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棉花產業運行呈現高庫存、高價格、弱消費并存格局,企業經營風險有所抬升。為促進棉花產業提質增效,有效應對價格波動風險,5月16日~17日,鄭商所聯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供銷社、新疆證監局線上舉辦“穩企安農 護航實體——新疆(兵團)棉花產業風險管理論壇”。會上,來自期現公司的代表聚焦國內外經濟形勢、棉花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分享期現結合的風險管理模式,軋花企業、貿易商、倉儲企業、下游紡織企業、棉花種植合作社等涉棉企業和主體參會。
新疆是棉花、紅棗等已上市交易期貨品種的核心產區。其中,新疆棉花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9.5%,全疆約50%的農戶種棉,棉農數量超700萬,籽棉總產值約千億元,占新疆第一產業的比重穩定在40%左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委委員、副主任麻林在會上介紹,2021年以來,國內棉價達到近10年高位,產業下游需求嚴重不足,皮棉銷售進度緩慢,作為棉花主產地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貿易企業庫存居高不下,資金壓力大,棉花產業發展遇到了挑戰。
“2021年,兵團棉花播種面積約1300萬畝,皮棉產量208萬噸。棉花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平均長度、馬克隆值等五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平均長度和整齊度兩項指標超過了美棉和澳棉。但2021年兵團棉花市場銷售情況不容樂觀。”麻林說,受成本和需求兩方面影響,2021年兵團皮棉銷售進度緩慢,庫存居高不下。從成本方面看,北疆皮棉成本在25500元/噸左右,南疆皮棉成本在24500元/噸左右,均為近10年高點,形成了皮棉成本與銷售價格倒掛的不利局面。從需求方面看,一是受經濟大環境影響,絕大多數紡織企業在原材料使用上采用隨用隨買的低庫存運營方式,皮棉采購較往年有較大下降。二是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紡織業成品庫存消化慢,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通過限產、轉產方式規避風險,原材料需求不及以往。
在高價格、高成本、高庫存、弱消費并存的市場格局中,以市場化手段助力產業企業應對風險,穩產、保供、穩價尤為重要。
據了解,棉花期貨的功能發揮成效明顯。2021年,棉花期現價格相關系數達0.99,有效發揮了價格發現功能。同時,棉花期貨服務實體企業能力穩步提升。涉棉企業積極利用棉花期貨管理風險,2021年棉花期貨法人客戶日均持倉同比增長14.46%,套期保值效率達到93.5%,基差貿易、含權貿易成為主流購銷模式,棉花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可度、參與度日益提高。
今年,鄭商所新增設新疆阿拉爾鵬宇、江蘇張家港外服為棉花期貨交割倉庫,全國棉花期貨交割倉庫數量達到25家,其中新疆地區10家,交割服務更加充分。截至4月底,2021/2022年度棉花倉單注冊量達到85.26萬噸,拓寬了棉花企業銷售渠道。
鄭商所場外綜合業務平臺也取得新進展,一方面,創新“平臺+龍頭”業務模式,上線中華棉倉單購銷專區,幫助中華棉集團以基差交易形式銷售棉花2402噸,進一步助力棉花產業企業穩健發展。另一方面,棉花標準倉單買斷式回購業務持續拓展,為29家棉花企業提供融資62.9億元,降低了棉花企業的融資成本。
此外,棉花“保險+期貨”項目繼續推進。2021年在新疆麥蓋提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3師53團開展兩個棉花“保險+期貨”項目,投入保費1685萬元,為8461戶棉農生產的1.92萬噸棉花保“價”護航。
近年來,新疆證監局聯合鄭商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相關單位和部門在轄區期貨市場培育、投資者教育、助力企業風險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轄區參與期貨市場的水平得到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7年9月,鄭商所將棉花期貨交割基準地調整至新疆以來,疆內棉花期貨交割庫注冊倉單數量逐年提高,新疆棉占總倉單數量的比重均保持在95%左右,強化了新疆棉花價格標桿作用。”新疆證監局副局長趙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