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5月份新聞發布會,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會上談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同時也介紹了對未來發展工作的部署,明確了下階段穩就業、穩物價、穩外資的工作安排。
對于當前形勢,孟瑋指出,我國經濟新的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她同時強調,目前,國內疫情反彈得到有力處置,各項政策靠前發力、政策效應逐步釋放,相信正常的經濟秩序將快速恢復,經濟運行會很快回歸正常軌道。孟瑋表示,發改委將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精準發力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實施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重大項目,穩住市場主體,推動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盡快實現復工達產,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經濟數據,受到市場熱議。對于當前經濟形勢,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受新一輪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的超預期影響,經濟新的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孟瑋表示,實際上在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曾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導致主要經濟指標出現明顯下滑。可以看到,隨著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復工復產扎實推進,經濟運行迅速扭轉了下滑局面,發展態勢逐季恢復。她強調,目前,國內疫情反彈得到有力處置,各項政策靠前發力、政策效應逐步釋放,相信正常的經濟秩序將快速恢復,經濟運行會很快回歸正常軌道。孟瑋表示,下一步,發改委將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精準發力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實施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重大項目,穩住市場主體,推動企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盡快實現復工達產,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一方面,下更大力氣抓好已出臺政策落實。另一方面,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今年3月份以來,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出現人員返崗受限、跨區域物流受阻、疏港運輸不暢等問題,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造成了一定沖擊。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著力疏通堵點、卡點,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暢通運輸通道保障物資通達;二是督導地方建設和啟用中轉站;三是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預警。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強化部門間、地區間協同和工作銜接,進一步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風險研判處置機制,提升風險識別、精準有效處置能力,力爭做到風險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處置,全力打通卡點堵點,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就業形勢持續承壓。孟瑋對此表示,主要是進入3月份以來,受國內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和國際形勢更趨復雜嚴峻等影響,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多,部分重點群體求職難度加大,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孟瑋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加大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力度,落實落細穩就業各項舉措,重點推動四方面工作:一是通過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推進企業復工達產。加快落實退稅減稅降費、緩繳社保費等助企紓困政策,更大力度推進降成本工作,加強對制造業、接觸型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精準支持。二是通過促創新創業帶就業。清理取消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進一步增強雙創示范基地引領作用和服務能力,深入開展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等平臺建設,鼓勵返鄉入鄉創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三是通過抓重點群體穩就業。鼓勵地方出臺更多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支持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拓展農民本地就業渠道。四是通過人才培訓強化就業支撐。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繼續支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和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加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助力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和實訓工作。一是階段性措施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在延續實施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制度性減稅降費的同時,完善優化階段性降成本政策安排。比如,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允許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結余較多的省份對餐飲、零售、旅游企業階段性實施緩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政策。二是普惠公平與精準支持相結合。在積極擴大降成本政策普惠性和覆蓋面的同時,注重提升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比如,營造良好貨幣金融環境的同時,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優先安排小微企業留抵退稅,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激勵。三是降低顯性成本與降低隱性成本相結合。在推動企業稅費、融資、用工、用地、物流等顯性成本下降的同時,通過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提升外商投資便利化、切實規范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措施,不斷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政府幫扶與企業挖潛相結合。在大力降低企業外部成本的同時,鼓勵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加快節能降碳改造,實現轉型升級、降本增效。
文章來源: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