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 熙
廣州熙上品牌策劃有限公司創始人、創意總監及設計總監。
現任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客座講師,廣州皮鞋皮具設計師委員會副會長。
2002年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2003年進入意大利馬蘭歐尼時裝學院,獲時尚配飾設計碩士。同年作品發表于意大利皮具專業期刊《IDEA PELLE》。
2007年于意大利創立個人名字命名設計師品牌“CICI CHUENG”。
2010年成立設計師工作室“CICICHUENG STUDIO”,與多個知名品牌合作,并成為李連杰壹基金.羌繡幫扶計劃特約設計師,獲2009-2010CCCLA國際鞋履設計大獎賽金獎。
2013年獲得“年度中國皮具鞋業十大設計師”稱號。
2014年成為APEC會議領導人“新中裝”系列服飾的幕后設計師之一。
2015年12月成為第一位于故宮發布靜態展的配飾設計師。
和想象中“時尚女強人”的風格完全不同,校園里的蔣熙是一位溫柔負責、很有親切感的老師。結束了一天帶學生外出實踐課程后的她,帶著開朗的笑容,在校內的工作室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她溫和的語氣,耐心地解答每一個問題,即使遇到專業領域里的專業詞匯,也一點點向我們細致解答。

耳讀目染下 走上設計之路
“我爺爺是個非常手巧的人,他會做旗袍。小時候,我的衣服鞋子都是爺爺奶奶做的,上面的繡花圖案也是爺爺親手縫制的。如果身邊有親人對美和手工較有研究,那自己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兒時的耳濡目染讓蔣熙從小就有了很強的動手能力,加之對藝術的喜愛,高考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北京服裝學院。
回憶自己在北服的生活,蔣熙說“除去上課的時間,便是參觀展覽和泡在圖書館里。經歷了相關民族服飾、圖案等課程的學習,以及北京文化氛圍的熏陶和各類展覽的接觸,使她對傳統服飾和手工藝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蔣熙在意大利馬蘭歐尼時裝學院留學期間便開始埋頭做起中國元素的設計,并受到了尊重和欣賞。繼回國后機緣巧合地參加了CCCLA國際鞋履設計大獎賽等權威的比賽,她的中國風設計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也使她自己對自己的設計更有信心和動力。在古漢語中,“熙”在古意里代表著光明、興盛;“上”本身就是尊稱,高等級,也有上升、向上之含義。蔣熙為品牌起名“熙上”,表達著品牌對品質、品味精良的要求,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皮革上的“紋身”
刺繡工藝是中國設計中最常見的元素之一,小到服裝、背面、椅套,大到古代莊重的禮儀場合,無處不是刺繡的影子。而將刺繡與皮革這種粗糲而厚重的面料結合,則是熙上的獨創。動物身上真皮層的厚度以及軟硬度,讓在皮革上刺繡的難度遠遠高于普通面料。而蔣熙將其看作是對設計師經驗與審美的挑戰,“只有真正了解到皮的脾性和正確的針法等一系列細節,才能使做出的產品獨一無二。”
例如瑤繡中最講究的雙面繡——在反面刺繡,使兩面圖案一致。這一工藝十分考驗繡娘的眼力和手力,語言不通的蔣熙帶著紋樣請向導一遍遍和她們解釋,山路難行,便推遲離開瑤寨的時間,不斷進山確認刺繡樣式。值得慶幸的是大部分繡娘愿意配合嘗試這種創新獨特的刺繡方式。而后,蔣熙又去尋訪了更多的繡娘,如羌族、彝族等,將多種繡法結合在了作品中。
“皮革上刺繡這么難,又只能手工完成,那現在繡娘是不是很難找呢?”面對這個問題,蔣熙說,“現在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的大背景下,社會對于手工藝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能夠在皮革上刺繡的繡娘也越來越多了”。國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復興,為熙上品牌的發展增添了動力。

