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中國100年最美的現代藝術展

發布時間:2018-01-10  閱讀數:12064

對東方價值體系下的藝術現代性、當下性、未來性的梳理、界定與展望。


對東方價值體系下的藝術現代性、當下性、未來性的梳理、界定與展望。


吳大羽 《彩韻54》43.237cm 布面油畫


常玉 《母與子》 55×46cm 布面油畫


宋式民居 局部


圓形展廳


丁雄泉 《紫衣攬鏡少女與藍馬》182×97cm×3 紙本彩墨、丙烯


林風眠 《拈花仕女》 65×65cm 紙本彩墨


何賽邦 《字與圖》 紙本綜合材料


開幕現場    史依弘 京劇《梨花頌》


空間設計 祝曉峰


尋脈造山——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大展

策 展 人  :吳  從  容

學術主持:李  曉  峰

展覽總監:裴  今  梅

出  品  人:許  華  琳

展      期:2017.11.18~2018.02.18

地      址:上海市閔行區漕寶路3055號



開幕現場


《尋脈造山》策展人 從容發言



只手之聲——《造山》

高非 /文

1912年,陳寅恪從瑞士回國,去拜訪著名史學家夏曾佑先生。夏對陳講:“你是故人之子,能從國外學了那么好的學問回來,很值得慶賀。我自己則只能讀中國書,外國書看不懂。不過,近來已覺得沒有書可讀了。”

“書都讀完了”、“無書可讀”,夏曾佑的話令陳寅恪當時很是不解。幾十年后,陳寅恪自己也到了無書可讀的境界。對此,陳寅恪說:“中國真正的原籍經典(原典)也只不過一百多部,其余的書都是在這些書的基礎上互為引述參照而已。

夏曾佑說的,是他找到了古籍的脈絡。掌握了最核心的思想,便可提攜綱領,一覽眾山。我想,中國的所有藝術文化門類,大概都有這樣的脈絡可尋。中國畫的山水,最講究龍脈,順著龍脈,氣息不斷,畫面才會生機盎然。

2017年的年末,作為上海寶龍美術館的開幕大展,從容策劃的《造山》揭開了帷幕。每年藝術展覽汗牛充棟,可《造山》展別樹一幟。油畫、水墨、雕塑、書法,看上去龐雜,內里卻有著清晰的思考脈絡,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指向,就是從內心出發對東方性精神和線性語言的追尋。


丁立人 《雜戲》 536×283cm 重彩


彭薇 《弱肉強食》 200×200cm 紙本彩墨


顏長江 《我等你很久了》 110×129cm 攝影


一了   578×86cm×4 紙本綜合


鄭在東 《江岸暮色》 200×200cm 布面丙烯


這是從容近年來策劃體量最大的展覽,如果說之前他策劃的《平視》《退密》都是他思想的碎片。那么這次,他把點滴思考串出一條炫目的珍珠項鏈。四代人88位藝術家凝聚構成的百年東方現代藝術文獻性探索,正是從容所謂的“尋脈”。是他對中國文化面對世界,面對當下所應有回應的一次整體梳理,只有寶龍美術館如此的體量和規模,才有可能完整的呈現他的思索。

三百多件作品,包括體量龐大的書法、雕塑、裝置,只有全部看過,才知道從容策展的用心。祝曉峰設計的展示空間峰回路轉、移步換景,如置身傳統園林中。整個展廳我轉了不止一遍,第一遍是走馬觀花,第二遍才是細細看作品,用了大概三個小時。




看了展覽的全部作品,結合寶龍美術館的收藏展,讓我感覺到,在對東西方的吸收融合上,民國那一代的老藝術家如常玉、潘玉良、林風眠、關良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差臨門一腳。到了夏陽、丁立人這里,那些朦朧的藝術感覺和追求,變得更有指向性。


蘇天賜 《太湖》 90×110cm 布面油畫


空間設計  劉為國


夏陽   《山水4號》 520X230cm  布面丙烯、剪貼 


而到了當下,尚揚、何賽邦以至陳量、張目達,其自覺性已蓬勃而生。從決瀾社、獨立美術會再到東方畫會、星星畫會,還有新文人畫、流行書風等具有現代意義的探索行為,經歷過延續、消解、重構的過程,中國的書法、水墨,在完成自身的現代轉換的同時,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資源。如從容在展覽前言中所說,尋找傳統文化再生后呈現的東方性。


尚揚 《董其昌計劃》 360×290cm 布面綜合材料



史金凇  迎客松  裝置


從弘一到井上有一,從常玉到棟方志功,整個展覽給人的感覺是,東方與西方對話,現代與古代對話,外在空間與內在心靈對話。而最核心的,就是中國藝術在與世界對話后的可能性,這里面所有的作品具備的共性。純粹西方語境下的藝術,或者簡單的重現式的中國書畫,都不能匹配這個展覽。


弘一   書法對聯


孫良 《顯露》 195×115cm 帆布油畫


葉放 《七間園》 裝置藝術   青銅、石、原樹等


王劼音 360×80cm×2 《山水》  


井上有一 《莫妄想》 131.5×60.3cm


每一個展廳,都有其特殊的氣場,是各路大師前輩在紙上無聲的較量。常玉小小一幅畫,素凈的小人,卻把場面鎮住了。何賽邦的書法手卷看似傳統,卻有著非常當代的觀看體驗。本次展覽,書法的比重非常大,其中張目達的巨幅書法頂天立地,撐起了整個中心展區的場面,陳量的書法裝置和徐忠平的書法展示,都是從容對于中國線性藝術充滿期待的苦心。


 張羽  上墨


日本臨濟宗白隱禪師曾說“兩手相拍有凡聲,只手之聲以心聞”,讓人參悟一只手的聲音,日本南畫之祖池大雅參悟此句,一日豁然開悟,“耳豈得聞?只手之聲,耳能沒了,尚存于心,心能沒了,尚難得之,卻識師恩,不知是深”“造山”展一遍看下來,亦讓人有此感。再套用展覽中弘一的字——“了解世間猶若夢,滅除障垢無有余”。


明式書房 


戴耘 《菩薩》 195×135×67cm


品弎 《時有花落至》 156×122×105cm 綜合材料


圓形展廳


曾梵志、趙旭、吳從容及收藏家


徐忠平 《詞牌令》 60×20×4 紙本水墨


                         



策展人     從容

書寫藝術探索者、上海視平線藝術創始人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