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想工裝小鎮(zhèn),活力時尚長垣;
工裝會說話,
隨著當下服裝風格的多元化和時尚的輪回性,實用主義工裝和偏機能風的工裝不斷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從死板保守的工裝服發(fā)展成當今備受潮人們追捧的街頭服飾,從來不是一步登天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工裝文化的那些事兒。
追溯起來,1885年工業(yè)革命時期,整齊劃一的工裝就開始出現了。隨著制造業(yè)的興起,工業(yè)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在逐步提升,最初的工裝,是作為最基礎的個人安全防護用品而存在的。早期美國工人在既險峻、環(huán)境又惡劣的條件下工作,最需要的就是一套耐磨、耐刮又耐臟的服飾。而且從上衣到褲子,標配幾只大口袋用于攜帶工具。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最流行的是干部裝、列寧裝。式樣為雙排扣西裝開領,腰中系一根布帶,雙排各有三粒紐扣。盡管這種服飾呈現出中性化的特點,但是在當時可是最時髦的服飾,體現出勞動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時代風尚。這一時期服裝崇尚簡潔、樸實,顏色相對單調,以綠、藍、黑、灰為主。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最時髦的打扮是藍色或者灰色的背帶工裝褲和白襯衫。隨著時代發(fā)展、審美發(fā)展,工裝除了具備基礎防護作用,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上的形象甚至品牌意義。工作服隨著職業(yè)的不同而發(fā)生了變化,工裝服飾也因此更加多樣化,不再只是牛仔制服那樣單一的設計。
1889年開始,幾個為了工人而制作的服裝品牌相繼問世,這些品牌最早使用的布料為丹寧織物帆布材質,這耐刮、耐磨、耐臟的材質,理所當然深受當時美國工人以及農夫的喜愛。更貼心的是,可以從頭上的毛帽到腳上的工作靴一次買齊。
在工裝從土氣實用往時尚發(fā)展的過程中,善用工裝元素的設計師們可謂火力全開,Junya Watanabe、Heron Preston、Craig Green、Kiko Kostadinov等知名設計師從日常生活的服飾中獲得靈感,并將其用于自己的設計之中,把工裝這一風格搬上了時裝秀場的舞臺,也使得工裝風成了常青流行趨勢。眾所周知的Levi's,最初也是為工人制作牛仔褲而逐漸“發(fā)家致富”。
在時尚界,甚至區(qū)分出美系、日系、法系工裝風潮,都十分受年輕人喜愛。所以,“時尚是個圈兒”這句話,可真是對工裝審美變化的真實解讀。
美式工裝最大的特點就是風格粗獷、耐磨堅硬,款式也從最初的直筒褲豐富到現在的修身、寬松等褲型。發(fā)展到現在,牛仔布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單品也成為了時尚寵兒。隨著服裝文化的發(fā)展,工裝襯衫、重磅復古襯衫、燈芯絨褲等一眾單品也變成了美式工裝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式工裝更加注重細節(jié)和質感,較之于美式工裝,多了一絲精致和文藝。隨著這幾年復古潮流以及vintage的盛行,日系工裝已經發(fā)展得非常成熟,打造出一條日式風格特有的工裝線路。除了版型穿搭感更加舒適外,簡單清爽、干凈利落是日系工裝風的一大特色。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在褲裝方面,日式工裝風主打機能性更強的工裝褲,而且發(fā)展至今已經有了九分、束口、寬版等不同款式的褲型。法式工裝在整體的設計上,由于高級面料的運用恰當,顯得更要優(yōu)雅時髦幾分。
在“時尚、科技、綠色”成為中國紡織服裝業(yè)新標簽的今天,中國企業(yè)的工裝正日漸改頭換面,在創(chuàng)新驅動、文化引領和責任導向下,逐漸蛻變?yōu)榧婢邥r尚顏值和科技內涵的新工裝。據統計,每年企業(yè)工裝的市場需求在3000~4000億元。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300多家從事工裝定制生產的相關企業(yè)。
對于企業(yè)而言,工裝對外是企業(yè)形象的重要展示,風格一致的工裝能夠實現視覺上的整體協調感,也能更好地體現企業(yè)精神風貌。對內,則是企業(yè)提高集體凝聚力和員工自我認同感實現的關鍵舉措。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家對于服飾美感以及功能性的要求增高,工裝慢慢走近我們的生活,并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幾十年前著“藍工裝”、背帶褲的自信,到現在著工裝的個性展示,已經不僅僅是“時尚輪回圈”的演繹了,更多的是,國人對“勞動美”的理解和演繹。
每個地區(qū)的工裝風格更是當地文化底蘊的映射以及每個時代背景對服裝的解讀。許多奮斗在一線的勞動者,至今保存著自己的第一套工裝。潮流工裝的發(fā)展還在繼續(xù),期待工裝領域能迸發(fā)出更大的能量與自由。
來源?| 中工網、職裝前沿、經緯創(chuàng)投、北京服裝學院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