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用「洋猴子」收智商稅,他們可真行

發布時間:2021-12-14  閱讀數:10023

用「洋猴子」收智商稅,他們可真行

圖片


封面圖 | 《夢想帝國》劇照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01

他是誰
近日,證監會對擬上市企業慕思健康睡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慕斯)連發59問,其中一問直指慕思用了十來年的外國老人形象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外國網友也好奇很久了。在國外,尤其是澳大利亞,最熱門的地段總能見到這個老人,他架著一副眼鏡,穿著永恒的白襯衫,眼窩深邃,一臉嚴肅,旁邊是一個充滿法蘭西風情的名字:De Rucci(慕思英文名)

慕思股份的形象和老人牢牢綁定,但誰也不知道他究竟叫什么名字。因為廣告投放實在太多,外國網友叫這個老人「De Rucci sleep man」,有人發出感嘆,自己本來很喜歡航空旅行,但因為無處不在的慕思老人,他甚至已經開始恐懼坐飛機。
圖片
悉尼機場沿途慕思廣告太多,以至于網友認為它可以改名「悉尼慕思國際機場」

所以,這個看起來與喬布斯有幾分相似的老人,究竟是誰?

在慕思提交給證監會的IPO申請中,老人的具體身份并未說明,只透露他名叫Timothy James Kingman,慕思于2009年與老人簽訂協議,獲得其肖像的永久使用權。
2009年,慕思股份開始打出廣告,宣傳老人是來自法國的「睡眠專家」,與此同時,還用了「創始于1868年」、創始人是「法國皇家設計師」DeRucci的宣傳概念——要知道,19世紀的法國皇室不是已經被推翻,就是在被推翻的路上,給皇室打工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好差事。
聰明人總是有的,盡管慕思煞費苦心打造法國血統,「洋品牌」的身份還是被質疑了,于是創始人火速調整宣傳策略,在保留品牌故事的基礎上,把「創始于1868年」改為了「來自1868年的眷戀」。2011年,央視曝光假洋品牌達芬奇后,慕思股份再度調整宣傳策略,法國設計師的概念被徹底虛化,但外國老人的形象依然被保留,他成為海報上無名無姓的「De Rucci sleep man」,一張照片被慕思股份用了十二年。
拋卻「法國設計師」、「睡眠專家」的噱頭,這個海報上無名無姓的老人還剩什么值得「高端床上用品和臥室家具行業的全球主導者」慕思股份用他的照片,一用就是十二年?
答案很簡單,臉,一張典型的白人的臉。
圖片

和這個賣掉肖像權的外國老人一樣,在亞洲國家出賣自己白人面孔的外國人有很多,因為類似慕思廣告的業務龐雜,許多人特意找來,促使他們成為一個群體,專門從事模特、廣告或其它宣傳工作。由于總是被人圍觀,他們稱自己為「洋猴子」(white monkey,也有人直譯為「白猴子」)
「洋猴子」最早興盛于中國臺灣地區,2000年左右在北京和上海很常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他們逐漸向二三四線城市轉移。
慕思不是第一個用「洋猴子」的公司,但在家具行業,它是用得最成功的。
在公開報道中,慕思是這樣發家的——創始人王炳坤是東莞厚街人,1972年出生,1990年代看到厚街家具業發展迅猛便投身其中,2000年到上海做家具代理,一干就是4年。期間,王炳坤到意大利,住在一家酒店,被房內的床墊俘獲了,睡得特別香。他好奇地翻過床墊研究,發現人家用的是排骨架,可以根據人體曲線調節軟硬度。于是在2004年,王炳坤成立了慕思,一開始就走「高端路線」,專注打造「健康睡眠系統」,為睡眠賦予文化內涵。5年后,外國老人的照片連同法國設計師的概念便出現在慕思的宣傳中,他被賦予重重身份,但沒有人知道他究竟來自哪里,做過些什么。
2015年,時任慕思總裁姚吉慶接受采訪時曾說過,「慕思的模式類似蘋果模式。」在他看來,慕思是產品資源的整合者 ,蘋果的屏幕和芯片都是在外采購,制造交給富士康,最后做出了劃時代的產品,「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要靠自己研發,專利可以買,技術可以整合,第一時間掌握了別人的技術就可以迅速發展,技術集成就是一種整合創新。」

