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積極融入,務實推動。
鄉村振興有一系列的政治上、政策上支持,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支持措施,說到底都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為了農民的可持續增收致富,改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產業要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偉大事業,積極尋找自己的位置,比如從巧媳婦工程這樣的小事做起,把安置農民轉移就業這樣的小事做好,讓巧媳婦成為我們偉大事業的合作伙伴,與巧媳婦們一起把產業做實做大做強,讓更多農民通過在服裝產業中就業成長,實現共同富裕。
——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 李剛
面積僅19.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萬,放在地圖上,江陰市新橋鎮實在是不起眼。但這個江南小鎮,近年來卻提出了“打造全國最具活力的特色城鎮”的大目標。
憑什么?
與“小身板”不同的是,新橋有著“大能量”: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1.5億元,以占全國約五十萬分之一的土地,貢獻了約全國五萬分之一的GDP,畝均產值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江蘇全省鄉鎮中均處于領先地位。
在全國城鎮化的浪潮中,新橋鎮因“小城鎮建設好了,甚至比大城市生活得舒適方便”被人們所熟知,被譽為“創造新生活之橋”。國家園林城鎮、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鎮、全國特色小城鎮、中國紡織服裝名鎮……走進新橋鎮區,一個布局清晰、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小城鎮“模樣”已具雛形。
務實、創新、包容、奮進的他們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如今,新橋儼然已成為“創造奇跡之橋”。
“五年再造一個新橋。”新橋鎮黨委書記顧文瑜的話語擲地有聲。“十四五”期間,新橋鎮將大力提升產業轉型、城鎮建設、生態文明、民生福祉和社會治理水平,聚力打造創新引領的產業重鎮、魅力閃耀的文旅強鎮、和諧幸福的宜居名鎮,探索一條鎮域高質量發展之路。

小鎮·“專”產業
創新引領的產業重鎮
很多人對新橋這個名字可能還不熟悉,但對新橋土生土長的的紡織業“巨頭”——立足“男人衣柜”的海瀾集團和曾經掀起“彩色呢絨革命”的陽光集團,卻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新橋成為全球最大的毛紡服裝產業基地之一,具備年生產高檔毛紡面料5200萬米、高檔服裝500萬套的能力,實現了農業小鎮到“時裳小鎮”的華麗轉身。
可以說,新橋鎮是含著改革開放的蜜糖騰飛的。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新橋出現了最早一批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的鄉鎮企業。海瀾集團、陽光集團均是在當時創建,一路成長、走到今天——海瀾集團是無錫地區首家營業收入超千億企業,在海瀾之家門店覆蓋全國80%縣市的基礎上,積極挺進國際市場,國際門店將增至100家;與海瀾集團“隔了一條馬路”的陽光集團,平均每天產出10萬米精紡面料、1萬套高檔西服和1萬件襯衫,實現1億元銷售和1000萬稅收,在全球精毛紡面料市場始終保持龍頭地位。
對于這樣的成績,外界也有一些擔憂:紡織服裝漸有“夕陽”之勢,未來能否持續扛起新橋“核心產業”的大旗?
如何在新發展格局下創造新輝煌,這也是新橋鎮領導班子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們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變資源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夕陽”也可變為噴薄而出的朝陽。
“堅持強鏈、補鏈、延鏈,對現有紡織服裝產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賦能、鏈式化發展,提高紡織服裝整體水平,打造世界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顧文瑜說。
這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新橋呼應時代的主動作為。
1克羊毛通過特殊工藝可紡成500米長的紗線——走進陽光集團智能紡織生產線,很難將“紡織”與“勞動密集型產業”掛上鉤。偌大的車間內,自動化、智能化的紡織生產設備高效運行,寥寥10余名工人穿梭其間保障設備運行。陽光集團以智能化推動轉型升級,紡紗、織布合二為一,在產量提升的同時,實現人工和能耗“雙下降”。憑借超越同行的生產效率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陽光集團成為眾多國際著名品牌的金牌供應商。
海瀾集團則大力推進多品牌發展及境外門店拓展戰略,進一步從生產制造向品牌管理躍升,不斷突破發展的“天花板”。此外,他們還布局數字經濟,構建起“一體兩翼”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在“海瀾智云”的工業互聯網智慧云平臺上,成千上萬條數據正在不斷被采集、計算、存儲。這里集納了省內數千家工業企業各工藝段的實時流程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算法,找出企業物料平衡及能源平衡的最優解,為企業提產提效、降本降耗提供科學參考。
