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2月29日電(吳亞芬)12月28日,第二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在江西省于都縣開幕。這場中國服裝商貿對接與資源整合的盛會,吸引了來自國內外100余家知名服裝品牌商、制造商、服裝設計創意機構,近萬名行業專業人士參加。
第二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網發
近兩年,于都縣先后召開了兩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博覽會、2次中國服裝論壇高端制造與設計協同創新峰會等行業盛會。這座位于江西贛南的縣城,為何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風向標”?
于都縣地處贛南老區,樸實而辛勤的于都人一直以“三錘三匠”這幾門手藝走南闖北。隨著改革的進程和時代的發展,于都縣逐步以彈棉花為基礎形成了紡織服裝業這個傳統行業。然而,小打小鬧成就不了大事業,老手藝如何成功轉型成為脫貧致富、振興發展的新動力?
為了謀求發展,2000年以來,敢于求突破的于都人,憑借在沿海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返鄉創業,初步形成了的服裝產業發展基礎。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帶動效應,于都更是有將近30萬人在縣內外從事紡織服裝產業。由此,從彈棉花到縫紉作坊,從作坊小打小鬧到紡織服裝業遍布城鄉,從服裝企業零散經營到產業轉型發展,于都縣紡織服裝企業發展至今已達3000余家,全行業產值超過600億元。于都縣也成為全省四大紡織服裝基地之一。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進全縣紡織服裝首位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由傳統加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于都提出了服裝核心工廠帶動多個衛星工廠“1+N”的模式。即一件衣服在衛星工廠進行開料、縫制、染色、貼牌等環節,最后匯總到核心工廠成衣,既提升了產能,又保證了質量。
目前,于都已按照“核心工廠+衛星工廠”的獨特模式,將縣內近3000家小微企業,培育成為專業化、精細化的衛星工廠,使核心工廠和衛星工廠形成互補生態鏈,成為國內單品類加工規模優勢。眼下,于都正朝著千億產業集群的目標邁進。
文章來源:新華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