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以后,襖成為漢族女性的主要上裝,有大襖、中襖和小襖之分,大襖還有單襖、夾襖、棉襖、皮襖之別,其中單襖又稱衫,多為夏季穿著。張愛玲在《更衣記》對清朝的襖有這樣的記載: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流行著極度寬大的衫褲,有一種四平八穩的沉著氣象,領圈很低,有等于無,穿在外面的是“大襖”,在非正式的場合,寬了衣,便露出“中襖”,“中襖”里面有緊窄合身的“小襖”,上床也不脫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紅或水紅,三件襖子之上又加著云肩背心,黑緞寬鑲,盤著大云頭。大襖有大襟和對襟等式樣,襖身寬大,衣長僅過軀干,領有圓領、斜領、立領等,這些都是受了旗裝的影響。《揚州畫舫錄》卷九:“女衫以二尺八寸為長,袖廣尺二,外護袖以錦繡鑲之,冬則用貂狐之類。”。

清代著襖的女性
大襖內有貼身的小襖,色為紅。《紅樓夢》七十七回,寫晴雯臨死時“連揪帶脫,在被窩內將貼身穿的一件舊紅綾小襖兒脫下,遞給寶玉”,說的就是小襖,屬于內衣,一般不會外穿。中襖一般穿于大襖和小襖之間,只在袖口有鑲滾的闌干,也可在日常非正式場合外穿著。
漢族民間女性通過鑲滾繡貼等手法,在領、袖、前襟、下擺等邊緣地方施繡鑲滾花邊,很多在最靠邊的一道留闊邊,鑲一道寬邊,緊跟兩道窄邊,以繡、繪、補花、鏤花、縫帶、鑲珠玉等手法為飾,展現了我國漢族精美的手工裝飾技藝。

清末月白色暗花緞繡花卉紋女襖
上圖為山東地區大襟繡花襖,是漢族民間的常見服裝款式,形制為右衽大襟,寬身大袖,立領圓擺,兩側開衩高22.5厘米,并以粉紅色緝結固定,衣長為88厘米,前胸寬為68厘米,下擺寬為77厘米,衣袖平展開長度為164厘米,領高為2.5厘米,挽袖寬為19厘米。衣身面料為淡藍色暗花綢緞;大襟、領與肩部周圍、開衩和下擺等處有淡紫色窄細條和機織彩色花邊鑲嵌,在大襟到側襟及兩側開衩和下擺處鑲有黑色寬邊,最寬為10.7厘米;領口和大襟至側襟處裝有四對黑色細襻,已破損;領周、大襟側和下擺繡花為打籽繡,紋樣為“蝶戀花”和“暗八仙”紋樣;挽袖上繡花為平繡,紋樣為“花開富貴”。整件服裝做工精湛,視覺效果強烈。

清末天藍色緞繡福壽富貴紋女襖
清末山東地區天藍色緞繡福壽富貴紋女襖,形制亦為右衽大襟,寬身大袖,立領圓擺,兩側開衩;衣身面料為藍色暗花綢緞;大襟、領與肩部周圍、開衩和下擺等處有黑色窄細條鑲邊,在大襟到兩側開衩處鑲有黑色寬大如意云紋形拼貼;肩部、大襟和沿開衩至下擺一周鑲有機織彩色花邊;領口和大襟至側襟處裝有四對黑色細襻,釘鎏金銅扣;領周、大襟側和下擺繡花為打籽繡,紋樣為“蝶戀花”“暗八仙”、石榴、桃子、蝙蝠,“蝶戀花”喻愛情,“暗八仙”喻吉祥如意,石榴、桃子、蝙蝠喻多子、多福;淺藍色挽袖上繡花為平繡,紋樣為“花開富貴”。
清末大紅色暗花綢鑲云肩女襖
清末中原地區大紅色暗花綢鑲云肩女襖,此襖立領、大襟、寬袖、闊擺,領周飾“四合如意”云肩圖案,是典型的婚慶上裝。傳統的云肩種類很多,有如意式、柳葉式、花瓣式、瓔珞式等,外形有圓形、方形、菱形、多邊形等,所以作為領部裝飾的云肩圖案種類也很豐富。此衣領飾為最常見的一種,四角如意頭寓意“四合如意”,精巧秀麗。領、邊、開襟等處彩繡“蝶戀花”“瓜瓞綿綿”、牽牛花、荷花等圖案。衣身面料為大紅色絲綢;大襟、開衩部位有如意云頭裝飾,袖口、大襟、云肩邊緣部位有機織花邊,領口和大襟至側襟處裝有六對黑色細襻。整件服裝做工精湛,視覺效果強烈。

清末民初黑色緞繡蝶戀花大襟女襖
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等城市開始流行緊小合體款式的女襖,清末民初浙江地區黑色緞繡蝶戀花大襟女襖。形制為右衽大襟,寬身直袖,立領,兩側開衩;衣身面料為黑色絲綢面料;領口和大襟至側襟處裝有五對藍色一字盤扣,通身采用平繡和打籽繡的手法刺繡了牡丹和蝴蝶組成的“蝶戀花”紋樣,喻愛情美滿和富貴吉祥。整件服裝圖案布局均衡自然,刺繡精湛,色彩俏麗。

