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農家女孩胡冬梅從家鄉大連普蘭店市(原為新金縣)楊樹房村出發,走進大學殿堂。
離開這個當時還較偏僻的小山村時,胡冬梅已經確定人生理想:成為李桂蓮那樣的人,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李桂蓮也是楊樹房村人。1979年,她帶著12個同村姐妹,招來85名女工,又從各家湊上60臺縫紉機,創辦了鄉鎮企業:新金縣楊樹房服裝廠。
1979年,正值改革開放第二年,此時的中國,風云激蕩。服裝廠乘風借勢,數年間迅速壯大。1989年,李桂蓮首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曾經“窮怕了”的楊樹房人,家家有了“活錢”。
1993年,以楊樹房服裝公司為核心企業的大連大楊服裝集團成立。此后,大楊集團奮力前行、一路壯大: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交易,入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成長型公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西裝生產工廠,創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定制工廠……
2014年7月,胡冬梅接棒李桂蓮,成為大楊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2020年11月,胡冬梅像當年的李桂蓮一樣,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2022年,在遭遇疫情沖擊的形勢下,一季度,大楊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5%,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多年之后,理想照進現實。
6月8日,在成品展示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聊起過往歲月,胡冬梅笑著說:“時光,畢竟不負逐夢人。”
實習生的決心
與上世紀80年代初成立的大多數鄉鎮企業一樣,大楊集團的起點并不高。
但與一些曾經在風口上“狂飆”,卻終被遠遠甩開的企業不同,大楊集團總能把準時代脈搏,抓住潮頭上閃現的機會。
1997年,大楊集團啟動資本市場上市工作。當時,胡冬梅在東北財經大學物資財務會計專業讀書,業余時間到大楊集團財務部實習。
上市預備期間,企業財務部門的工作內容最為繁雜。有一天,胡冬梅看到,為完成一組大型數據測算,全集團50多名會計集中在一個大會議室內,用算盤在緊張地算賬。想到可以用現代財務管理手段快速解決這些復雜的財務問題,胡冬梅更加意識到自己應該回來,用自己的所學為大楊做事。
1998年年末,胡冬梅做出決定,碩士畢業后回到家鄉的大楊集團工作。
直到現在,還有同學不理解。胡冬梅本可以去大城市發展,為什么要回到農村?但所有“大楊人”都理解,在她的回歸背后,有著怎樣沉甸甸的情懷支撐。
胡冬梅讀高一的時候,父親倒在大楊集團的工位上。為不讓她失學,全集團每人出了10元份子錢,給她交了當年的學費。其后幾年,大楊集團一直堅持為她逝去的父親“發工資”,直至她大學畢業。“我是大楊的孩子”,她對親友們說,“我必須為大楊做點事!”
這“點”事,胡冬梅一做就是23年。
1999年,實習期間,胡冬梅開始為大楊集團做第一件事:建立現代化財務管理體系。建制度,上設備,做培訓,公司財務人員由原來的“村會計”、村里算賬比較快的人,變身為背得出最新會計準則的專業人員,企業的賬本,日見規范和完備。
2000年6月,得益全新的財務系統架構支持,大楊創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大楊集團邁向發展新路徑。
初嘗“現代化”的甜頭后,在董事長李桂蓮的力推下,胡冬梅陸續在集團內部風險管控、財務管理制度和選人用人及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企業文化建設等多個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對標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章立制之舉。
對許多民營企業而言,建立股東行為規范、內部制衡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是在“為老板們立新規矩”,阻力極大。但在大楊,這樣的規矩,不但立起來,還能立得住,為什么?
“愿意學習,渴求進步,渴望成長,是大楊人的基因。”胡冬梅常這樣復述李桂蓮愛說的這句話,“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將永不改變。”
“再造”一個大楊
“這是一家鄉鎮企業脫離‘原始生長’后,踏準時代節拍的第一步。這一步,將決定企業未來。”大楊創世上市不久,就集團亟須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有經濟界專家對胡冬梅這樣表述。
彼時,胡冬梅還無力看到專家言及的未來。她依目力所及,認真督促自己、管理手下:要按制度辦事,不許違規。
但大楊的發展,卻不斷地證明著專家的遠見。
2016年元旦剛過,一則公告引爆中國資本市場:大楊創世與圓通速遞實施重大資產重組。
“從雙方進行實質性的接觸,到提交停牌申請,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胡冬梅回憶道。
資本市場,不乏殼資源。作為中國快遞第一股,圓通為什么選擇大楊?
