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銀大師簡介
胡大師,為人樸實,介紹自己的第一句話就是:這一輩子就做一件事織錦工藝傳承!胡大師也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52年出生,是云錦妝花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古絲綢文物科研復制專家、古代織機復原工作者。為織錦技藝事業用其一生做出了很大犧牲和貢獻!
近70歲的人還耕耘于織布機上,可謂可敬的大國工匠精神!
唐錦工藝復原
參加九江非遺展
法國友人左拉服裝設計師喜歡中國絲綢文化
在三亞參加非遺文化博覽會,文化部(前副部長)周和平一起
1990年參加了蘇州絲綢博物館絲綢文物復制工作
2020.10幫助海南黎錦面料設計原創工作,讓陳曉玲成功榮獲第一名,創建了”黎潮”文化品牌
胡大師講述古代傳統養蠶抽絲、調絲、染整、手工牽經整經、織造示意圖
中國紅,溫暖色調,積極向上,激情澎湃。
1921.—2021.黨建百年,歷史性七大重要轉折。一大紅船,井崗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岥,北京。設計原創版,用綾羅綢緞錦不同絲綢織造非遺工藝完成與完美實現!
2021胡大師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
胡德銀大師帶您認識古絲綢織錦,了解出土文物!
戰國中期的塔形紋錦,也稱為“塔形幾何紋錦”。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外幅47.5厘米,內幅46.31厘米。
戰國中期的舞人動物紋錦。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
十二窠聯珠紋錦
青海都蘭縣出土的M1:S127紅地簇四小窠鏡花錦。
文物外幅:44.7厘米;內幅:43.5厘米
在幅寬43.5厘米的地上,安排12具有波斯風格的聯珠紋單元,正方形排列,團窠中心紋樣與銅鏡花紋相似,故名鏡花錦。四個團窠之間飾以忍冬草組成的菱形紋樣,體現出傳統圖案設計的均齊平衡法則和圓中見方,方中有圓的對立統一之和諧美。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收藏于新疆博物館。
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用"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為面料,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其中3條殘斷。織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唐代對鳥紋緯錦
楚漢織錦
云錦
萬字紋
八寶(扁金)
漢代紋樣
敦煌紋樣
妝花羅
暗花羅
云錦織機
明星紅毯 云錦龍紋禮服
明星婚禮嫁衣
云錦服飾登上國際舞臺
織錦應用
打造中華非遺文化宣傳推廣交流平臺,推動非遺的傳承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從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等角度探索非遺創新發展新模式,賦予非遺文化更鮮活的生命力,讓非遺時尚、非遺與國潮等新概念,新思想被更多人關注、發掘。
中華非遺織繡文化的博大精深,讓非遺織繡與時代脈搏貫連,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汲取更多的養分,煥發新生。
非遺傳承保護創新工作未來的發展,讓更多年輕人走進藝術,走進生活,讓傳統工藝勃發生機,迎接新時代新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
人生五十載,織錦繪長卷!非遺傳承志,文化自信強!
2020年胡德銀大師與《全球華服網》創始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共創傳承之美!讓織錦文化通過《全球華服網》傳承更遠!
文章來源:全球華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