清末民初米白色緞地折枝牡丹紋大襟女襖
清末民初山西地區米白色緞地折枝牡丹紋立領大襟女襖。形制為右衽大襟,收身窄袖,立領直擺,兩側開衩,前后中破縫,衣袖中部有拼接;衣身面料為米白色綢緞,綠色棉布襯里;大襟、領圈、袖口、側縫、開衩和下擺等處有白色滾邊;領口和大襟至側縫處有五對羊角盤扣固定。整件服裝用黑色筆畫滿了牡丹圖案,寓意“花開富貴”。整件服裝精致典雅,繪畫的裝飾手法亦屬難得。
《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記載當時“海上婦女時裝,競尚緊小,窄袖細腰,伶俐可喜。” A 其制式一改中國寬腰大袖傳統,有了注重人體美的傾向。這個時期,衣領的變化惹人注意,受西式服裝影響而出現高領,甚至高過半個臉頰。

橫掃千軍圖筆筒(1915年
1915年冬洪步余繪制的橫掃千軍圖筆筒,上面的題字為:“橫掃千軍。時乙卯冬月,客次,洪步余寫。”畫面中共三人,兩名婦女,一名兒童。左邊的女性前留“滿天星”式劉海,身著高領素色大花朵紋湖綠色長衫,九分窄袖,下著棕色底黑花百褶馬面長裙,微露金蓮。右手執蒲扇,左手拿陽傘。中間女性身著八分袖高領窄袖碎花藍色長衫,下配草綠色碎花長褲,同樣露出金蓮。兩名女性的裝束皆是當時的流行打扮,可與1914年畫家鄭曼托采用擦筆水彩畫法創作的月份牌《晚妝圖》中的女性形象相互印證。

鄭曼托作月份牌《晚妝圖》(1914年)
“在政治不安定社會騷動的時代,往往會盛行一種便于行動的緊身衣服。17世紀的意大利式短衣,緊小得衣上的長縫須貼在身上綴合。中國衣服在革命鼎沸的時候,就沒有再放大。當時的上襖像鞘一樣緊貼手臂和身體。”民國初期的女性服裝正是體現了這一特點。
五四運動的爆發,自由主義思想遍及全國,人們在著裝觀念上也開始解放思想。女性的上衣下裳吸納了西式服裝中的曲線之美,逐漸形成曲線弧度造型。上衣與下裳都開始逐漸縮短,上衣有了更加明顯的腰身,衣擺也逐漸由直擺變為圓擺;裙子由圍裹式的百褶馬面裙逐漸向A字筒裙發展;褲子也由小腳褲發展為寬大的九分、七分甚至是五分褲。可以說,此時女性的曲線美已經開始顯現。

民國藍色緞繡菊花紋女棉襖
民國山西地區藍色緞繡菊花紋女棉襖,形制為右衽大襟,收身窄袖,立領圓擺,前后中破縫,衣袖袖口部位有拼接;衣身面料為藍色絲綢;內襯米黃色襯里,面料和襯里之間有加絮料,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領圈有窄細條鑲滾,四對一字盤扣,前胸、上臂和衣領部位采用平繡手法刺繡了菊花和其他花卉紋樣進行搭配,通過莖葉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在素雅中透出一股暖意,使整件衣服看起來精細別致。

民國藍色錦緞幾何花卉紋大襟女襖
民國江南地區藍色錦緞幾何花卉紋立領窄袖收腰圓擺大襟花襖,形制為右衽大襟,寬身窄袖,立領圓擺,兩側收腰開衩;衣身為藍色織錦面料;大襟、領、袖、下擺、開衩等處有黑色窄細條滾邊,前后中有破縫拼接,衣袖有兩處拼接;領口和大襟至側襟處裝有暗扣,是當時江南地區的典型小襖。

芳暉獻瑞圖大撣瓶(1920年)
1920年春潘肇唐繪制的芳暉獻瑞圖大撣瓶,背后題“恍如天上飛瓊侶,疑是蟾宮謫降仙。步曳翠翹金鳳舞,傲然風拂一朵花”一詩。正面橢圓開光中為兩位女性,一位手執鮮花,穿著紫色鑲明黃色邊圓擺小衫,左右開衩,袖口收緊,袖長八分,有明顯的腰身,下配黑色繡花大擺筒裙,內穿綠色絲襪,腳著紅色天足鞋。另一位手拿花籃挎于肩上,上身穿橙黃色鑲綠色花邊圓擺小衫,同樣左右開衩,袖口收緊,袖長八分,有明顯的腰身,下配玫紅色碎花鑲綠邊九分褲,內穿明黃色絲襪,腳著紫色天足鞋。兩個女子正值妙齡,穿著摩登、妝容大方,談天歡笑,迎風漫步之姿躍然瓶上,果真是“疑是蟾宮謫降仙”。
文章來源:華服志 志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