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新冠疫情沖擊后的中國服裝業,正在迎來復蘇的轉機。2021年上半年,在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和國內市場持續向好等因素帶動下,我國紡織服裝業延續穩定復蘇態勢,呈現出口和內銷平穩增長、生產投資繼續回升、效益狀況逐步改善的特征。
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恢復發展仍面臨著眾多壓力和不確定因素。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6月對外發布《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簡稱《綱要》),以及《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指導意見》,對于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的發展重點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地規劃描述,將對我國服裝供應鏈相關企業,如面輔料供應商、生產商、零售商以及物流服務商等等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我們對《綱要》中的核心內容進行盤點,以透視我國服裝供應鏈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國際供應鏈格局直面新調整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國際市場份額占比最高的服裝大國,中國服裝產業的產量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出口接近全球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根據《綱要》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快外貿出口轉型升級,發展跨境電商、網上交易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同時擴大我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際經貿合作格局變化,各國間紡織貿易、投資領域競合關系更趨復雜,疫情也使全球產業分工邏輯發生改變,強化關鍵領域供應鏈自主與穩定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優先選擇。
面對新變化,我國服裝業要準確把握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本土化、多元化趨勢,在繼續鞏固國內產業制造優勢、加強自主可控與不可替代性的同時,也將推進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提升跨國資源的整合能力,以降低市場風險、貿易風險。
渠道變化帶動供應鏈模式轉型
隨著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升級,服裝企業在著力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的同時,也更加重視渠道建設,如推進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推動渠道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市場下沉等等,從而使服裝供應鏈模式不斷創新。
目前,紡織服裝行業已成為網絡購物、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模式創新最活躍的產業之一。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之下,使更多消費者加強了線上購物的意愿,也加速改變了企業間的交易習慣,企業間線上交易主體增加、規模擴大,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的積極性極大提升。
據相關部門統計,2020年紡織服裝行業電子商務交易額為7.29萬億元,同比增長8.97%,其中紡織服裝企業間(B2B)電子商務交易額為5.29萬億元,服裝家紡網絡零售額為1.80萬億元。
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我國線上的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習慣轉變將加速各品牌對于直播電商等新零售的布局,傳統的服裝供應鏈模式也迎來創新轉型的機會。隨著數字化和全鏈信息化加速發展,將打通供應鏈各環節,串聯線上和線下的銷售,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實現精準營銷以及對商品的倉儲、運輸和配送管理。
紡織服裝行業智能化進程加速
《綱要》中明確,通過加強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區塊鏈等智能制造應用關鍵供應技術在紡織行業的深入融合,將提升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能力。
為加速紡織服裝行業的智能化進程,《綱要》將智能制造列為“十四五”發展重點工程之一——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及生產方式精細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為目標,基于5G、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以紡織成套裝備研發為重點,加快發展紡織領域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推進裝備、軟件、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以紡織裝備數字化和信息互聯互通為基礎實施紡織行業智能制造重點工程。
在“智能制造重點工程”中,與供應鏈、物流相關的內容要點包括:
-
發展長絲集約式高速卷繞裝備等關鍵單機裝備,開發和推廣化纖生產遠程控制系統、智能物流系統等。
-
發展印染車間物料智能化輸送設備,開發匹布自動縫紉接頭設備、布卷、布車、漿料桶AGV運送設備和定位系統,逐步建立印染智能化物流系統。
-
重點發展智能吊裝掛裝備等關鍵單機裝備,研發自動縫制和物流智能配送系統等。
-
實現化纖全流程智能制造,提升智能原料配送、絲餅管理、生產數據分析、立體倉庫技術等技術,開發適用于化纖行業的智能制造支撐軟件。
-
棉紡全流程智能制造,開發推廣清梳聯、并條、精梳、粗細聯、細絡聯、包裝物料等智能化系統并實現綜合集成。
-
針織智能生產系統,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裝備的應用和普及。
-
推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服務節點和應用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企業外部供應鏈和內部生產系統的精準對接。
……
亟待打造綠色供應鏈體系
紡織業本屬于高污染行業,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很突出。我國已制定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紡織行業綠色發展形成剛性要求,紡織服裝業將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例如將加快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加強生產過程的污染物管控與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完善綠色標準、綠色認證體系,推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行業示范;布局開展碳排放相關計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礎研究等工作。
打造綠色供應鏈體系也將是相關部門重點推動的工作之一,重點措施包括:
-
鼓勵綠色產品設計開發,提高紡織產品綠色化水平。
-
加強綠色纖維材料和紡織面料產品的開發及應用。
-
以實現再生材料替代為目標,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
-
探索開展“互聯網+”紡織品回收利用行動,建設紡織產業園區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平臺。
-
在物流環節,可循環的快遞物流包裝將得到普及應用,逆向回收物流需求將快速增長,更加節能環保的倉儲、運輸裝備也將成為越來越多服裝和物流企業的選擇。
各區域聯動協同強化產業集群
服裝供應鏈的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離不開供應鏈上各方的協同合作,也需要各區域聯動發展。隨著津冀一體化、長三角洲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提升,紡織產業集群也將得到快速成長。
根據《綱要》中規劃,成熟產業集群地區發揮產地型專業市場和產業鏈配套優勢,進一步突出先進、綠色制造優勢,建設高水平、現代化和智慧型產業集群,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建設特色產業小鎮,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
新興產業集群地區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與成熟地區緊密協同發展,建設現代紡織產業制造基地,并積極融入全球紡織產業供應鏈。發揮龍頭企業跨區域布局的作用,通過跨區域兼并重組,建立“總部+基地”的方式,實施一批跨區域產業合作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帶動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體系。
此外,產業集群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作為高度集群化發展的產業,紡織服裝行業要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倍增效應,提升集群發展能級。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格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競爭優勢重塑、國際經貿規則重建、全球力量格局重構疊加期。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如何深度融入我國“雙循環”發展格局,不斷強化制造體系優勢,提升品質和豐富品類,解決好產業鏈和供應鏈短板,是我國服裝行業面臨的現實考驗。
來源于:物流技術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