“經營穩健,發展良好。”圓通快遞相關負責人如是說,此外,他還特別提及了這一點,“賬務往來規范,財務報表十分優秀。”
那時,大楊創世上市不過16年,在資本市場一直表現搶眼。大楊服裝也在國內外服裝市場上聲名鵲起,“股神”巴菲特、比爾蓋茨、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施瓦布都是大楊的客戶。集團年服裝生產能力超過1100萬件(套),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單裁定制年生產能力高達100萬套。
“因此,不同于資本市場上的一些公司的‘賣殼’行為,大楊此次的資產重組,不是被動為之,而是主動選擇。”胡冬梅說,在風頭正勁的時候,推動股票完成私有化進程,其意義,不單單在于能為集團帶來極度充沛的現金流。“企業戰略決策自主權將加倍放大,也將更有能力,精耕細作服裝板塊,主動把握并占據市場話語權。”
戰略發展部的馬真慶,是大楊集團的“老人”。在他看來,胡冬梅對重組意義的這番解說,太“文”。和大多數員工一樣,他更喜歡董事長李桂蓮爽言快語的評論:“此次重組所獲收益,等于‘再造’了一個大楊。從此,我們將更有能力,專注致力服裝主業的發展。胡冬梅,就是大楊的一個‘寶’!”
云“剪”衣裳
重組完成后,胡冬梅帶著大楊做了一件事——對生產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
這次改造,讓大楊集團又一次站在了時代的潮頭。
一直以來,大楊集團的西裝訂單中,定制的比例都在四成左右。而這些訂單的利潤率遠高于批量生產的“大貨”。不過,按傳統工藝生產的話,定制服裝成本高、制造周期長,曾經,大楊集團也未對其做大規模推廣。
近些年,消費者熱捧個性化、時尚化,定制服裝消費需求悄然倍增。預判到定制服飾將成為流行趨勢后,大楊集團決定將定制服裝業務,作為大楊集團未來發展的重點。
方向已定,首先需要破解的,就是定制服裝“質”與“量”的矛盾。
“除了變革、創新,再無他途。”胡冬梅說。
2016年起,大楊累計投入2億元,開啟了打造全球先進的服裝智能化柔性定制工廠之路。6年后的今天,在大楊集團洋爾特服裝公司,雙軌式智能吊掛系統將服裝傳送至下一工序工位,智能設備讓刺繡工藝千人千面,智能倉儲庫無人值守……工人從電腦上遠程接單后,利用智能排版系統,選好一件西裝所需的各種面料,不到一分鐘就能完成裁剪。最快的話,4個工作日就可以完成一套定制服裝的交付。
曾經高價、交付時間長、一般人負擔不起的定制服裝,如今變成了很多消費者觸手可及的產品。
生產能定制,設計也能定制。通過大楊自主研發的虛擬試衣軟件,客戶可以精準選擇款式、面料和顏色,并在線上虛擬試穿,效果一目了然。
自主研發的量體數據系統、千萬級版型數據庫等,讓大楊不但“抓住”了新生代客戶,也擁有了開拓新市場的“數據財富”。
“疫情期間,這些數據大顯身手。”胡冬梅介紹,2021年,受全球疫情以及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影響,大楊集團海外服裝業務出現斷崖式下滑,但定制服裝生產,依然實現銷售120萬件(套)。
29年前,為了理想,胡冬梅暫別家鄉;22年前,為實現理想,胡冬梅再回楊樹房。從此,再未離開。
有人說,“圍著楊樹房轉”的胡冬梅,面對的世界很小。但她說,同一群人,做一件事,干一輩子,這,已足夠大。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