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四大時裝周上不乏中國面孔,然而,在過去這卻是鮮少有人能夠享受的殊榮。2006年巴黎時裝周的官方日程上,第一次出現了一位中國大陸服裝設計師品牌的名字:Jefen by Frankie(謝鋒設計的吉芬品牌)。這場秀于中國的國慶節10月1日,法國當地時間上午10點整舉行。不僅如此,這還是當季巴黎時裝周的首秀。
這場中國大陸服裝設計師在“四大”時裝周的首次亮相,被《中國紡織報》稱為“讓很多(中國設計)人無所適從,甚至黯然失色……(并且)張肇達在自家的花園里拿了兩次金光閃閃的‘金頂’獎之后,卻突然發現自己覬覦了并且培育了很久的目標被別人首先占領了。”。文中之所以提及“張肇達”,是因為他曾被許多中國媒體評為“中國服裝設計大師”的人物。而這個似乎有些令中國服裝設計師“羨慕嫉妒恨”的人,是當時在中國服裝圈內并不算很有曝光率的謝鋒。
謝鋒于1984年畢業于浙江絲綢工學院(現浙江理工大學)。1988年,當大多數工薪階層月收入只有數十元人民幣時,他便借債一萬元,東渡日本求學于日本文化服裝學院(Bunka College of Fashion)。謝鋒初到日本,經濟上捉襟見肘,需靠打工維持生計;而學業上則不斷受到文化差異的沖擊。第一堂課,老師提供給每個學生一把剪刀、一塊石頭和一塊布,讓他們用布將石頭完全包裹起來,并且必須沒有任何褶子;而在中國,當時的第一堂課是畫設計圖。很明顯,日本是三維入手;而中國則是紙上“談兵”。
設計師通常服務高端人群,因此在日本學院里,老師要求學生著正裝去東京五星級酒店吃西餐,體驗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謝鋒穿了自己衣櫥里最昂貴的西服,跑進酒店卻發現服務生的衣服都比他的精致。而坐上桌后面對十幾種刀叉,他無法理解為什么吃個飯要這么多工具……不過,這一切窘境在他參加了一次日本全國設計師大賽后得到改變。此次大賽,他獲得了冠軍,并因此獲得一筆豐厚的獎金。更為重要的是,他畢業后被聘為Matsuda Nicole的設計師。數年后,Mastuda又推薦謝鋒去了巴黎Kenzo工作。直到1998年,謝鋒回到北京,選擇自己創業,并于2006年登上“四大”時裝周。
正如若無宋懷桂女士的努力,Pierre Cardin就不一定會成為第一個抵達中國的國際知名時裝設計師;謝鋒能因為巴黎之旅成為載入中國服裝史冊的人物,其密友及商業顧問張喆先生功不可沒。
張喆是中國1980年代第一批被中國政府公派法國的服裝留學人員。自此他就游走于中國與法國的時裝界,希望有朝一日能將中國最優秀的服裝設計師推向國際市場。這個夢想,在他與謝鋒相遇、相識、相知后得到實現。在張喆看來,謝鋒所創造的吉芬,有自己的設計特點,且該設計特點沒有刻板地強調上世紀八十到就是年代許多中國設計師所倡導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設計套路——沒有旗袍;沒有龍鳳;沒有燈籠;沒有任何符號式的中國元素。自2000年成立后,吉芬就取得不俗的商業成績。因此,自2004年,張喆就開始利用自己在法國數十年積累下的人脈關系,為謝鋒的國際首秀鋪路。 2006年吉芬最終通過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的審核,成功首秀。
首秀前還有個小插曲。2006年10月1日正是法國的周日。法國人周末大多喜歡睡懶覺。因此設計師們都希望選擇偏晚的時間走秀。第一場秀是早上10點開始。張喆以“一個中國人的思維”要了這個其他設計師都不愿意選擇的時間。當時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的主席Grumbach曾告誡張喆說“當心坐不滿人”。不過張喆的邏輯卻是,10月1日正值中國國慶節,法國早上10點的秀,如果能在當地時間11點前結束,正好可以趕上中國周日CCTV的晚間新聞(北京比巴黎時間快7小時)。這將會成為一個頗具新聞熱度的事件。果然,CCTV當晚新聞播報了這一事件。而為了秀場不至于出現空座,張喆動員了巴黎所有的朋友關系,邀請朋友務必捧場。結果,秀場滿座,中國大陸設計師的國際時裝周處女秀取得圓滿成功。
而2016年1月27日,中國設計師郭培受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的邀請,作為客座成員出現在巴黎高定周官方日程表上。一時間諸多中國媒體稱郭培為受法國高定周邀請的第一位“中國人”。事實上,在郭培之前,至少已經有2位中國人出現在法國高定周。一位是殷亦晴,她于2011年就出現在巴黎高定周。不過,她并非中國國籍,嚴格意義上應該被稱為“華裔”設計師。而馬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登陸巴黎高定周的中國大陸設計師。
