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出第四章“布商與布市”口述實錄之前,讓我們先看看特約撰稿人陳月芳對中國輕紡城布商與布市的評價,以及她和紡城一起成長的故事。
人物名片:
陳月芳在柯橋新華書店舉行新書《向年年》發布暨讀書分享活動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那個“日出萬丈綢”的江南小鎮沸騰了,那條“烏篷聽雨眠”的河流沸騰了,那些“把酒話桑麻”的人們沸騰了。從河邊布街開始,一代又一代的逐夢人,踏上了他們的奮斗征程。
他們中,有的是船夫,有的是農民,有的是紡織廠的機修工,有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小商販,有的是子承父業的紡二代,有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創業者……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輕紡城商戶。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敏銳”的智慧。敏銳地感知時代的變遷,敏銳地抓住潮流涌動的商機,敏銳地把握成功路上的一切可能。擺地攤、搞批發、做生產,一步一步,時代的弄潮兒,紡織的造風人,他們說:“要想改變命運,唯有搏一把。”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拼搏”的勇氣。腰上綁著巨額現金徹夜不眠不休的忐忑,既當老板又當員工汗流浹背趕貨的艱辛,從酷暑到寒冬,風雨無阻地早出晚歸,吃的苦,流的汗,灑的淚,最后只一個云淡風輕的微笑,他們說:“創業路上哪有一帆風順,披荊斬棘才是常態。”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堅持”的毅力。“金融危機”“非典”“新冠疫情”,產品質量、融資艱難、同行競爭……每一個都可能成為事業的“滑鐵盧”,甚至瀕臨破產。人非草木,他們哭過,痛過,迷茫過,但最終擦干眼淚,站直了身子,他們說:“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如果沒有恒心和毅力,就不會有今天。”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創新”的可貴。沒有一個人故步自封,沒有一個人安于現狀,哪怕早已站穩了腳跟,哪怕早已積累了足夠的財富,他們依然說:“不創新,一定會被淘汰”,“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多向年輕人學習,否則怎么生產出高品質的面料呢”!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君子”的商道。無論是白手起家的窮人家孩子,還是順利接棒的年輕紡二代,他們迫切地希望積累財富,但他們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做生意,首先是做人,良心很重要”。
在他們身上,你可以看到“反哺”的溫暖。成功后的他們,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是“感恩”,常做的一件事是力所能及地回饋社會,他們覺得這是“責任和光榮”。他們說:“每次一發工資,工廠周邊的餐飲生意就會好起來,突然覺得肩上沉甸甸的”,“我們是改革開放最受益的一代人,在輕紡城的這些年,看到了政府為百姓辦實事,現在我有錢了,也要回饋給柯橋,回報社會”。
燃情歲月,無問西東。是紡城造就了他們,還是他們造就了紡城,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可愛可貴的精神會一直閃閃發光。
特約撰稿人:陳月芳


人物名片:
吳張友,男,1953年4月生,浙江紹興人,紹興市怡浩紡織品有限公司創始人。1989年成為中國輕紡城東升路老市場首批經營戶,現在兩代人共同管理3家商鋪、數千平方米倉庫,見證了中國輕紡城蓬勃發展的30年。
我是地地道道的柯橋人,父親靠賣柴為生,他做買賣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經:賣柴要看季節,看天氣,按照不同情況定價格,同時,要保證柴的品質,打好自己的招牌。我自小就跟隨父親學習生意經,平時也愛琢磨如何做買賣。
從船夫到布商,從看別人做買賣到自己經營,我的一生都在與布打交道。剛參加工作那會兒,104國道還沒有開通,水路是做布匹生意的主要交通方式,搖烏篷船是一個好飯碗。因此,我當時就在“百米布街”做船夫,接送商販,運送貨物。
