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報記者?王繼征
編輯| 王亦一
“不創新就沒有出路。”這已成為中國紡機企業的普遍共識。“十四五”期間,紡織機械行業將加快從規模發展到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步伐,堅持創新驅動是基本原則。本報“‘十四五’技術創新如何落地”系列報道,從攻克關鍵共性技術,搭建公共創新平臺等方面探討 “十四五”期間紡機技術創新的方向和路徑。
對紡機行業來說,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面對柔性化、智能化、定制化和服務化的轉型要求,紡機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局限和不足更加凸顯。集合產業鏈上下游以及行業內外更多的創新力量,實現產業集成創新,才能應對信息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對于聯盟創新發揮的重要作用,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侯曦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由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研發的化纖長絲生產智能物流系統實現了自動落絲、機器人裝車、自動包裝等功能,但化纖長絲卷裝外觀質量仍需人工檢測,而這個環節工人勞動強度高,準確率也受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聯系了東華大學。此后東華大學在用戶企業福建百宏的積極配合下開展了相關技術的攻關和反復試驗,最終成功研發出化纖長絲卷裝外觀質量檢測系統,檢測效率與人工相當,準確率則由人工檢測的85%提高到了99%。由化纖長絲生產智能物流系統、卷裝外觀質量檢測系統等組成的化纖生產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在更多化纖企業得到應用,取得了顯著效果。在紡機行業,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等創新平臺在技術創新、推進智能制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新型組織形態。新一代紡織設備技術創新產業聯盟(紡機聯盟)廣泛吸收了相關產、學、研、用單位的參與,根據行業需求,組織成員單位合作研發產業共性技術,共同形成多個紡織工藝產業鏈,突破本單位發展中的技術瓶頸,申請并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及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研制成果已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企業增加收入和護大市場占有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從2009年9月9日正式宣告成立至今,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充分利用行業內優質資源,圍繞紡織機械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共同開展新一代紡織設備關鍵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并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近日,《2020~2021年度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活躍度評價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2018~2021連續3個評價期保持高活躍度,再度被評為“A級活躍度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企業為主體,以國內大學的理論研究和基礎研究以及科研院所對制造、使用工藝、試驗、檢測等方面的研究為基礎,聚集創新資源,從而推動紡織設備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支撐和引領產業技術創新。從成立至今,“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組織和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一代紡織設備”重點項目、“碳纖維多層織造裝備及技術研發”項目、“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一期項目“紡織行業(苧麻、針織、涂布)裝備數控化應用示范”課題、“先進印染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開發”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實施突破了產業技術創新中的一些關鍵、共性問題,引領產業技術進步,同時也促進了產學研科技人員交流、互動,為產業持續創新提供人才支撐。以“碳纖維多層織造裝備及技術研發”項目為例,項目的成功研發,填補了國內碳纖維多層織造設備的空白,為以碳纖維為代表的新型纖維材料工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該項目由產學研結合的6家單位合作承擔,總投資9383萬元,其中科技支撐計劃專項經費3293萬元。在項目執行期內,研制新產品樣機4臺,共建成的試驗基地、中試線、生產示范線等4個;共申請各種專利99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49項;獲得授權專利68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8項;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3項,企業標準1項;發表科技論文24篇。在人才培養方面,通過項目的研發,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學科帶頭人和行業急需的工程化技術人才,形成了一支能夠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創新團隊。項目執行過程中,培養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數百人,20人取得碩士學位。根據紡織機械需求的變化,為了推動紡織裝備智能化發展,提高紡織行業自動化水平,近兩年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與組織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面向紡織典型行業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示范應用”項目和“面向運動鞋服行業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項目。