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升級的機會在哪里?新舊產能的轉換在哪里?
基于5G網絡的長絲生產車間內,搬運機器人通過接收指令井然有序地搬運長絲餅。通過5G的運用,傳輸速率加快,機器人的搬運效率大幅度提高。
自動化制造機器不斷“吐”出一卷卷長絲餅,通過5G網絡接到指令的搬運機器人來回跑動,快速有序地把長絲餅搬運到指定位置。而這一幕忙而不亂的生產場景,也以8K超高清的影像同步傳輸到生產調度中心。
這一轉變率先發生在紡織工業,令人不得不在這個新舊產能轉換的關鍵時刻,再對傳統工業的價值作出思考。
傳統工業中的“灰度創新”
“設計與制造”結合部的“灰度創新”(參見推文《灰度創新:中國制造最大的秘密》),是傳統制造最誘人而又最隱蔽的魅力。
印刷行業和印染行業,是否可以對比?一個印在紙上,一個印在紡織品上,看上去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有人卻做了深刻的思考。
一家做印染的公司十幾年前就注意到,無論是精度、效率,還是標準化程度,印刷機械至少領先印染機械二十年以上。該公司將印刷機械的思路和精度,應用到印染行業,開始對印染這個很難標準化的行業推向規范化和標準化,隨之帶來的是對設備、對材料、對系統的極致整合。最后實現了驚人的冷轉印技術,大幅減少用水量93%!只有原來7%的用水量,這意味著作為紡織產業鏈中提高附加值的關鍵環節——印染,將會逐漸走向“無水印染”,完全實現綠色制造。而且無論是色彩精度,還是印染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這個過程既是對生產現場實現了極致的自動化應用,又需要對工藝環節進行全部的重新設計。而最終產生了巨大的創新價值:徹底擺脫用水大戶的帽子。環保可以是一個緊箍咒,但也可以是許多行業創新的根基。
這也使得處于嚴厲整治中的印染行業不再是污染黑帽子,而是黑科技的代表。
*灰度創新,結合部的爆發力
上海,是昔日紡織之都
自開埠以來,紡織工業一直是上海地區經濟的主要支柱。
1949年上海解放時,紡織占工業總產值的62%。80年代初,上海紡織工業步入了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全國紡織工業中處于明顯的領先地位。1993年,上海紡織系統出口占全市工業出口商品交貨值的25%,高居各系統之首,而且也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一個工業部門,最高的時候達到55萬人。
1996年5月時任市長在上海第一棉紡織廠聽取匯報工作時說:“上海紡織工業是近代工業和工人階級的搖籃之一。”
話音未落,風云巨變。
傳統行業在面臨升級之路的時候,紡織行業被優先篩選,一棒子打死。1998年1月,上海紡織工業敲響壓錠第一錘。首批12萬“祖父輩”的紡錠,在全國紡織壓錠1000萬的第一錘敲響后即被砸成碎片。
上海紡織產業進行了地毯式的清理,基本上全軍覆沒。
從上海的三十三個國營棉紡廠,到中紡機、一紡機、二紡機,一直到所有配套上下游鏈條企業,幾乎全部被砍掉。
紡織之花凋零。
壓錠三年后中國的紡織能力從4000萬錠減少到3000萬錠。
可是歷史馬上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2001壓錠剛一結束,中國就成功加入WTO。
由于WTO放開中國紡織出口配額,中國紡織在世界市場展現巨大競爭能力,三年后中國的紡紗能力發展1億3000萬錠,超過世界紡織生產能力的一半,成為超級紡織大國。
而此前六年的規劃目標是壓錠1000萬!
