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關統計,2021年1-12月,我國服裝(含衣著附件,下同)出口1758.3億美元,同比增長24.4%,比2019年同期增長16.2%。中國服裝出口自入世以來穩步增長,到2014年出口額達到1862.8億美元頂峰,隨著國內成本上漲、國際采購趨勢轉移導致出口額逐步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響出口額降至1413.1億美元。2021年,隨著外需恢復和部分訂單回流等利好因素,中國服裝出口再次突破1700億美元大關。
從各季度出口來看,上半年,由于國際市場需求復蘇和去年同期基數較小等原因,我國服裝出口快速增長,一、二季度增幅分別為47.4%和35.7%。下半年,由于去年出口基數較高,三季度增速明顯放緩,增幅為9.6%,四季度由于國外市場假日采購需求大漲的利好,增幅為21%。
1-12月,針織服裝出口753.5億美元,同比增長42%,比2019年同期增長24.5%,出口單價同比增長9%。針織服裝中除絲質針織服裝出口增幅較小,其他品類增幅均超過40%。1-12月,梭織服裝出口679億美元,同比增長12.5%,比2019年同期增長6.2%,出口單價同比增長19.7%。由于去年醫用防護服(歸類于化纖制梭織服裝)出口基數較大,導致化纖制梭織服裝同比僅增長5.3%,拉低了梭織服裝出口增幅。2021年1-12月,主要服裝出口品類均有所增長,褲子、毛衫、T恤衫、襯衫、上衣出口分別增長28.9%、36%、24.7%、32.1%、54.2%。隨著2021年疫情常態化,國外主要市場對于外出服裝消費需求明顯上升,羽絨服、大衣、帽子、圍巾、領帶等外出類服裝出口增幅超過40%。睡衣褲、嬰兒服裝、襪子出口增長12%左右,增幅相對較小。2020年常規服裝消費斷崖式下跌,防疫物資需求激增,服裝出口受防疫用品拉動較大,隨著全球抗擊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國外對防疫用品需求逐步下滑,2021年1-12月,防疫類服裝中醫用防護服出口74.9億美元,同比下降57%,醫用手套出口1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隨著疫情反復,預計防疫物資出口仍將保持一定規模,但對服裝出口的拉動作用將顯著降低。1-12月,中國服裝對美國、歐盟、日本三大主要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6.7%、21.9%和6.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28.5%,對東盟、中東、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別增長26.1%、21.6%、29.9%和52%,對韓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出口分別增長22.9%、29.5%和11.3%,對英國、俄羅斯出口分別下降4%和4.8%。2021年在美國財政貨幣刺激計劃帶動下,市場需求補償性爆發,美國服裝零售屢創歷史新高,服裝服飾商店全年銷售額達3006億美元,同比猛增47.3%,比2019年增長12%,大幅超越疫情前水平。中國服裝對美出口也創下歷史記錄,一是全年對美出口服裝411.3億美元,首次突破400億美元;二是對美出口同比增長36.7%,與2019年相比增長25.7%,在主要出口市場中增幅最高;三是對美出口額占總出口份額首次突破23%,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1.8個百分點。雖然近年來中美經貿摩擦不斷,但美國仍是中國服裝出口第一大單一國別市場,美國采購商對中國服裝產業的依賴程度依舊很高。經過了一年的爆發式需求增長,受通脹、刺激政策影響消退、超前消費、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預計2022年美國市場服裝消費可能出現后勁不足,需求量大概率會低于去年。2020年歐盟經濟經歷了由疫情導致的大幅衰退,2021年經濟有所恢復,尤其是三季度之后復蘇加快,服裝消費品需求量也有所提升,1-11月,歐盟自全球進口服裝總額同比增長11.4%,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2021年中國對歐盟出口336.7億美元,同比增長21.9%,比2019年增長17.3%。2021年日本消費復蘇陷于停滯,前11個月服裝服飾零售額為7.6萬億日元,同比僅微增3%,比2019年同期更是大幅下降21.3%。1-11月日本自全球進口服裝總額僅為2019年同期的89%,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2021年中國對日本出口149.3億美元,同比增長6.3%,與2019年相比下降2.8%。對日本出口占中國服裝總出口的份額從2011年14.4%跌至2021年8.5%。1-11月,中國占美國紡織服裝進口份額為28%,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減少3個百分點;中國占日本紡織服裝進口份額為56.4%,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長0.2個百分點;中國占歐盟紡織服裝進口份額為31.1%,比疫情前增長1.6個百分點。全球疫情反復給服裝供應鏈的穩定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疫情以來產能向海外轉移的趨勢有所放緩,中國作為世界紡織服裝產業鏈中心,具有強大的韌性和綜合優勢,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2021年,廣東省服裝出口表現突出,一方面利用區位優勢搶先承接了部分東南亞回流的訂單,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倉、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出口總額穩居第一位,全年出口同比增長29.6%,超過全國平均增幅。浙江和江蘇分別增長21.9%和15.2%,低于全國平均增幅。山東、福建分別增長34.6%和43.9%,均高于全國平均增幅。在中西部省市中,山西、云南、寧夏、四川和青海增長均超過100%。2022年,服裝出口在2021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穩增長面臨很大挑戰。一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不斷出現的變種毒株致使疫情延宕,疫情仍是縈繞不散的不確定因素,全球經濟將繼續“疫”中曲折復蘇。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顯著放緩,從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3.2%。世貿組織預計全球貨物貿易量的增速將由2021年的10.8%放緩至4.7%。二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貿易區域化成為新的特征,復蘇不均衡導致全球系統性風險在上升。受“疫苗鴻溝”、政策差距等影響,低收入國家和發達經濟體復蘇差距不斷擴大,貨幣貶值、通脹高企。部分國家刺激政策效果逐步消退,可能會引發需求萎縮、價格波動。三是東南亞等國家疫情得到控制后,服裝制造業產能轉移將繼續加速,對國內出口造成沖擊。我國紗線面料出口情況與東南亞等進口國疫情防控和海外供應鏈恢復狀態密切相關。2021年我國紗線面料出口逐步回歸并超過了疫情前水平。而下半年服裝成品出口增速卻逐步放緩,明顯低于中間產品出口增幅。隨著東南亞等國家的復工復產,之前回流國內的訂單已經開始轉回東南亞。2021年12月,越南服裝對全球出口同比增長50%,對美國出口增長66.6%。四是全球供應鏈紊亂和瓶頸效應短期內難以徹底緩解。去年匯率波動、海運費用高企、能源雙控、原材料價格等導致企業“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的問題仍在,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綜合成本明顯上升,經營風險和壓力處于高位。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全球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國推行的經濟政策進一步釋放,階段性經濟有向好趨勢。服裝是我國優勢行業,產業基礎雄厚,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在智能制造、設計研發方面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服裝產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變,將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伴隨國家穩外貿各項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RCEP正式生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浪潮來襲,都將會給服裝行業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