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100多家門店關門停業。上海的店鋪還在煎熬,有的門店已經2個多月銷售為0;春夏貨品售罄率不到60%;100多個城市發不到快遞。
銷售的速度還趕不上退貨,最高的線上平臺退貨率,已經干到60%。
江浙地區產業帶受重創,工人開不了工。原材料羽絨、棉紗水漲船高...
1-4月工資占比飆到15.8%,每一天一開門啥事還沒干,就是七八十萬的開支。

98年剛開始干工廠。說得好聽是個小老板,其實就是小車間的包工頭,設計、剪線頭、打包裝、樣樣都會。
當時工廠主要接外貿訂單,08年不好彩撞上了金融危機。美元結算一兌人民幣,分分鐘虧掉底褲。。。
08年開始自己創品牌,有了茵曼。
當時做ODM時,接觸比較多棉麻面料款式,外國人很喜歡。我覺得做一個自己牌子,應該能夠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當時國內的消費者,穿的衣服絕大多數還是化纖滌綸面料,貼著肉穿著悶熱,很難受,晚上一脫靜電噼里啪啦。。。
這就是為什么,我當時堅定選棉麻、舒適的DNA作為品牌定位。
總結了一下,自己創業這24年,很多次在危機中闖了過來,也沒有浪費每一次危機。
第一次
2010年第一次干雙十一,沒經驗,系統崩了,超賣了過萬單。當時顧客只要群起投訴,茵曼旗艦店分分鐘被扣分、關店。
最后解決那場危機,用了笨而真誠的方式。給顧客一個一個打電話,七天七夜直接睡在公司,團隊幾十號人,個個打到嗓子冒煙…
最終,我們收獲了顧客信任,沒有一單投訴,茵曼旗艦店挺了過來。后來才有了13年的雙11,一天賣了1.26個億。
從08年創品牌,一直走到今天
我們回過頭再看,當年和我們一起發展起來,并肩作戰的戰友們,估計九成不在或離場了。我們算是,茍且活了下來。
第二次
很多人知道,茵曼是2015年進軍線下。很多人又不知道,我們其實2011年已經在試水,最后搞砸了。自己開的30多家店,被我一夜全關了。
所以說,茵曼踏入實體零售,其實是二次重啟才取得的小成功。
之所以有第二次,是當年平臺流量紅利已經吃完,形勢緊迫... 恰逢當時,線下關店潮,還有友商要跟我打賭,老方能不能干成線下。我的觀點是,任何品牌,最終都難免生于紅利,也死于紅利。這句話很多人不信,實際上也很多人沒干成。而我們是豁出去,沒給自己留任何的退路。
第三次
2020年初開始爆發的全球疫情,應該是一次全人類的難關。我們受到的沖擊遠不止于日常,甚至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我們精神心態,企業經營方式,都在發生變化...
我自己今年到現在也只買了一件襯衫,以及一套切菜神器。。。
但從另一面看,疫情也給企業有機會,有時間,做更多自省和反思:我們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
從2008年我創立品牌,至今十四年,茵曼經歷過多次五年一輪回的迭代,這似乎也是一種適應新環境的基因進化。
可以說,骨髓里就注定了,
茵曼生來,就是在做對而難的事情。
這個月,給全國抗疫英雄捐送了10000件衣服。有人可能說拿現金不是更好,奈何這光景,盡力而為...又何必充胖子?
昨天,我在團隊宣布:
以前的優惠算法,蓋樓、拉人、積分兌換... 估計只有運營團隊他們才懂,反正我自己是算蒙了。
反觀我自己,這三年疫情以來,那種感覺就是要躺平的節奏,特別愛睡,一天不夠八小時,后腦勺要痛。。。
今年618,茵曼選擇躺平!
文章來源:CFW服裝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