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授予“中國羊絨之都”“中國羊絨制品流行趨勢發布基地”“中國電子商務百佳縣”等多種稱號的河北清河縣,其羊絨產業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歷經30多年發展,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低端到高端,逐步發展成為業內首屈一指、國內外馳名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集分梳、紡紗、整染、制衣、銷售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近年來,清河縣委縣政府著力推進羊絨產業供給側改革,從各環節尋不足、找痛點,引領該行業不斷向高端化持續升級。2016年,清河縣羊絨產業完成經濟總量達210億元。
01
由制造走向品牌建設
科技創新與羊絨全產業鏈升級的深度融合使產品走向高端。記者在紅太羊絨公司制衣車間內看到,一臺上世紀70年代的手工織機與車間內幾十臺電腦織機形成鮮明對照。過去,這款老織機一天只能完成一兩件成品,而現在的電腦織機一天可以生產幾十件,并且一人可操作幾臺。
“羊絨產業提檔升級,設備、工藝等方面創新是關鍵環節?!鼻搴涌h工信局局長張海斌說。
在河北宇騰公司的車間內,全新型羊絨分梳設備正在運轉。與舊式設備比較,加工同等數量的羊絨原料,新設備可節省人工成本60%、降低能耗35%、綜合效益提高30%以上。不只是分梳環節,包括紡紗、針織、設計創意等每一個生產環節的技術含金量都在不斷提升。在河北迪森紡織公司,升級換代采用行業最先進的梳毛機后,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省了用工成本,使紗線產量提高30%以上。
在政府引導下,清河縣產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能力逐步增強。此前組建的河北省羊絨產業技術研究院,解決了從分梳、紡紗到制成品每個階段的共性技術問題。去年全年研發新工藝、新技術6項,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進行推廣應用5項,開發羊絨新款2000余款,服務企業180多家,為企業培養技術人員2000余人次;通過科技創新,目前清河縣已有56家羊絨企業獲得出口歐盟資質。據了解,清河縣財政每年投入1500萬元,用于企業技術研發等專項補貼。
“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張海斌說,早在40年前,清河羊絨招牌就在國際上有了較高知名度。但時代不同,面對競爭,清河羊絨必須由過去的制造轉向品牌建設。?
隨著設備和技術不斷更新,產品逐步向高端化、品質化、品牌化邁進,兆君、宏業等一大批品牌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10多個品牌成為河北省區域名牌。品牌的影響力提升了產品的國際形象,先后有宏業、維力斯等企業與愛馬仕、巴寶莉等國際大牌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海龍公司被授予“中國國務外事國賓禮生產基地”。通過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清河羊絨制品帶動著整個行業從保暖走向時尚,從制造走向創作。
02
讓經典產業走向時尚秀場
借勢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清河縣委縣政府順勢而上,將原來的羊絨市場精心打造成以羊絨為主體的小鎮,最終形成以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郁的特色小鎮。小鎮總投資26億元,占地3平方公里,計劃3年時間建成,目前正在建設中。
特色小鎮內規劃的文化風情街、商貿區、電子商務創業區、休閑區、倉儲物流區等5大板塊正在形成雛形;結合羊絨市場,建設的時尚風情街、設計中心、時尚館等將成為羊絨文化展示、流行趨勢發布、旅游為一體的全國羊絨時尚發布中心。羊絨小鎮帶動的不僅僅是時尚,電子商務創業區滿足了電商,尤其是跨境電商的龐大空間。
據了解,羊絨小鎮時尚館除了發布中國羊絨色彩流行趨勢外,還搭建起了企業與設計師溝通交流的平臺,目前已經吸引了包括熊怡、羅亞平等9位國內一流羊絨服飾設計師入駐;建立的眾創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形成專業設計師與終端消費者個性化設計協同共享數據庫,達到“私人定制”需求;與此同時,產品溯源認證體系的建立,使產品質量查詢更加健全。
在羊絨小鎮,一家家店鋪鱗次櫛比,顧客在購物同時,還可享用微型茶吧、咖啡卡座放松心情,清新時尚氛圍與大都市比肩。按照規劃,小鎮建成后,將新增市場主體500家,實現年營業收入50億元,年接待游客可達5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