在我撐船的兩年多時間里,我接觸了很多商販,見過不少布匹交易,學會了一些賣布技能。漸漸地,我從一無所知到精通辨布、量碼、裁布、賣布、還價等布匹經商之道,也慢慢積累了布商圈中的人脈,積攢了豐富的經驗。那時,我堅信布匹行業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布匹經營的創業夢也慢慢萌發了。
早期柯橋水路布商
1985年,在紹興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柯橋輕紡產品市場建立,水上布行的時代漸漸消逝,柯橋的紡織業正式開啟。1988年,東升路老市場開業,政府出臺政策大力扶持,鼓勵大家進駐發展。我抓住時機,成了老市場第一批經營戶。
1988年,物流行業還未興起,進貨送貨都要靠人力。我記憶最清晰的是創業初期去江蘇進貨的艱辛過程。我每天早上5點出發,走104國道,坐去杭州的招手車先到杭州東站,第二天上午9點左右到達江蘇,路上只能睡兩三個小時。進貨、搭車運回柯橋,再卸貨,是一項超負荷的工作。加之布匹需要一尺一尺人工量,過程漫長,耗費很大精力。
進貨過程中,貨款的存取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那時全程都是現金交易,治安也沒有現在這么好。1993年,我帶著十幾萬元錢去嘉興進貨,那時候的十幾萬元是巨款了,生怕被搶,我把錢綁在腰間,小小個頭的我明顯胖了一大圈。在經過一個熱鬧街口時,我感覺有人碰到我,一看腰間錢包,已經有一道被劃開的口子了,因為包裝嚴實,才沒有造成損失

隨著生意漸火,我進貨次數逐漸增加,進貨的壓力越來越大。作為一名商人,我認為,如果說產品質量是商人的利劍,那送貨時效就是鎧甲。因此,即便訂單數量劇增,需要連續跑貨,我也是親自奔波,把好質量關,確保時效,這為我的生意留下了一大批固定客源。經常起早貪黑、事無巨細地奔波于進貨送貨工作,大約五六年后,我的身體明顯吃不消了,迫不得已停止了營業。
暫離布料行業的兩年里,我始終未忘卻當年的創業夢,于是重新開始了布料批發生意。當時,柯橋輕紡生意已進人白熱化發展階段,老市場商鋪價格開始高漲。由于輕紡城北區為新市場,客源更加旺盛,我就將原先老市場的店鋪租了出去,轉到北區經營了兩年。在這兩年里面,我與時俱進,引進新產品,靠著之前的口碑及過硬的產品品質,留住了一大批回頭客,穩定了客源,生意也做得越來越順利。之后幾年,老市場行情逐漸回溫,我再次返回老市場。
如今,國家的幫扶政策,讓我們這些商戶享受到了更多的紅利,也讓我們的業務流程搭上了科技化、現代化的快車。現在,我們的交易走網絡,送貨走托運,省時省力。此外,我在資金短缺的時候能及時得到低息的銀行貸款,幫助我擺脫困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我們現在賣的布料以高檔里料為主,也賣面料,主要是內銷,外銷也有,但還不多。我有兩個女兒,如今她們都在輕紡城做布料生意,接手了我的公司事務。大女兒負責做內銷,小女兒負責做電商,她們的生意是一條龍的。
2003年,我們的銷售模式簡單方便,廠商直接發貨,生意基本穩定,當時我大女兒大學剛畢業,考慮到自己的身體和店鋪的后續發展,我把大女兒拉進了布料行業。起初,她不太習慣在店鋪起早貪黑的工作狀態。慢慢地,她熟悉了摸布、看色、清點貨物、推銷等技能后,一頭扎進了這個行業。我拿出家中幾乎所有的資金給她作為啟動資金,讓她自己闖蕩,積累經驗,以便未來接上我的班。
布料生意,我大女兒干了近20年,經驗豐富;二女兒進入這個行業沒多久,在慢慢成長。自從兩個女兒接手之后,我們這個家族性質的公司不斷發展,規模逐年增大,現已擁有自己的布料儲存倉庫,雇員也增加了很多。此外,公司的營銷產品、經營模式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前我們以線下銷售為主,主要針對布料散戶進行內銷。現在,我們開始利用網絡銷售平臺,進行線上銷售,吸引了部分外商,業務開始拓展到了海外。原先的單一里料變成了里料及面料同時銷售,面料的檔次也慢慢提高了,客戶群不斷擴大。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對我們影響比較大。店鋪無法營業,物流中止,生意鏈凍結。那段時間,公司的收入為零,還需要支付店輔、倉庫的正常開銷和員工工資,幸虧國家及時出臺相應的減稅免稅政策,減少了我們的損失。
但這次疫情也促使我們加快了創新發展的腳步。在居家隔離、生意暫停的日子里,我的兩個女兒了解到了更多優質的布料產品,學習了好的營銷策略,拓展了銷售渠道。我的小女兒英語達到專業八級水平,她正計劃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我的女兒們接手我的布料生意后,做得比我好,我相信她們能在新時代廣闊的平臺上創造更大的輝煌。
- THE END -
文章來源:全球布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