不僅如此,在主導產業之外,新橋一直在謀求新的抓手。“產業結構更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鎮經濟中的比重到‘十四五’期末達到40%左右;發展動能更強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要翻兩番,高技術制造業投資要占全鎮工業投資的80%以上。”為了實現這一期盼,新橋正不斷培育發展、數字、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在海瀾、陽光的兩極外,讓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成為新橋產業經濟的第三極。”
不遠的將來,“時裳小鎮”有望升級成為“智能制造的示范小鎮”。
小鎮·“特”發展
魅力閃耀的文旅強鎮
隨著新年假期的臨近,新橋鎮上操著各種口音的外地游客逐漸多了起來。這個自然和文化景觀均不“富裕”的工業小鎮,短短兩年時間成為長三角地區的旅游熱門“打卡地”,讓許多人難以置信。
近年來,新橋鎮在“三集中”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城鎮發展格局,全力打造一個集毛紡服裝生產、品牌連鎖經營、總部研發銷售、高端旅游度假和生態旅游為一體,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花園城鎮。
綠色發展,生態優先。在面積僅有7平方公里的新橋工業園,集中了百余家工業企業,包攬了全鎮90%以上的經濟產出,但在這里,卻看不到一個排污口,實現了工業污水零直排和100%的雨污分流。除了工業污水接管全覆蓋外,新橋鎮區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也達到97%以上。新橋還是江蘇首批實現垃圾分類覆蓋的農村鄉鎮之一。
城鎮化建設為新橋發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做大做強核心產業,也有助于推動城鎮生態、文化、旅游綜合發展。
入夜的海瀾飛馬水城比夢境更加璀璨華麗。搖曳在霓虹倒影中的貢多拉,讓人仿佛置身威尼斯水城……近幾年,海瀾集團不斷試水文化旅游等新領域。他們在新橋鎮區南首打造的海瀾飛馬水城,是目前國內首家集馬術訓練、表演、比賽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國際化、綜合性馬術訓練及表演基地,一個以馬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度假休閑景區令人艷羨。
而陽光生態旅游度假景區也在加速推進。全面建成一寺(神華寺)、一街(郁橋老街)、一河(龍河)、一路(生態綠道)、一橋(順湖橋)、一村(莊橋村)“六個一”工程。同時,生態科研園、生態濕地景區、養生度假區、鄉村民宿精品旅游項目的建設全面推進,再現江南水鄉詩意棲居的原生態風貌,打造集鄉村旅游、生態采摘、休閑購物為一體的全要素旅游目的地。
“外來人在新橋游覽、新橋人在景區生活”的美麗圖景,已成現實。
下一步,新橋鎮將按照《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的要求,對標全域5A級景區標準,繪制全鎮一張圖,進一步完善景區景點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打造智慧旅游平臺,建立旅游信息智能采集和分析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輔助指揮決策;精心制作和推廣旅游“名片”,籌劃有影響力的活動,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小鎮·“精”管理
和諧幸福的宜居名鎮
走進剛剛落成的新版“小鎮客廳”,規劃圖上19.6平方公里的新橋被劃分為三塊:一塊是7.3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一塊是7平方公里的農業生態區,一塊是5.3平方公里的商貿居住區。
2001年,新橋啟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江蘇省內率先開展“三集中”改革,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城鎮化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的發展新路。截至目前,全鎮90%以上的企業都集中在工業園區,90%左右的居民都居住在核心鎮區,90%以上的農田已集中流轉至農業生態區規模經營。
“工作在園區、活動在社區、生活在小區”成為了新橋人生動的寫照。
近年來,新橋還依托“云上新橋·智慧小鎮”建設,在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走進新橋鎮管理服務指揮中心,“物聯網小鎮”已初現端倪。智能紅綠燈精準調控路口交通流量,智能用電監控重點企業用電設備設施安全,智慧環保緊盯企業環保設施運行狀況,再借助大數據分析輔助指揮……
新橋鎮2018年開始啟動“云上新橋·智慧小鎮”建設,致力打造全國“智慧小鎮”新樣板。目前,新橋“智慧”項目已經圍繞基礎設施、安全環保、生態環境、民生服務等多方面成功開發30多個應用,初步實現了對全鎮“人、地、事、物、情、組織”等城鎮全要素動態的實時感知和精準管理。未來,新橋鎮將進一步強化智慧管理體系建設,實現產業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資源有效集聚,推動社會治理水平提升,為百姓打造幸福宜居家園。
如果說過去的19年,新橋城鎮化建設率先實現了從無到有,那么從現在起,新橋要實現從有向優的邁進。
“我們將注重‘讓’,對不符合功能板塊特點的資源要素,有序轉移;堅決‘退’,集中整治關停‘散亂污’企業,推進土地復墾,加快盤活資源;有序‘進’,讓符合產業轉型發展、符合民生需求、符合城鄉一體的功能設施等加快進駐落地,提升城鎮質態,放大城鎮魅力。”顧文瑜表示,新橋將深化產城融合,持續優化城鎮規劃,精心規劃道路、管網等配套項目和新的門戶景觀建設方案,優化城鎮形態,彰顯功能特色,加快完成農房翻建試點建設,加快構建內外互通的交通體系,更好地對接長三角城市圈。
未來的新橋鎮,將是一座時尚服飾之都、藝術文化新城、花園城市典范。
- END -
文章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