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在企業界引發了不小的關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品牌強國盛典”,發布了十大“國品之光”品牌,其中飛鶴、安踏、吉利等知名品牌上榜。
與此同時,業界對品牌的討論上升到一個新的量級,比如:
從發展態勢來看,品牌建設逐漸從企業行為上升到國家行動,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從評選結果來看,中國品牌千千萬,為何偏偏是這些品牌位列其中?
上升“國家行動”
品牌建設正當時
品牌是企業的形象標志,代表著一家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
舉個例子,巴菲特曾把市場上的公司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投資者應該選購的“心智壟斷”公司;第二類是投資者應該避免的“產品公司”。
所謂“心智壟斷”,就是無法阻止消費者去鐘情這些公司。因為在消費者心里,這些公司的品牌已經代表了一個品類。
而“產品公司”恰恰相反。這些公司的特點是不會讓消費者產生太多的品牌依戀,而且他們還生產了很多和同行難以區分的產品,容易受到市場環境變動的影響。
在“心智壟斷”公司中,巴菲特最為推崇的就是可口可樂。
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故事:
早些年,可口可樂的銷量和利潤一度讓百貨連鎖巨頭沃爾瑪羨慕不已。
于是沃爾瑪推出了自己的可樂品牌,并擺在了全球各地幾千家分店里,和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自動售賣機擺在一起,還特意把自己的可樂放在最顯眼的位置,售價也只有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一半。
可結果呢?顧客幾乎不會多看沃爾瑪可樂一眼,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可樂只有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種,其他牌子根本沒聽說過。
這就是“心智壟斷”的威力,也是品牌的威力,它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且源源不斷的市場。有數據統計,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總數中不超過3%,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卻超過40%,銷售額更是超過50%。
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品牌還是國家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比如,美國的強大在于有高通、英特爾、IBM、可口可樂等一批世界級企業;日本的崛起在于有三菱重工、東芝、松下等一大批世界級工業巨頭;韓國也是一樣,三星、現代,是韓國遞給世界的幾張名片。
同樣,中國也需要一批極具影響力的品牌,在國際競爭中占主導地位,發出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力量。
所以,無論是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還是國家實力的展現,國家層面加速品牌建設,是一件正當其時且十分必要的事情。
“國品之光”品牌都做到了這點
厘清了品牌建設和國家行動的關系,也就能理解“國品之光”品牌的分量了。
而這次評選的維度,有一個點值得注意。相較于大眾熟悉的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品質保障等,還有一個考核指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
一個“硬”品牌的背后,需要有責任理念、責任實踐的支撐。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全球品牌正在邁入責任品牌的行列,他們以滿足利益相關方和子孫后代期望為導向,把承擔責任視為企業的重要使命。
的確,只有視責任為使命的品牌,才能經受各種考驗;也只有視責任為使命的品牌,才能立足于世界經濟之林,在全球化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可以這么說,能夠入選“國品之光”的品牌,一定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有著極為突出的貢獻。它們不僅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甚至憑一己之力,帶動整個行業向上、向善,并在公益慈善等更大的社會領域,展現著企業應有的擔當。
比如入選的吉利,近年來憑借技術路線的突破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不斷探索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在社會責任的履行上也是業界榜樣,落地“吉時雨”項目,在就業、教育等方面助力偏遠地區發展。
還有飛鶴,歷經十余年的努力,打造出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首個產業集群,從源頭保障和提升了奶粉的新鮮高品質,重建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此外,在疫情防控、扶危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上,也常常能看到飛鶴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飛鶴還是唯一一家入選的乳業品牌。在頒獎詞中,專家評審團給予飛鶴的評價是:
“從行業的信任危機中重塑信任,從國際品牌的市場中收復市場,用中國配方哺育中國寶寶,以母愛光輝呵護行業良心。”
這一評價是對飛鶴近年來發展的高度凝練。回顧飛鶴的發展史,既是一個中國品牌自我修煉的成長史,也是一段帶領國產奶粉行業重建的艱辛史。
釜底抽薪,從源頭解決難題
“飛鶴有很多創新,也有很多第一,但我最引以為豪的只有兩點:第一,我們創造了全產業鏈,革新了產業模式。第二,通過飛鶴的努力,帶領國產奶粉整體崛起,這不僅是市占率的問題,更是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和中國品牌的信心,這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曾經說過的這段話,無形之中也道出了飛鶴能夠成為“國品之光”的深層原因。
相較于其他行業,乳業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產業鏈條跨度非常大,涉及到上游的原奶供應、中游的乳品加工以及下游的市場流通,可以說是橫跨一、二、三產業。
將時間倒回至十幾年前。當時,市場對乳品的需求出現井噴。中國奶企養奶牛的速度,跟不上消費者喝奶的速度。很多企業為了集中資源快速擴張,略過了自養奶牛的模式,直接從農戶手中收購鮮奶,或者用進口大包粉還原加工。