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在智能制造領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成立于2017年12月的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暨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由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50余家單位組成,旨在促進智能制造軟硬件供應商、系統集成服務商、紡織企業、紡織機械企業的交流合作,推動我國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發展。據侯曦介紹,促進供需對接是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簡稱“紡織分盟”)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成立初期,紡織分盟主要以推介會的形式組織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與紡機企業、紡織企業進行對接。紡織分盟先后組織了紡紗、印染、化纖、家紡等領域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專題對接活動,促進醫衛用萬噸級生物質非織造布生產智能工廠、色織紗線浸染生產全流程機器人集成示范應用項目、面向化纖長絲的機器人自動化長流程生產線示范應用項目等實現成功對接,組織大專院校與供應商進行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對接,大力推介紡織行業優秀系統解決方案。2019年之后,為了進一步推動智能制造落地,加速智能制造由“點上突破”進入“線面推廣”,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同,紡織分盟將重點放在了推進智能制造進園區(集群)上。紡織行業分盟先后在福建泉州和浙江蘭溪舉辦了“智能制造進園區”活動。2020年9月,在福建泉州,50余位專家細分成服裝行業組、紡織裝備行業組、面料行業等6個組別,分別對包括柒牌、百宏、361°等在內的12家泉州紡織服裝企業進行問診把脈,對企業智能制造現狀、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及解決路徑進行現場指導。2021年7月,在浙江蘭溪,邀請多領域智能制造專家進行現場診斷,并為智造供需提供對接交流機會,結合企業具體情況現場定制和匹配行業內優質解決方案,為集群的智造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發展路徑。侯曦強調,推進智能制造進園區(集群)并不是僅僅召開一個會議而已。為了推動智能制造在這些紡織集群真正落地,紡織分盟先期要進行問卷調查,邀請相關專家對紡織企業進行調研診斷,并聯合供應商給出診斷報告。根據集群企業存在的共性要求和問題,總結出典型場景下的整體解決方案,并有不同的供應商選項供用戶企業自主選擇。談到紡織分盟“十四五”工作的重點,侯曦表示,“十三五”期間多數業內大型重點企業已開始推進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工廠(車間),并取得不錯的效果,因此“十四五”期間推動智能制造的重點轉向中小企業。侯曦坦言,在中小企業推動智能制造難度不小。對大多數中小紡織企業來說,過高的投入會令他們望而卻步。因此,政府在資金和服務上的支持,性價比更高的優質解決方案都是關鍵因素。例如在取得較好效果的蘭溪,政府按軟件、硬件及上云投入的50%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保障了企業的資金需求。針對中小紡織企業的特點,在爭取地方政府支持的同時,紡織分盟將加大優秀示范項目的宣傳推廣力度,讓廣大中小企業看到智能化改造的實際效果。實際上,在紡織企業推進智能制造成效顯著。通過一年多改造提升,蘭溪30家試點企業效益平均提高12.3%,差錯率平均下降至0.5%,生產設備聯網率達到98%,水、電、汽平均每萬米布消耗量分別下降9.8%、4.1%和5.6%。此外,建設紡織智能制造標準體系也是紡織分盟的一項重點工作。紡織分盟將按照紡織行業細分領域各自特點,繼續組織開展紡織智能制造行業應用標準的研究工作。《“十四五”紡織機械行業發展指導性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已有行業平臺的基礎上,紡織裝備龍頭企業聯合用戶企業、紡機產品研發中心、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檢測機構等組建紡織機械行業裝備聯盟,與相關國家創新平臺合作,成立先進紡織裝備公共創新平臺。據侯曦介紹,在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基礎上,中國紡織機械協會計劃組建重大技術裝備攻關聯盟,分別從不同層面圍繞產業鏈構建技術創新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通道,共同推進紡織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新一代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著重于紡織設備關鍵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與裝備的研發。重大技術裝備攻關聯盟著重于重點裝備的技術攻關:攻關紡織綠色生產裝備,推動紡織產業對資源環境更加安全友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攻關紡織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推動紡織機械、紡織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提質增效,緩解紡織產業鏈被動向外轉移的壓力;攻關高技術紡織品裝備,擴大紡織裝備的應用領域;攻關紡織裝備控制系統及關鍵基礎零部件,提升紡織裝備工業的產業基礎。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紡織行業分盟則側重于推動智能制造等先進技術的落地,鼓勵和推動新技術、新裝備在紡織行業示范應用。
侯曦強調,“十四五”期間這些紡織裝備公共創新平臺還將加強與行業外相關協會和機構的溝通和合作,促進不同行業間需求對接、項目合作,嘗試為領域內技術短板提供跨界技術支撐。加強相關研發,推動紡織品除了服裝家紡等傳統領域以外,作為工業織材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工業、土木建筑和健康醫衛等領域。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