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服裝產業園區,一排排整齊停放的小汽車格外惹眼,那都是車間工人們的座駕。走進車間,縫紉機的“咔噠”聲緊張有序、不絕于耳,工人們神情專注,一絲不茍,他們中有夫妻倆、姐妹倆、妯娌倆、婆媳倆、兄妹倆……這樣的“倆倆”現象在河南的服裝企業里隨處可見。
光山縣王宏笑、黃明琴夫婦
淮濱縣王振、羅玲夫婦
淮濱縣王成、姜云霞夫婦
巧媳婦工程實施以來,河南各地的服裝企業涌現出許許多多的“倆倆”現象。夫妻倆,妯娌倆,姊妹倆,母女倆,父子倆在一家工廠上班的比比皆是。特別是夫妻倆居多,妻子在服裝廠里上班,把丈夫從建筑工地拉到服裝廠里學技術,或者是把在外地打工的丈夫拉回來,一輛電動車,攜手上下班,不僅大大提高了家庭收入,還讓一家人實現了團聚,增進了社會和諧,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指數。
“在這干活,時間比較靈活,既能照顧老人、小孩,每月最低能掙兩三千塊錢,多勞多得。”在息縣一家服飾生產車間內,羅紅和眾多巧媳婦一樣,正在飛速地縫制著手中的衣物。其姐姐羅艷是班組組長,此刻正奔忙在車間各個角落領貨、分貨、培訓。羅艷和羅紅都曾在杭州做過服裝,前幾年,實在不忍心孩子遭受留守之苦的姐們倆攜手走進了“家門口”的服裝企業,成為了工作中的好搭檔。
之所以能夠吸引這么多的巧媳婦、好男人來此就業,一方面源于現代化服裝工廠科學的發展理念、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要歸功于河南各地方縣委、縣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招工用工優惠政策。
巧媳婦工程,讓新時代農民接受工業化洗禮,轉化為新時代腰包鼓囊囊,精神喜洋洋的產業工人!
- END -
文章來源: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