚至是敬畏之心,我想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甚至是匠心和情懷。”比賽開幕式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對本次比賽滿含期待和思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遺保護定義的核心是:“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文化遺產要與時俱進,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創新,融入時代元素。非遺的這種不斷創新精神,是確保其生命力的重要保證。對此,孫淮濱表示,因為時代在變化,科技在進步,人們的需求也在升華,對傳統工藝包括扎染在內,在保留一些基本的技法基礎上要有創新,傳統工藝的前途才能有生命力。“使得扎染更能滿足當下生活需要和審美情緒,在合理的保護傳承基礎上,通過不斷創新來滿足當下人們的心理的、精神上的一種愉悅和需求,真正讓傳統非遺扎染走進現代生活。”孫淮濱也道出了本次比賽的意義。


圖片


事實上,在對扎染創新的探索上,比賽承辦地海安已走在前列。海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譚真在開幕式上介紹,一直以來,海安致力于推動紡織類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通過一代代工匠大師精雕細琢,“巧手扎錦繡,藍染春秋”,將傳統手工染色技術與印染科技、時尚創意跨界融合,集民俗風情、綠色生態、柔性創意、個性時尚于一體,塑造了獨樹一幟的海安扎染風格,培育了一批扎染民藝研究、文化傳承、工藝創新與應用推廣的高新技術紡織服裝企業,“海安扎染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的杰出代表華藝集團是中國扎染文化傳承、現代扎染集成創新、藝術染整時尚創意、工藝服裝生產銷售的集團公司,是“藝術染整”集成創新與細分行業的首倡者,是國內藝術染整理論研究、時尚扎染產業推廣和院校師生學習實踐與技術創新的重要平臺,先后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中國紡織科技進步獎,躋身“中國服裝行業100強”企業,已成為海安紡織服裝行業的一張閃亮名片。


在做好非遺技藝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同時,海安還加速推動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壯大,成功打造現代高端紡織產業集群,榮獲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國家色織產品開發基地、中國繭絲綢生產基地、國家藝術染整與現代扎染產品開發基地等一系列金字招牌。海安現有紡織類企業1000多家,形成集紡、織、染、服裝加工、家用紡織、產業用紡織等門類齊全的產業鏈,年產色織布3億米,生絲5600噸,真絲機織面料3000萬米,錦綸絲30萬噸,紡織服裝等產品銷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圖片

大師薈萃指導 扎染技藝交流



這次大賽精英薈萃、大咖云集,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紡織類非遺技藝傳承人及工藝美術大師,嘉賓中既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印染實驗室主任賈京生,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院長、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也有四川自貢扎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曉平,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金頂獎”獲得者劉薇等這樣的大咖專家,“大師們始終永葆情懷、追逐夢想,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在非遺保護傳承中作出突出貢獻,使得跨越千年時空的非遺技藝在新時代里發揚光大。”譚真希望,借助本次大賽能賽出風格、賽出水平,為培養印染專業技能人才,挖掘紡織類非遺資源,推動非遺時尚化、產業化注入新活力。


圖片


除了這些大師,記者注意到還有很多來自地方的非遺傳承人和扎染愛好者也來參加大賽。在開幕式現場,記者看見一位穿著苗族服裝的老奶奶,上前詢問才知道,老奶奶名叫向云芳,今年已經70歲了,是扎染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出于對扎染的熱愛,她千里迢迢自費從湖南鳳凰坐了二十六個小時的車程來到海安參賽。但是因為邀請賽規定選手年齡需在45歲以下,老奶奶很遺憾不能和其他選手切磋。賽事組委會得知這一消息后,特地現場聘請向云芳為賽事的指導老師,參與到比賽中。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比賽現場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向云芳告訴記者,她自幼在鳳凰沱江邊長大,隨母親學習苗族傳統針扎技藝,專門從事扎染、蠟染、印染制作工作。“其實,最開始學扎染是為了生活需要,做一些床單、門簾、衣服等生活用品。和其他非遺產品相比,鳳凰扎染容易制作,用途廣泛,既有生活實用價值,也有藝術欣賞價值,可以很好地用到日常生活當中。”


圖片


在比賽現場,記者發現一位選手皮膚較黑,明顯不是國人。比賽結束后才知道,他是來自印度,中文名字很浪漫——江南,來自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賽事裁判說,江南在比賽中非常認真,在筆試環節堅持用不太熟練的中文書寫,因此也影響到了成績。記者問江南為什么不用英文答卷,這個印度小伙有些羞澀的說,我要遵守規則,不能特殊。“雖然成績一般,但是我很高興,在這里學習到了很多新東西。”


