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職業裝制度與文化的國家之一。官服作為特殊的工作服,代表權力和等級。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十分重視官服形制,產生了饒有趣味的官服文化,形成了中華服飾的燦爛文化。
西周
始于西周的冕服制,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制服制度,這種等級森嚴的冕服制度,幾乎持續了2500年之久,成為封建社會等級制的顯著標志。
西周出現了長及足部的“深衣”,以及上下分段的衣裳。衣以窄袖、緊口、寬邊為主要特點,有對襟和偏衽兩種樣式。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前腹懸掛方形織物“黼黻(fǔ fú)”,小腿纏繞“行膝”,腳穿各種質地的鞋子。頭上戴冕、冠、弁等禮帽。
為顯示尊嚴和權威,周王建立了冠冕制度。對冠帽、上衣、腰帶、長裙、鞋子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就連孔子對穿衣也有很高的要求,他上班穿工作服,下班穿家居服,是個走在時尚前沿的老頭。
有了衣裳,還得用花紋裝飾。按照周朝的裝飾套路,總共有12種花紋,如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紋飾,諸侯有九五折優惠,用龍紋以下的紋飾。士族可以選擇藻紋和火紋,大夫只能用米紋。
西周衣著等級森嚴,不同等級身份的人穿著升數不同的麻布。所謂“升”,即麻縷的根數,80根為一升。升數越大越精細。奴隸和罪犯穿的麻布為7至9升,一般平民所穿麻布為10至14升;15升以上的是貴族用料;30升為天子和貴族制作帽子所用。
可見,西周時期的冕服制就已經顯現出了在不同場合穿著不同服裝,不同身份的人采用不同面料等特征,這些正是職業裝形成的萌芽。軍隊制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相傳當時趙國與鄰國作戰時,趙國傳統的戰車難以在崎嶇的路上發揮優勢,而士兵因身穿長度過膝甚至及地的深衣而行動不便,屢戰屢敗。這就需要一支騎兵部隊來適應戰況,要組建騎兵部隊,就必須要改變士兵的裝束:“騎射所以便山谷也,變服所以便騎射也?!苯涍^艱難而漫長的過程,“變服”終得以完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變服。趙武靈王將“便其用”作為服裝形制的主要思想,可謂職業裝講究實用性的歷史性開端。
秦
到了秦朝,周“六冕制”廢除,只保留了級別最低的“玄冕”。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
秦國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俑的服裝主要有甲衣、儒衣、褲。甲衣是穿在外面的護身服裝,軍吏俑、御手俑、步兵俑、騎兵俑的甲衣均有所區別,而不同級別的軍吏俑甲衣上的甲片數量及甲片連綴方式也不同。
在服裝中加入中國五行元素的做法始于秦國。五行之中,秦國屬“水”,而水屬黑色,因此秦國崇尚黑色,服裝大多以黑色為主。在現代職業裝中,五行元素在酒店行業的職業裝中較為常見。
漢朝服制大都承襲秦制。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漢代貴族男子的服裝以“袍”為主。當代許多中醫養生機構職員的制服就融入了漢服特征,采用“交領”,兩襟相交垂直向下。
唐
古代服制演變到唐朝,得以系統化,分祭服、朝服(具服)、公服(省服)、常服(宴服)四種,并且對質料、紋飾、色彩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詳細規定。
“品色制度”是唐代官服的一大特色,不同的官位級別所穿制服的顏色不同。如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四品穿深緋;五品穿淺緋;六品穿深綠;七品穿淺綠;八品穿深青;九品穿淺青。后續的朝代也延用了這種制度。黃色從唐代起成為天子之色,為皇帝一人專用,這樣的制度延續了千年,直到清王朝滅亡。
宋
服裝造型融入不同民族的元素,這種作法起源于宋代。雖然宋代先后與契丹族、女真族長期對壘交戰,但邊境的貿易交往卻從未間斷,民族間的交往使服飾相互影響,如契丹族的圓領長袖套頭裝在北宋年間有許多人消防穿著;而女真族也常常效仿漢式服裝,著袍服和長裙。
在當代,我國很多地區的職業裝都融入了民族的元素,如海南省的黎族自治縣,當地企業的職業裝往往帶著黎族的符號和圖案,這樣的結合正是源于我國古代民族間的交往和影響。
關于宋代官員的烏紗帽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
元代統治有明顯的種族歧視,故在服飾上有嚴格規定,元代服飾特點,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蒙族的質孫服飾,另外一種類型是漢族服飾,保留唐宋遺制。
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后面,頭上戴笠子帽。
明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明朝后用了近30年代時間制定出等級秩序更為嚴密的服飾制度。“補服”是明代特有的官服紋飾,是以“補子”為裝飾的袍服。補子,是補綴于品官補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塊織物,邊長大約40厘米,文官繡禽紋,武官繡獸紋,以玄色為底,紋樣素色為主,而且四周一般不用邊飾。這是歷代最富有文化意義的符號,是漢傳統文化的凝聚體,把民間的吉祥圖案上升為宮廷的表現,寄托了皇帝對官員的厚望,以不同的禽獸來代表官員的等級和職位,使理念和標志統一于不同的符號。補服以符號性的圖案作為識別官員的標志,其影響一直持續到清代。補服的制作方法類似于當今的“貼布繡”手法,把文化融入制服中并形成重要的標識,是當今職業裝設計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
清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清朝繼承了明代的補子制度,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后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后片則整片織在一起,主要是為了便于穿著。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直接導致了封建服制的終結。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并被許多新款式、新品種取而代之。
來源 | 民俗學論壇、獅享家、原衣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