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正值輕紡城冠名“國字號”的那一年,24歲的年輕小伙子陳明賢以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柯橋紡織的發展潛力,果斷放棄教師的鐵飯碗,投身紡織行業,經歷了幫人看門市部、自己開門市部、開紡織廠的探索過程,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后來,為擺脫同質化競爭,陳明賢決定整合紡織全產業鏈,打造涵蓋原料、織造、印染、后整的“超級工廠”,以差異化、功能化求生存,浙江東進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此不斷發展壯大。
時光流轉,初心不變。2022年,中國輕紡城冠名“中國”的30周年之際,陳明賢已深耕紡織行業30周年,從教師到商人,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學院派”風格,把經營紡織企業看作是商業模式和工藝品制造的創新結合,以做學術的態度做產品,以負責任的態度謀發展,敢于接受變革帶來的陣痛和市場帶來的洗禮,與時俱進、創新求變,帶領東進新材料一路乘風破浪,走出一條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鏈”融通
創造整體柔性解決方案
紡織產業是柯橋的傳統產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地位毋庸置疑。在陳明賢看來,30余年來,隨著中國輕紡城的發展躍升,柯橋紡織行業企業大致經歷了1.0、2.0、3.0三個時期的轉型升級。1.0階段,工廠生產什么,貿易企業和市場經營戶賣什么;2.0階段,客戶需要什么,工廠生產什么;3.0階段,為客戶創造柔性化服務價值鏈。
“隨著輕紡城先發性和規模化優勢逐步釋放殆盡,轉型升級對于柯橋紡織行業企業而言勢在必行。目前,一部分敢于壯士斷腕的企業已走在前列,步入3.0階段,一部分企業仍處于1.0到2.0階段。而東進新材料從2013年正式投產起,就致力于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目前已處于3.0到4.0交互融合的時代。為成就一塊“好面料”,我們圍繞打通產業鏈、提高創新鏈、提升價值鏈“三鏈融通”下功夫,希望為客戶創造一體化柔性解決方案。”陳明賢說道。
據了解,東進新材料主營戶外運動功能性面料,是擁有加彈、織造、染整、復合一條龍的生產型企業。陳明賢表示,東進新材料之所以整合與面料緊密相關的各個生產環節,打通垂直產業鏈條,不僅是為了降低成本,更主要的是對提升產品質量的把控,同時使產品研發也更加精準、及時,最終提升企業自身整體競爭力。
為提高創新鏈,東進新材料每年投入研發創新的費用上千萬,擁有近30人的研發團隊,每個季度都會推出上百款新品。去年開始,東進新材料與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團隊合作成立了教育教學基地,正圍繞“防水透濕”這一項目,展開深入細分研究,致力于通過產學研合作,轉化更多科研成果。
多年來,東進新材料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重點,隨著產業鏈的完善和創新鏈的提高,價值鏈也得以提升,已成為“jack wolfskin”、“patagonia”、“lafuma”、“Aigle”、“stone island”等眾多世界知名戶外運動服裝品牌的指定面料供應商,在功能性面料領域擁有較高的話語權和知名度。
“兩化”融合
打造綠色智能示范園區
有人說,20年前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現在是綠色化與數字化融合,新的兩化融合是時代進步過程中的迭代升級。對此,陳明賢深表認同,大膽踐行綠色化和數字化的深度融合,全力提升東進新材料產業鏈各環節的綠色化、數字化水平,著力打造綠色智能示范園區。
為踐行可持續發展,東進新材料圍繞著綠色材料、節能減排、綠色生產、循環發展的全產業鏈綠色制造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號召。一方面,公司所需的尼龍和高端錦綸等主要原料,約20%采用再生纖維,助劑染料全都通過“藍標”檢測。另一方面,在所有工廠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每年利用光伏發電可節省5%以上的用電,進一步實現節能降耗、綠色發展。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數字化轉型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之路。“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可能短期看到效益,需要循序漸進、長遠布局。我們專門成立了信息部,聘請高技術人才,先從采集各部門、各環節的數據著手,再探索把指令和需求轉化為IT語言,未來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建成后將打通信息孤島,實現車間設備與信息化調度、監控、管理系統的一體化和多部門、多系統的數據交互,以及接單、下單、采購、生產、入庫、發貨、物流等環節數據的動態實時查詢展示和有機聯動。”陳明賢說道。
成功往往垂青于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多年來,東進新材料勇立柯橋紡織轉型突圍的潮頭,爭當示范表率,先后入選工信部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首批紡織行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并榮獲優秀成長型企業、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綠色低碳”工廠認定。
陳明賢表示,東進新材料將緊緊圍繞打通產業鏈、提高創新鏈、提升價值鏈“三鏈融通”和綠色化、數字化新“兩化融合”練好內功,提升公司創新研發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體系,力爭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