圖片


據了解本次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江蘇華藝集團的周莉,同時也是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表示,在扎染作品中,一方面要體現傳統技藝,另一方面也要體現當代時尚感,這次眾多選手的作品都非常有創意,都體現了很強的設計感。


圖片


本次邀請賽的裁判長賈京生表示,這是非遺扎染技能的第一次比賽,這一盛會舉辦的嚴謹有序,非常成功,吸引了全國各地、五湖四海扎染大師和熱愛者。在閉幕式上,賈京生也對選手提出建議,他認為,扎染技藝要注意大效果和小細節,扎染作品需要給人一種視覺沖擊力,這就是大效果,同時需要耐看,這就是小細節。一件扎染作品具備了了這兩點就是件成功的作品。


圖片


在大賽閉幕式的走秀上,模特們身著選手們制作的色彩絢麗而夢幻的扎染T恤,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上精心布置的舞臺,自信地展示來自東方的韻味。“我的作品靈感來自抽象油畫大師趙無極的作品,運用大片的深藍和深黃色塊和活潑的筆觸來展現自由而廣闊的藝術意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選手劉韙說,“我覺得扎染藝術可以運用到現代的服飾、家居飾品,同時根據現代審美進行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扎染這門古老的技藝。”


圖片


對于扎染的時尚化發展,江蘇華藝集團董事長邰衛國表示,現代扎染正以“個性化、時尚化、柔性化”的獨特優勢,成為全球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國際知名品牌、中國優秀品牌和國潮新銳品牌運用最多,市場流行最廣的非遺時尚工藝;現代扎染倡導“手工、自然、藝術”東方生活美學和藍染文化、綠色低碳的審美價值取向,已經成為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紡織服裝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活態傳承”上升到堅定中國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促進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高度,更為扎染非遺時尚化、產業化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和無限的發展空間。華藝集團旗下的而弄影女裝作為非遺時尚定位范式和模式的踐行者,一直在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企劃創意、品牌風格呈現與產品設計創新方面,努力培育非遺時尚特色,提高弄影的辨識度和品牌文化張力。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弄影時裝秀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圖片


邰衛國希望通過這次邀請賽發掘扎染工藝文化元素,促進扎染民藝融入當代生活,發現培育扎染新人和工匠精神,激發更多年輕人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并立足非遺傳承,推動扎染非遺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圖片


圖片


圖片

獲獎名單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一等獎

江蘇華藝集團 周莉


二等獎

蘭州交通大學染纈藝術研究所 張雅雯

桐鄉嘉彩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胡耀飛


三等獎

濟南市市中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張文佳

江蘇華藝服飾有限公司 陳小蕾

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陳沖


優秀獎

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 丁榮榮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王顯穎

山東陌上芳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李潔

江蘇華藝服飾有限公司 楊雪梅

蘭州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肖寧靜

湖南省素樸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邱玲

黎平縣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陸彥梅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陳湘(土家族)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姜潔沂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謝智惠

入圍獎

寧波博洋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王燦燦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王思帆

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輕化工程系 王鑫龍

上海弄影時裝有限公司 畢川華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劉韙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江南(印度籍)

金陵科技學院 祁夢萍

武漢依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楊青華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 楊語嫣

張開麗的個人扎染 宋雅玲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張文成(彝族)

北京服裝學院 張帆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張靜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陳夢婷

山東女子學院 秦夢琪

銅陵吉祥餐飲有限公司 袁茜

南通職業大學 高杰

武漢紡織大學紡大染語天然染色工作室 郭雯茜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服裝學院 黃子淅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常思琪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 董慧艷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蔣字慧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韓貝妮

山東華晨彩裝科技有限公司 譚翠蘭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樊晨樂

(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入圍獎排序按姓氏筆畫)


特邀指導老師

鳳凰扎染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向云芳


最佳指導老師

蘭州交通大學染纈藝術研究所 管蘭生

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桑童


優秀指導老師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劉水

深圳大學藝術學部美術與設計學院 羅瑩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朱小行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沈加芹

蘭州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鄒瑩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童虹


最佳組織獎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武漢紡織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

南通大學藝術學院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蘭州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南通職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輕化工程系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服裝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

山東女子學院

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