作為一名乳業老兵,土生土長的黑龍江農墾人,冷友斌從小就和奶牛打交道,深知這一產業模式的弊端。一罐好的奶粉,必須要從好的奶源抓起,是他堅定不移的想法。
為了保障奶粉生產加工的各環節都足夠安全,飛鶴采用了“釜底抽薪”的做法——全產業鏈運營。
2006年起,飛鶴一改當時普遍的家庭散養模式,建立了國內首個“萬頭牧場”,進行規模化、科學化飼養,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建設了一條覆蓋農牧工各環節的產業集群,實現了從源頭牧草種植、飼料加工、規模化奶牛飼養到生產加工、物流倉儲等各環節的全程管控。

這一模式徹底地顛覆了傳統的乳業產業模式,不僅從源頭保障和提升了奶粉品質,也重建了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
今天,全產業鏈運營也成為了中國乳品企業的標配。
而隨著國內乳品需求的回升,如今,中國乳業原料供給的“隱患”逐漸突出,主要體現在對進口的依賴度上。包括,奶源的進口依賴度較高;優質飼草飼料進口依賴程度較高;乳清粉、乳鐵蛋白等原材料自給率有待提高等。
為此,飛鶴與中國農科院奶業創新團隊合作,建立“全產業鏈創新中心”,圍繞奶粉生產的全產業鏈,開展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提升,再一次引領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看,過去4年中,飛鶴與專家團隊圍繞飼草篩選和草種選育工作,篩選出了玉米、燕麥、苜蓿等多個適宜不同縣區種植的飼草品種,并發表2篇學術論文,4本學術專著,申請5項專利。
此外,在原料與技術研究上,飛鶴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合作建立了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圍繞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的核心原材料,進行了相關制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探索。在過去3年多時間里,雙方已申請了8項專利技術,開發了6個相關產品。
從飛鶴所做的事情中,我們不難發現,優秀的企業總是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它們解決的不是一家企業的發展問題,而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共性難題。
過去,飛鶴通過建設產業集群,從源頭保障了中國乳業的產品安全;如今,飛鶴圍繞全產業鏈部署科研創新,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再次維護中國乳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謀求共富
讓社會責任落地有聲
責任品牌不僅要讓用戶獲得更高品質、更符合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也應該讓合作伙伴、社會公眾與企業共享發展的成果,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在這方面,飛鶴的舉措同樣可圈可點,其中一些做法也值得思考和借鑒:
1. 圍繞產業集群,打造“共富產業鏈”
首先,產業集群不僅提升了飛鶴自身的運營效率,也帶動了上下游合作伙伴發展。
比如,2017年,飛鶴在行業內嘗鮮,將工廠中2700平方米的庫房租給中糧包裝使用,搭建起第一條“廠中廠”生產線。中糧包裝的罐身印刷完成后,直接輸送到龍江廠中廠做切割、焊接、成罐,節省了中間的物流成本,產品安全方面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截至目前,飛鶴已經有6家工廠建設了“廠中廠”,上游的設備制造商也在飛鶴的帶動下持續改進設備和工藝。如今,這一模式也成為飛鶴帶動合作伙伴提高質量安全、提升管理水平、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
另外,產業集群還拉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2001年飛鶴入駐克東縣后,依據縣里提出的建設“乳業大縣”目標,持續擴增乳業產業集群,并于2016年建設起了年產5萬噸嬰幼兒配方乳粉智能化生產項目,至今已為克東縣提供1500余個就業崗位,納稅超過26億元,實現了“產業富民、產業留人”。
飛鶴所打造的,不僅是一罐奶粉品質保障的全產業鏈,也是帶動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共富產業鏈。供需兩端不斷迸發出新的增長點,帶來的是機遇,是就業,更是財富,讓大家共嘗高質量發展的甜果。
2. 助力公益,躬身入局
此外,飛鶴一直堅持“盡己所能,反哺社會”的公益理念,構筑起母嬰、教育、醫療等多元立體的社會公益網。
在母嬰方面,飛鶴捐贈2100萬元用于產后抑郁癥患者救治;在醫療方面,飛鶴向11個縣(市)捐贈1.76億元診療設備,惠及100多萬人;在教育方面,飛鶴持續開展“鶴心助學助教計劃”,累計投入2400余萬元,覆蓋80余所學校的6000余名學生。
在很多危急關頭,也能看到飛鶴的身影。
比如,新冠疫情爆發后,飛鶴累計捐贈2億元款物馳援一線。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還親任企業防疫指揮組長,號召一線員工全體復工,率先向合作伙伴發出倡議,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同時在全國推出無接觸送貨上門服務,解決了萬千家庭母嬰的口糧供應。
還有去年鄭州特大暴雨,飛鶴也第一時間調撥了數百箱營養品,分發給滯留在車站及各大醫院的兒童、孕產婦及老人群體。
暴雨導致醫院電梯停運,為了將浴巾、尿不濕等物資及時送到產婦和寶寶身邊,有飛鶴員工硬是把物資扛到了位于23層的新生兒科室。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今天,飛鶴已經把企業的發展納入到了整個國家大的社會責任體系中,正如冷友斌所言:“每個企業都是天下一家的一分子,在災難和疫情面前,飛鶴能與社會命運與共,這是榮耀、是責任,更是本分。”
結語:
中國企業需要“偉大格局觀”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說,“你的生意模式能賺多少錢不是由你決定的,最終要看你給這個社會、給消費者創造了多少價值。”他把這定義為“偉大格局觀”。
何為格局?責任即格局,企業越大,影響的人越多,責任也就越大。
從這些上榜的“國品之光”品牌來看,他們顯然都是具有“偉大格局觀”的企業,這也讓他們能以更高的思維和更大的格局,在變中看到不變、于萬變中把握大道。
可以肯定的是,在踐行社會責任這條路上,需要更多像飛鶴、安踏、吉利這樣擁有“偉大格局觀”的企業加入,而中國品牌的崛起,同樣也離不開中國企業家“格局”意識的覺醒。
做企業需要大格局,什么是大格局?其實就一句話:
把關愛注入大地,把責任寫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