他還認為,「讓外國人給我們打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思維轉化。」
毫無疑問,這個從長相到拍照姿勢都神似喬布斯的外國老人,是慕思模仿蘋果模式的一部分,喬布斯只是用了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LOGO,但慕思卻直接用了老人肖像本身——
他戴眼鏡,穿白襯衫,無名無姓無來歷,卻一副專家派頭,他究竟是誰?消費者自己悟吧。

02


「洋猴子」到底代表什么
在慕思用上了外國老人肖像,朝著行業領軍者進發的同時,還有另外一群「洋猴子」,活躍在廣袤的二三四線城市,為各行各業營造著「國際化」的氛圍感。
紀錄片《夢想帝國》(Dream Empire)就留下了這群人的身影。片中,「洋猴子」中介Yana招攬了一批外國人,她帶著這些人奔波在重慶各個房地產工地,為前來實地看房的人們提供一些「洋氣」的表演:
他們不需要任何排練,也不需要演奏技巧,只要穿上寬松襯衫、戴上草帽,在舞臺上扭動一會兒,一場由「著名樂隊」帶來的美國鄉村布魯斯演奏會就完成了。他們不需要經過選拔,也不用任何軍訓,穿上拙劣的山寨服裝,就能在任意一個剛建好的樓盤里,帶來一場「英國皇家儀仗隊」的開幕式表演。
就是這樣荒謬的演出和宣傳,卻一場接一場發生在21世紀的中國大地上。做著這門生意,Yana很明白行情。她說:「只要老外往那兒一站,那就變了,就不是某個偏遠山區的房子,而是未來國際化的城市。」
圖片
《夢想帝國》劇照 | 感受一下「未來國際化城市」的氛圍

Yana的生意主要綁定房地產,這和慕思的發展在某種層面上形成了對照意味。

2008年,4萬億托起了一切,房價上漲,高端寢具也大有可為,出入房地產工地的「洋猴子」和慕思海報上的外國老人一樣,都是4萬億激蕩起的朵朵浪花。
有波浪就代表著起伏,2012年,Yana的「洋猴子」中介生意做得如火如荼,重慶的新樓盤遍地開花,但短短2年時間,市場大變,曾經闊綽的房地產公司被拉橫幅怒罵的購房者圍堵,什么活都能接的「洋猴子」們失去了金主,走高端路線的慕思也隨之開始發力海外。2014年6月,慕思提出筑夢全球計劃,宣布在未來10年內,在德國、英國、日本等全球多個國家開設自主品牌專賣店。2016年,棚改區去庫存啟動,又一輪房價上漲來臨。
但二者不同的是,Yana做的生意是「次拋」,樓市如何,「洋猴子」生意就跟著如何,「國際化」的氛圍感也要建立在厚厚一層金錢基礎上。在Yana這里,「洋猴子」代表著國際化,代表著對未來房價看漲的希望。

而慕思用外國老人肖像,謀求的是品牌塑造。一家源自東莞的企業,堅持用一個非親非故的外國人肖像主打宣傳,一用就是十二年。往前數數,能堅持用一幅人像這么久的企業,還得是「老干媽」和「王守義十三香」。
當然慕思堅持的結果很明顯,不必說這個外國老人是誰,也不必說這是一家東莞企業,De Rucci的法國范兒已經深入人心。對許多人來說,消費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他們沒空了解企業的來龍去脈,只需要一種感覺。于是,企業也只需要為消費者提供那種似是而非的心理認同感即可。
那么,對更為廣泛的中國市場來說,「洋猴子」到底代表了什么?
或許是一種與國外的關聯性,相比起其它膚色,白人更容易讓人聯想起歐美這樣的發達地區。雇傭這些「洋猴子」的人,只需要在看廣告、接受宣傳的人腦海里構建起「白人=發達國家=……」的等式,后面的一切都能自由發揮。
對房地產商來說,這個等式右邊可以填上「國際化城市」,對優渥的生活環境和看漲不看跌的房價的想象,瞬間就能俘獲任何一個有購房欲望的人。對于像慕思這樣,創立于中國本土的企業來講,這個等式右邊便可以填上「成熟先進的技術」,以及「值得信任的產品」,多少企業苦心追求的結果,一個「洋猴子」的肖像便能描畫出個輪廓,剩下的隨著企業發展,便能一點一點填充完整。「Fake it until make it」在硅谷行得通,在「洋猴子」遍地的宣傳行業里當然也行得通。
「崇洋媚外」、「傍洋品牌」,這些都是道德上的評價,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企業做出任何舉動,都是出自追求經濟利益的動機,雇傭「洋猴子」也不例外。

