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碳達峰不是簡單的碳指標數字任務

發布時間:2022-07-02  閱讀數:11108

碳達峰不是簡單的碳指標數字任務


導言



《 中國能源報 》( 2022年05月30日 第 07 版)刊發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夏清《碳達峰不是簡單的碳指標數字任務》,本文對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關系進行了全面論述:


    全文如下:


近期,部分研究機構、部分地區盲目提出提前實現碳達峰,這些觀點貌似爭先,實則誤事。其根源在于,缺乏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整體性的正確認識,僅僅把碳達峰作為一個碳排放量數字指標來對待。厘清碳達峰與碳中和之間的關系,才能準確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深刻內涵,助力實現降碳目標。
碳達峰是碳中和目標的“基線峰”
2020年,我國向世界莊嚴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其中,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我國將2030碳達峰目標置于碳中和的“旗幟”下,即將曾經承諾過的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目標作為2060碳排放絕對值目標的一部分。這就賦予了碳達峰新的內涵:碳達峰是碳中和目標的基線峰,而不是不受碳中和目標約束的碳排放量高峰。
這一基線峰的意義在于一個重大轉變:一是我國進入了碳指標絕對值評價新階段;二是從2021年起,我國進入了碳中和目標管理新時期。從這兩個要求看,盲目提出提前達峰時間,并不意味著我國己經做好了碳中和的全部準備,或已經建立了目標管理系統。
建立碳中和目標管理系統,最重要的是通過碳達峰,核準我國能源革命、綠色發展的優化基線,分區域、分行業、分能源、分用戶預測發展模式和減碳數量,從而進入后30年的減碳革命進程。
圖片
所以,碳達峰要的不僅是數字,更重要的是模式,要規劃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低碳、循環操作模式,在發展中大幅減少碳排放量。這就需要一一落實目標、指標、技術、項目、投資、效益六位一體的量化評價體系。
其中,目標要能層層分解,確保結果能驗證;指標要能量化評估,落實目標管理;技術要能見實效,證明硬核實力;項目要能持續發力,實現減污降碳;投資要能優化分析,產生“金山銀山”;效益要能定期核算,享受生態福祉。
這一體系,要在碳達峰過程中進行驗證,確保行之有效。必須有能源革命硬核技術為支撐,不斷適應技術革命的新形勢,從而體現接地氣、干實事、見實效。
必須認識到,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僅是一場能源革命,還將推動我國生產清潔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向綠色轉變、生態文明價值觀深入人心。這一全方位的變革,不是某一部門、某一省市、某一行業的事,而是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大事,需要不斷深化。
碳達峰是碳中和目標的“信心峰”
用40年時間實現碳中和目標,其中前10年是用碳達峰檢驗我們的行動方向、推進模式、技術決策。只有第一步穩扎穩打,實現碳中和目標才有把握和信心。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把碳達峰指標變為碳中和目標的分解依據,而不能只停留在綠色金融、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子系統目標的理念層次,而是要真正建立行動系統,通過行動確立信心。
首先要確定合理的碳核算方法。國內己經應用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委會(IPCC)清單方法,即由IPCC頒布并被各國接受的成果,應該成為“國內統一,國際接軌”的基礎。
第二是淘汰“黑色”生產力。確定清潔生產準入門檻,凡有布局越紅線、環保不達標、結構不合理、工藝難更新等問題者,都可列入淘汰之列。只有進入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行列的,才可要求核算碳排放指標、源頭治理方案、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水平等。要將碳中和目標分解到每個企業的清潔生產指標中,真正使日常生產活動與減污降碳融合。
第三是要將碳達峰任務分解。全國要分區確定碳排放控制目標,以及能源、產業、建筑、生活等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控制任務量和時間表;同時,要完成本區域各類碳排放源的減碳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清單;此外,還要基于對區域森林、濕地、海洋、農田、土地利用等各類碳匯現狀的測算和評估,完成區域碳達峰碳中和推進路徑和實施方案編制,以及相關碳交易、碳審計、碳核查和碳信息化平臺等配套管理平臺設計。
第四是通過碳達峰推進碳匯交易。在保證我國碳中和量化目標基線正確的基礎上,使我國的碳排放數據在國際互認、碳交易、征收碳稅等方面獲得正確地位,有利于讓世界接受我國在減碳領域的突出進步,并在碳稅征收巿場取得先機和效益,開拓降碳和增匯效益兼具的路徑。
這四方面是最低要求。只有落實在碳達峰實踐中,才能真正樹立降碳信心。
碳達峰是碳中和目標的“里程峰”
碳達峰碳中和要求要充分發揮好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要突破儲能、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支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要發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藝革新技術,推動鋼鐵、水泥、化工、冶金等高碳產業生產流程零碳再造。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形成公路綠色低碳運輸方式。同時,建筑領域要發展“光儲直柔”配電系統相關技術,助力實現用能電氣化。要發展碳匯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負排放技術,著眼長遠還應發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要統籌考慮資源約束問題,加強產業技術集成耦合創新、注重顛覆性技術創新, 并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
要達到上述要求,必須探索可持續的創新模式,打破在政府決策、行業實踐、技術評定等方面廣泛存在的利益掣肘。
總之,碳達峰并不是簡單的碳指標數字任務,不需要盲目提前完成碳達峰任務。只有全力打造有利于節能降碳的技術支撐體系,并通過實踐驗證,最終提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才是硬道理。

(作者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


文章來源:碳達峰碳中和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中國能源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