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和煦的陽光打在劉大娟臉上,笑靨燦爛。剛從制衣車間出來的她,與記者對坐在廠門口的長板凳上拉起了家常。
“去年8月份回到村里上班之后,自己更愛笑了。”36歲的劉大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此前一直在廣東的服裝廠上班,雖然每個月工資有5000多元,比現在多1000元左右,但是工作強度大多了,最重要的是長期不能和孩子團聚,只能通過手機視頻緩解思念。
怎樣才能兼顧賺錢養家和陪伴孩子?開在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的一家服裝“衛星工廠”,讓劉大娟看到了希望。
今年64歲的張國標是這家“衛星工廠”的廠長。1993年,他在廣東辦了一家制衣加工廠,后來看到家鄉紡織服裝產業的巨大潛力,2009年他回到潭頭村,把制衣廠搬回了家門口。2021年5月,他的制衣廠又開始和于都星途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為這家公司的一家“衛星工廠”。
在紡織服裝行業,返工率一直是最大的痛點,如何確保“衛星工廠”做出來的產品質量達標,背后的奧秘在于一塊芯片。
“不但返工率大幅降低,工廠其他各項成本每月還能節省2萬多元,成本降低利潤增加也讓工人工資水漲船高。”在制衣行業摸爬滾打了48年的張國標說,從機械化、電子化到如今的數字化,技術不斷迭代升級讓他越來越看好行業前景,他計劃春節期間吸納更多的返鄉工人入廠,年內將生產規模擴大一倍。
目前,于都縣的紡織服裝企業達到3000余家,全縣超過30萬人從事紡織服裝行業,2021年行業產值達602億元。于都縣委常委、副縣長楊海峰表示,當地正在努力打造12個“核心工廠”,從而輻射帶動更多的“衛星工廠”,既能讓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推動鄉村振興,又能全面提高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生產規模和生產工藝水準,實現傳統產業的現代化智能升級。(記者戴浩 胡錦武 范帆)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