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2018春夏閉幕,就要過去一個月。待燈火闌珊時,再回望當日的斑斕秀色,依然會有一些溫熱的念想回潮——今年是中國國際時裝周的20周年,也是關乎中國時尚的20年,20年的疾走飛奔,要奮力躋身歐美主流時尚的話語體系,是漫長的,自我蘇醒的復興之路;更是重塑自己的文化母語,發“金石聲”的超越之路。
有沒有復興,有沒有超越,用20年的時間,必然不足以妄下定論——然而于我,這旁觀的十年,可以看到,上下求索的設計之旅,有人“星夜趕考”,有人“卸甲歸田”。并不想刻意評價哪種狀態更值得褒獎,留下的和出走的,或許都有它更好的歸宿與境遇。只是感慨:時裝設計這個行業,好似一枚陀螺,在關乎設計理想的“自轉”與圍繞市場的“公轉”之間,永不止步,有浮華之沫,也有清冷執念,要做出一件人人都想穿上的驚艷衣裳,這欲念是虛榮的,是堅韌的,是焦灼的,更是寂寞的。
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時裝設計師,在孜孜尋找,他應有的位置,她期翼的城池。陳丹青在《局部》中提到羅蘭?巴特的一句話:“文學已經不受保護了,所以現在正是走向文學的時候”。我想,時裝設計也是一樣——“設計已經不受保護了,所以現在正是走向設計的時候”。
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以及它所裹挾著的中國設計師群體,一樣是星夜趕考的又一年。20年,對于一個已然大步流星的優異“跳級生”來說,也許我們有理由基于它的積淀,設定更苛刻的升學標準——未來,它未曾交出的答卷,比它已經交出的答卷,更值得我們的期待。
(一) 關于“時裝的技藝”
這一年的中國國際時裝周,除了密集的發布秀,印象深刻的一個區域,是在79罐中舉辦的2017中國服裝創意造型技術作品展,展覽展出的89件作品,由43位來自全國服裝企業的版型師、設計師及專業院校師生制作完成,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技術工作委員會發起并組織了這次展覽。
可以看到企業技術總監、院校老師和學生的一次精心合力——以往印象中不善言談的服裝版型師,他們的名字閃爍于這些作品之間,釋放出低調而又充滿技藝之光的華彩。
時裝,終究是一門硬碰硬的技藝。一針一線,一筆一劃,一尺一寸。蘋果掌門人喬布斯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叫《禪與摩托車維修術》。書里有一句話:——“佛陀或是耶穌坐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
服裝制版,枯燥的計算、畫圖和反復的結構試驗,與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的修行,其實并沒有多少差異,而他們與時尚的融合再生,長久以來又是割裂的——設計師不會制版,版型師不會設計,而在設計的世界里,要端坐于蓮花座,修成佛,修成圣,講究與考驗的,一樣是“詩意”和“技藝”的平衡。
可以預見的是,在濟濟人才與大師匱乏并行的這個時代中,“斜杠青年”正在成為時裝設計師必要的職業修煉,誰都無法繞其道而行之——設計師,憑靠作品作為媒介,與世界展開對話。如果說,設計是一個大文本,那么,對這個設計文本的行文措辭結構(風格與審美),界面載體(結構與面料材質),話語體系(傳播與文化),目標聽眾(市場與定位),每一個參數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彼此之間的適配性,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更復合化的自我要求。
在這次時裝周期間,可以看到許多匠心之作,因為并非每場秀都看過,無法悉數點評,依然有一些印象深刻的技藝之秀,從自身的風格切入,在面料、工藝和版型上有所再造,還原出設計本原的魂魄之美。
10-15分鐘內的秀場觀感幾乎是稍縱即逝的,對技藝的品評也是模糊和直觀的——未來,也許可嘗試在秀場之前或者之后,聯動專業角度與大眾層面,舉辦小型的作品預覽會或品鑒會,小范圍開放討論,解構設計作品在技術實現方面的難度系數,包括面料再造、研發改進,風格解讀、靈感思想……這樣的時裝周,或將成為一個將“設計”實戰化,美與力兼具的實驗性、品鑒性和示范性平臺,一個融匠心匠藝為一體的大師瞭望臺。
裕大華1919·劉勇
NUOYI?秦婉瑜
(二)關于“文化的傳承”
可以看到,近幾年來,時裝周上的“非遺”,傳統工藝的振興計劃,成為了一個熱點。從今年來看,新疆的艾德萊斯綢,重慶的榮昌夏布,皆帶著一股清新而又厚重的地域特色而來,而它們共同的使命,就是要讓區域性,以往停留在“生計”層面的傳統草根產業,借助設計語言的升華與影響力的傳播,躋身到主流的時尚應用領域中去。
文化的傳承,依賴的是一種“共謀”,承載的是設計與產業之間的“耦合”。“非遺”的新解,概是要“非遺世獨立”——避免成為曲高和寡的設計孤島,需要與產業形成實質性的“鏈接”,達成產業鏈上游面料商、時裝設計師、商業零售、時尚傳媒之間的“共生關系”。
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好的“內容供應商”,惟有勢均力敵的琴瑟和鳴,方才能構成所謂的“命運共同體”,讓在過度草根與瀕臨流失的糾結之中無所適從的“非遺”,找到它應有的“詩意棲居”之地。
除此之外,對于非遺的文化傳承而言,風格的表達方式與商業的表達方式兩者皆不可或缺。“看得見,夠得著”,應是中國國際時裝周著重引爆的產業資源集成創新的平臺效應。
可以看到,時裝周期間,除了以“非遺”面料為載體的特色發布秀,類似“中國流行面料創新展示暨柯橋面料與中國時尚品牌對接會”的活動開始體現時裝周的商業氣質:“由面及里”,從下游到上游的源頭追溯與集成創新,或將不斷強化產業之間的深度耦合與實時鏈接。
BANXIAOXUE班曉雪
張義超?榮昌夏布
“艾德萊斯出天山”
(三)關于“欲望的教育”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設計與美,本是見仁見智的事, 卻總有一些科學的規律和共性的標準。相對于“供給側”一端的改革,消費端的欲望教育,或許也是未來中國時尚產業發展,以及中國國際時裝周所要推動的一個重要領域——恰如蘭波的詩句:“我們的欲望中,缺少精深的樂章”,在擁抱這些設計的同時,我們的身心,需要更多關乎審美的獨立與獨特歷練,方可共鳴更精深的樂章。
如果把消費端的審美教育作廣義理解,針對秀場的作品本身,我們在消費設計,也在消費事件。前者是專業觀眾的范疇,后者則是時尚評論的范疇。而兩者在欲望教育的維度上,卻是共通的——而最有力量的美,一定是真實的,自然的,經過設計的,但又是有分寸感的。
消費的審美更多表現在“克制”——時尚不是怪力亂神,不是層層疊加的目不暇接,經常在秀場能看到穿的過于隨便的以及過于夸張的,也許,從時裝周觸目可及當下迫切的消費欲望的教育。是一邊克制自己的懶惰,一邊克制自己過度的表現欲。
評論的審美更多表現在“多元”——作家木心說:“文化像風,風沒有界限,也不需要中心。一有了中心,就成了旋風”。時尚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輿論生態,我們需要更真實,更多元化的,一樣是匠心匠藝的評論與觀察。是一邊有質量的贊美,一邊有建設的批評。
“Work local,think global”,期待下一個20年,中國國際時裝周,往深處走,往廣處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生活在左·林棲
衣公園? 殷姍姍
TENCEL陳聞
ZengFengfei·曾鳳飛
絕設?余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