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中國職業裝小鎮是對口解決黃河灘區遷建群眾就業問題的一項重點惠民工程,也是2022年河南省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小鎮開工以來,已建成標準化廠房53395平方米,入駐6家企業,可安置就業人員3000 余名,滿足灘區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心愿,幫助他們過上幸福、穩定、和諧的新生活。
保就業就是保民生,穩經濟需要穩就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沖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在此宏觀背景下,作為“六穩”之首的“穩就業”和“六保”之首的“保居民就業”,在發揮社會大局穩定“晴雨表”的同時,更體現了穩固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和“定盤星”作用。
就業問題是當前經濟工作重中之重,各項宏觀經濟政策都凸顯了穩就業、保就業的目標導向。例如,財政資金直達基層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關鍵是圍繞中小微企業穩崗位穩就業……把就業問題置于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的“重心”位置,原因在于就業水平既是市場經濟主體運行正常與否的重要標志,也是宏觀經濟景氣度的核心指標和政策落實效果的重要評判依據。具體來說,保住就業就穩住了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就能夠為經濟平穩有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保住就業就能有效擴大內需,通過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同時擴大有效投資并帶動關聯產業復蘇發展,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營造穩定社會環境。 當前,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穩就業保就業面臨的困難不可小覷。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雙減”政策下教培行業群體的轉型和再就業壓力較大,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用人需求緊縮產生大量再就業需求,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行業受疫情影響給就業帶來巨大壓力。加之,“就業難”和“招工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的熟練工種、技術工種持續性短缺,大面積提高勞動者技能素養已成為當務之急。總的來看,解決就業問題需要努力圍繞“擴容”“提質”“加力”三個方面做文章。 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以實現“擴容”。擴大就業容量,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通過更加充分就業來實現經濟增長和就業促進的良性循環。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注重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開發更多技能型就業崗位。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制造業就業新增長點。依托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不斷拓展新就業形態,充分挖掘就業崗位資源。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有效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最大程度上保證就業崗位的供求平衡。 著力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以實現“提質”。重點是提高就業質量,以更體面的工作、更高的工資收入、更全面的社會保障、更好的發展機會、更平衡的工作生活、更和諧的勞動關系等促進更高質量就業。加大對勞動者技能素質培育,強化制造業人才培養培訓,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創新鏈與培訓鏈有效銜接。增加高校學生職業規劃指導、技能培訓、見習實踐等,增強高校畢業生的職場適應力、就業成長力和崗位勝任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量,引導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拓展職業技能培訓多元化供給,多管齊下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
強化對市場主體的政策支持以實現“加力”。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靠前發力,適時加力,增強就業政策針對性、有效性。加快落實已出臺的助企紓困穩崗措施,持續推進降成本工作,在稅費、融資等方面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的支持。對就業容量大、受疫情影響重的行業,加大幫扶政策傾斜力度。扎實做好保供穩價,加強煤電油氣運調節。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
來源?| 《學習時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