03

「洋猴子」背后的文化畏縮
在《破壞性創新》中,作者陳述了一個規律:大到國家,小到企業的發展,大多數都是從模仿開始,緩慢而漸進地取得創新成果,破壞性創新例如功能手機被智能手機取代,看似突如其來,實則也在前者的土壤中醞釀許久。
而模仿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求權威背書,正如「白人=發達國家=……」這個等式背后的意味一樣。
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支撐起「洋猴子」產業的企業們,只是利用了一些人向往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是對現狀的不滿足,也是文化畏縮的一種體現。
文化畏縮這個概念由澳大利亞社會學家菲利普斯在1940年代提出,他認為澳大利亞人民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澳大利亞電視節目大多從美國進口,因為人們覺得這「更高級」,澳大利亞的遺產建筑紛紛被拆除,因為許多人認為本國文化沒有什么值得保留之處,還有很多澳大利亞人不敢調查自己的家庭背景,擔心自己是罪犯的后代,因為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
經過進一步研究,學界普遍認為,文化畏縮與貶低或放棄本國文化的過程密切相關。文化畏縮很可能導致國民相信本國文化只占邊緣從屬地位,而知識標準的制定以及創新都發生在別處,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多崇敬另一個國家的「優越」文化。
事實上,不僅是澳大利亞,在歷史上,文化畏縮曾多次出現:
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超長待機72年,把法國帶上了國力巔峰,法語從此成為歐洲最流行的語言,歐洲各大王室包括英國和沙俄貴族,都以說法語為榮,以只會說本國語言為恥。19世紀-20世紀初期,英國國力強盛,哪怕美國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美國人也對英國貴族文化心生向往。例如《泰坦尼克號》,人人都看出了這是一個生死相許、跨越階層的愛情故事,但它的背景,是無數有錢的美國男人(例如片中的卡爾)都在漂洋過海,尋求一個哪怕已經沒落的英國貴族女性(例如片中的羅絲)聯姻,他們需要婚姻帶來的文化認可,去掉人們心目中對「New money」充滿銅臭味的偏見。
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與否,傳導到國民的文化心理上,加上歷史的影響,便形成了對本國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認知。或許這種認知很多人都未曾覺察到,但嗅覺靈敏的商家,早已把它用得淋漓盡致。
說到底,「洋猴子」的盛行,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畏縮留給精明商家的可乘之機,也是我們大腦決策機制薄弱之處的體現——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理性地做決定,但事實上,我們最常用的決策系統傾向于快速決定,固守「眼見即事實」,非常容易上當。只要無數充當「洋猴子」的白人面孔仍然反復出現,只要我們對這一現象仍然沒有覺察與思考,我們便總會相信來自商家的品牌故事,哪怕這些故事充滿邏輯漏洞。

眾多「洋猴子」構成的經濟景觀再荒謬,也只是工具,「耍猴」的人和樂呵呵掏錢的人,都是咱們自己人。


資料來源:
[1]紀錄片:《夢想帝國》
[2]張顯平:《澳大利亞社會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
[3]段楚婷,趙毅:《「真國產」變身「洋品牌」?證監會 59問慕思股份》,中國經營報
[4]陳滌:《慕思 床墊中的蘋果》,綠色環保建材
[5]胡素妮:《慕思布局澳、歐、美,成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典范》,商業評論
[6]Alice Yan: White people wanted: a peek into China’s booming ‘rent a foreigner’ industr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7]David Borenstein: Rent-a-Foreigner i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