2020葫蘆包宣傳海報
使用貼近生活的中國元素
蔣熙創立獨立設計師品牌已有十年。通過展會參觀者的反饋,和進店消費者之間的交流,她意識到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普遍是傳統高端,距自身生活較遠的。“其實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元素就是來源于傳統文化,它離我們一點也不遠。”例如葫蘆這一元素,早在敦煌壁畫中就有,在中國獨有的宗教——道家文化中也大量存在。至今葫蘆依然會被經常地使用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在容器,工藝品,首飾等領域,均可找到其身影。

2020年10月,熙上推出“葫蘆包”系列產品。熙上是第一個將葫蘆元素運用到包包領域的品牌,一般的包包都是四四方方的皮,按照正常的尺寸縫制即可,而葫蘆包需要做出非常平整的弧度。于是蔣熙決定采用3D打印技術,與建模師反復溝通、實驗,在最節省的情況下在曲面上成功打印出了模型。皮革材質不易做出平整無褶皺,皮具師傅們就手工將每一個包包一點點拉平、修飾,把光滑完美的真皮面葫蘆包帶到大眾面前。“我們給葫蘆包的定價為899,年輕人咬咬牙還是買得起的”。作為品牌中性價比極高,價格最低的一款包包,葫蘆的銷量也遙遙領先。加之可愛的外表,受到了許多年輕人、潮拍,時尚博主的喜愛。

“八荒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建筑設計師組合Shirley&Andrea佩戴黑色葫蘆包

時尚博主Tera feng背金色款出席活動,
還加上了絲巾

時尚博主盧慧敏佩帶粉色葫蘆包
蔣熙以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人駕馭并喜愛上傳統文化,以不同尺寸和形式突破大家認知。熙上用葫蘆包與年輕一代消費者對話,以實用性、文化感、美感及親民的價格吸引著大量消費者。
西方文化的融合
蔣熙認為,東西方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及地域性,重要的是集眾家之所長,學習大家的優點去融入作品中,才會使品牌擁有較長久的生命力和魅力。東西方的融合首先是尊重人的需要,而非表面上的圖案符號融合。
西方文化的理性、務實,有濃厚的宗教背景,開放多元;而東方則有天人合一,尊重平衡自然的中庸之道。自身的修養和積累到一定程度,對于不同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夠把文化元素符號下的精髓融入設計當中。


“篁”系列包包竹葉元素刺繡

格哈德.李斯特抽象作品
例如,“篁”系列產品的設計,就是在格哈德.李斯特的抽象畫作品中找到的靈感。“篁”映射出的便是一片竹林,以及東方的寧靜感,結合古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以及李斯特的畫作,“篁”系列便出世了。
“東西方融合得巧妙,加在一起的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是對審美背后的體驗和挖掘,是一個產品能否帶給消費者除本身外的想像及審美體驗”。
用作品對話消費者
當問到蔣熙關于品牌營銷時,她引用了毛繼鴻先生的一句話“設計師品牌還能活著就是一種勝利”解釋道。
在工業大生產的環境下,蔣熙認為未來的產品發展方向將被分為兩個極端:一是非常便宜,性價比高,便捷,容易復制,只須滿足生活需要即可;另一種則是結合了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精致細膩的匠心完成的作品。一個用心手作的產品,能夠讓購買者在使用中感受到產品的溫度,實現匠人和消費者之間的精神世界的情感溝通。隨著市場容量及傳播手段的增加,給了獨立設計師品牌更多的發展空間與活力,而如何讓大眾愿意為設計買單,這是每個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問題。


“篁”系列包包設計
對一個品牌來講,與時俱進才能夠抓住年輕一代的市場,蔣熙表示,永遠不放棄創新改變,不固步自封,不被教條框架束縛,對生活與潮流保持敏銳,才能一直與年輕人“對話”。不斷學習,并與各種新興渠道合作,才能讓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同時有著超乎預期的價值和精神體驗。
在東西方元素融合的設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上,蔣熙是成功的。作為一名獨立設計師品牌創始人,她認為品牌最重要的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相互的信任與欣賞。“誰穿過我的設計并不重要,只要她能穿戴好演繹好,能夠理解到我設計的點,與我產生共鳴,無論是學生還是小孩子,或者是有名氣有地位的人都不重要,這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