這是篩選產業、忽略區域產業知識沉淀所形成的苦局。
對于清理紡織而言,上海當年或許自有苦衷。
一錘砸掉建國50年的自力更生和之前的積累,這樣的規劃,難免武斷,看上去完全沒有想過紡織業還會有光明的未來。
德國的紡織2050規劃,就是從未來視角。
在德國幾個紡織區起到了非常好的升級作用。
德國紡織工業的規劃futureTex后來也被納入到德國工業4.0戰略之中。
*遠景規劃的思路
產業遷移是大勢所趨。
但遷移什么,保留什么卻大有講究。
日本向全世界遷移產能,但研發中心和母工廠卻從不遷移,坐鎮中堂,指揮全球。
慕尼黑是德國最著名的高新技術城市,但生產紡織機械100多年的立達工廠仍在鋸齒形的老廠房里制造出世界最高端的氣流紡細紗機,價格是中國同類機器的5倍。
然而這并不是上海獨家故事。
全國最大的紡織業城市,“上、青、天”全部如此。青島當年從國棉一廠到八廠,印染、針織、西裝等行業門類齊全的產業鏈。
后來,基本都被“計劃”沒了。
如今是白茫茫大地好一片干凈。
當年“斷腕壓錠”最后被總結成一種上海精神。
這也真是一個高級黑幽默。
再也回不去的“紡織”大學
上海當時有最好的中國紡織大學,后來趕緊地把“紡織”二字去掉,恐難以招生。
這只是一個縮影。當時大量的紡織大學,也紛紛改名。曾經隸屬于原紡織工業部的高校有8所,也被業界稱為“八大紡院”。
而行業最興盛的時候,中國有17所以紡織概念命名的學院,可謂一時風光無限。而現在武漢紡織大學,成為中國唯一一家以“紡織”命名的院校,但多年來招生一直不樂觀。一聽到紡織兩個字,幾乎所有人都止步了。
*因怕生源受阻而紛紛改名的紡織大學
產業升級乃大勢所趨,
但究竟如何“升”?
紡織和服裝產業對中國就業,影響巨大。
萬萬不可忽視社會影響,不能聽從所謂的產業升級慣例,任由生死隨意它遷移到東南亞。
企業的遷移行為就像是螞蟻搬家,是本能預測,無可厚非;但作為國家、作為行業,必須要有精準的前瞻性認識,提供給情報扶持,既做好轉移目的地的國外天氣預報,更要做好全球的行業預報。未來產業發展規律,是要研究清楚的。
譬如,上海楊浦區原來有個專門提煉稀土元素的化工廠,這本來是一個高精尖的行當。僅僅因為環保原因,直接停產。后來這個稀土元素廠的技術人員,全部被日本當作珍寶聘用帶走。在中國,稀缺人才,只要行業不上“檔次”,而日本則稀罕得要命。
技術平移,絕不是產業升級。
中國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要往中高價值鏈發展,規模一定不是首選因素。而且在當下,招商引資已經不是重點,做好區域產業服務,識別傳統產業中的高科技,就地升級,比什么都強。
對于傳統區域產業的認識,最怕的就是《岳飛傳》中的牛皋三板斧,砍下去干脆徹底。
工業4.0時代的服裝生產,有兩條“臂膀”,一條是最新的信息技術,而另一條便是智能制造工藝與裝備。在服裝裁剪領域,【易裁剪 I 云端智能裁剪服務平臺】,一種全新的智能裁剪模式正席卷而來。
易裁剪正是利用線下智能裁剪流水線與線上SAAS云端信息技術組合,顛覆傳統線下運營模式,促進服裝產業鏈/企業互聯網化、信息化、數據化。

更低成本 |
場地、水電、耗材、人工,資產折舊,設備維護及管理費等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得綜合成本更低 |
更高質量 |
標準化流程、智能化設備、專業化的操作 合格率高 |
省料省心 | 全智能排料系統、高精度裁剪,節約用料 |
快捷服務 | 布局全國的共享智能裁剪連鎖門店 ,您身邊的易裁剪專家 |
小 記
新的產業和技術革命,智能制造、智能纖維、電子服裝、芯片紡織使得傳統紡織業正在成為新興產業,紡織科技炙手可熱。
傳統產業自有黃金眼,灰度創新擁有廣袤的空間。成功激活區域基因,呼喚沉睡魔力,再度振興地方紡織全新活力,需要大家一起協同努力。
文章來源:易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