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首個專門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新政策正式落地,對新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一次性獎勵100萬元,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一次性獎勵20萬元。同時,每年安排3億元左右的資金,三年約9億元,確保政策落地。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工業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作為工業大省,廣東省以及各地級市均提出短期內的培育目標,并出臺一系列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獎勵扶持政策。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廣東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2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704家。其中,九成以上企業分布在制造業,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8%。2021年,廣東總共推動26家“專精特新”企業上市。
近九成企業分布在珠三角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于2020年1月發布《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辦法》,自此,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正式開啟。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通知之日起,有效期三年。
根據《遴選辦法》要求,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主營業務和發展重點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相關要求,技術創新和融資能力強,發展速度、效益和質量好,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的中小企業,重點遴選制造業中小企業,優先遴選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業、產業技術基礎,以及基礎軟件等領域的中小企業?!皩>匦隆逼髽I實行動態管理,遴選工作原則上每年開展一次。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疫情之下,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受影響較大,傳統產業未必能支撐廣東經濟成長,此時,專精特新企業就可能成為一個新增長點,包括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既是穩增長的需要,也是優化產業結構、創新區域發展的重要舉措。
2020年,廣東全省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22家,2021年全省認定1459家,增長率為77.49%。其中,珠三角九市入選企業數量占比從80.41%升至87.59%。
從整體上看,2020年~2021年,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前五名分別是深圳(841家),惠州(269家),廣州(261家),佛山(180家),東莞(146家)。從增長看,佛山(229%)、深圳(170%)、云?。?00%)、東莞(86%)、廣州(78%)表現亮眼,不過有四個城市卻是負增長,分別是中山、湛江、潮州、茂名。
“在疫情之下,廣東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的增長是相當可觀的。有些企業成立時間可能并不長,但有特色、有特點、符合專精特新的要求,通過專精特新企業的遴選,可以進一步挖掘廣東經濟的潛力和優秀企業的潛質?!绷纸f。
林江分析,珠三角九市在創新、企業動力、行業分布上有明顯優勢,吸引企業聚集發展?;洊|西北地區中,例如云浮,雖然有100%增長,但始終總量很少,只有14家。區域分布也體現出廣東區域發展的差距,這也就影響了各地市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和增長情況,不能光看增長率。另一方面,從廣東省開啟遴選至今,時間尚短,數據或存在一定的隨機性,與地方重視程度、評選注重的指標體系、地區產業基礎和背景都有關系。
多地市給予一次性獎勵
2022年,廣東將在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繼續發力,并從多方面提供支持。例如,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珠海、韶關等城市對獲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都將給予一次性獎勵。
深圳2021年印發《“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實施方案》,2022年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加強對企業的精準服務,比如為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配備服務專員,協調解決企業經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與多家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出臺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專項服務產品和解決方案。
4月24日,廣州發布《廣州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的通知,全面啟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在政策支持方面,除一次性重獎,還將對企業上市費用的50%、數字化轉型費用的30%給予直接補助,單個企業最高300萬元。此外,還優先保障用地,國家級“小巨人”出讓土地、分割轉讓產業用房時所考核的投資強度與稅收貢獻等標準最大可調低至30%,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租房租金可減免。
按照規劃,廣東2022年力爭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200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抓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服務等落地見效,力爭為3.5萬家次企業(項目)新增融資支持7000億元。
林江強調,相比數量,更應該重視質量的體現。雖然入選企業有專精特新的特色和潛力,但同時不少企業也有明顯短板,比如經營管理、營銷理念、資本市場運作等方面存在不足,企業通過接受調研考察,認識到不足并著手完善,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在行業和產業鏈中起到開風氣之先的帶動作用,從而推動科技創新、商業模式的發展,這比有多少企業獲評更加重要。對企業而言,入選專精特新名單,更應該是一個起點,需要意識到自身與行業龍頭仍然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