2008年7月3日,受法國高級時裝公會邀請,馬可攜其最新作品“無用:奢侈的清貧”出現在巴黎高定周。與通常時裝秀出現在室內伸展臺上不同,她選擇了戶外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沒有邀請專業模特兒,沒有令人亢奮的舞臺音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現代舞舞者,由著名中國現代舞舞蹈家沈偉領舞;音樂則由一位蒙古歌唱家伴唱;同時,現場有兩位從中國帶去的手工藝者現場演示織布。
這位被法國《世界報》稱為“一個真正的天才”設計師,曾與中國服裝界另一名人毛繼鴻,于1996年共同創立了“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這個被視為中國當代設計師的標桿性品牌。馬可自1992年從蘇州絲綢工學院(現已并入蘇州大學)畢業后,就被一家香港服裝公司聘用做設計師。在這家公司里,馬可的設計天分,在經歷了商海歷練后,成長得更為成熟。而1994年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國際青年設計師大賽冠軍則讓馬可聲名鵲起。
差不多同一時期,馬可就注意到一個新興的中國女性消費階層正在興起——她們獨立、自信、有自己的時尚品味。而當時的服裝市場,則是從各批發市場批發來的千篇一律的衣服。她建議公司應該開發一個針對這類新興中國女性的原創性品牌。雖然公司對此并不否定,卻終出于對現實商業利益的考量導致該計劃無法落實。而馬可也因此離開公司,并開始尋找新的設計機會。因為已經獲得過冠軍獎,前來尋求合作的企業很多。不過,在與數個企業家談了合作意向后,馬可發現對方都無法理解其創建一個能夠立足于世界一流品牌之列的中國原創設計師品牌的志向,他們似乎只對利用馬可的名氣為自己品牌創造聲勢及獲取商業利益更感興趣。
在無法通過外力找到一個能幫她實現她所想設計的新品牌的合作方后,她決定自己創業,并為新品牌取名“例外”,此時為1996年。 創業初期馬可幾乎擔當了從采購到設計到制作的所有工作;而毛繼鴻則主要負責市場營銷的工作。例外上市后,銷售意外地成功。馬可本希望自己專注于產品設計與加工,將銷售渠道完全委托給擁有獨立店鋪的好友打理。然而不久她就發現,好友將“例外”的店鋪標牌更換成自己的品牌。在遭遇這一背叛后,馬可被迫決定自己開店,并最終在廣州的鬧市區選擇了一家街鋪。這場被馬可視為“用自己的生命做一場賭博”的交易,終于以其特立獨行的設計風格贏得了回報。
2006年,因為與合伙人在品牌發展定位上的分歧,馬可辭去例外設計總監職務并離開自己一手孕育的品牌,前往珠海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這次,她選擇了獨自創業,并為新事業取名為“無用”。以馬可的定義,無用不屬于時尚或時裝,雖然它也有服裝系列的產品,但其本質上是一個以保護傳統手工藝為目的的社會企業。所謂社會企業,簡單來說,即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馬可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提升傳統手工藝的價值感,并將產品銷售所獲得的利潤重新回報給傳統手工業者。也因此,無用的產品幾乎完全依靠馬可自己以及從她偏僻鄉村覓來的民間手工藝高手完成。
2014年9月, 占地1500平米的“無用生活空間”在北京開幕。馬可辟出三分之一的面積做了一個純公益性的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主題的展廳,而另一主要用于展示無用原創手工出品的“家園”部分則被打造得有如農舍般空曠、簡潔;大到桌椅、家具、沙發,小到米缸、篩子、肥皂、眼鏡盒、燈臺,當然還有日常服裝,都按照居家方式陳列在它們所應該在的位置。
馬可在中國服裝圈內,幾乎一直屬于眾所周知的人物。不過,大多數圈外人并不太了解中國服裝設計業的發展狀況。即使時至今日,許多非專業服裝人士依然認為中國沒有自己響當當的服裝品牌,沒有優秀的服裝設計師。也因此,2013年3月22日,當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身著藏藍色大衣,步出飛機艙門,這一瞬間,不僅成就了其國際外交舞臺處女秀的首個“麗媛Style”,順便也帶紅了一貫低調的設計師馬可——讓普羅大眾意識到,原來中國也有自己出色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