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校研究生做毛衣、橫機操作“云”知道、不開訂貨會照樣有新客戶找上門……
在濮院,有這樣一家“不走尋常路”的羊毛衫生產企業。不僅選擇在疫情這三年多來逆勢投入,還大膽引入一批年輕人才,放手讓他們打造新的產品線。這家企業就是浙江圣奈爾服飾有限公司,專注做針織女裝已有26年。

疫情之下,不論是數字化變革、人才引育,還是產品研發,“上新”始終是圣奈爾逆勢突圍的關鍵。
車間做“減法”
橫機操作“云”知道
走進企業的數字化云車間,48臺一線成型智能電腦橫機整齊排列,有序運轉著。紗線來回穿梭,一件件羊毛衫逐漸成型。和“忙碌”的電腦橫機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這個偌大的車間里僅有2名工人,在設備間走走看看。

同一時間,下單、生產、銷售等環節的各項動態數據,在車間一樓的顯示屏上躍動著,還一并出現在該公司董事長夏連根辦公室的電腦上,為即將來臨的生產旺季提供數據支撐。
這樣的“云”操作,源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圣奈爾的第一次逆勢突圍。


“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這些企業感到艱難和茫然,但我堅信疫情一定會過去,危機也是機遇。”抱著這樣的想法,夏連根在2020年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投入1000余萬元,改造老廠房。
除了廠房基礎設施的改造,圣奈爾還與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進了48臺慈星一線智能成衣機器,所有機器實現聯網。
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智能針織機械供應商之一,與慈星合作打造毛衫數字化云工廠,圣奈爾是全國第一家。

上新“云工廠”,讓企業看到了實質性的變化。
“原來一名工人只能管8臺機器,現在可以管15臺,而且省去了人工套口這些步驟,套口環節可減少10%用工。”數字化車間負責人丁彥楠介紹,日產20多件羊毛衫,是傳統機器3天的產量。
不僅如此,訂單交貨周期也從原來的7至10天,縮短至4天左右,效率大大提高。
渠道做“加法”
名校研究生做毛衣
車間里做“減法”,渠道上做“加法”。2021年,大量引進年輕人才成立新媒體營銷部,成為圣奈爾的第二次逆勢突圍。不同的是,這一次,夏連根將決定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夏丞駿。
26歲的夏丞駿,擁有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時尚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從世界知名的服裝院校畢業回來做羊毛衫,看似并非最好的選擇,但夏丞駿從未有過猶豫。


用他父親的話說,“這孩子是從小在羊毛衫堆里滾大的,他對毛衣有一種情結,所以自己選擇了時尚管理這個專業。”
去年,在夏丞駿的主導下,公司招引了10多名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的年輕人,組建了新媒體營銷部,在小紅書、抖音等線上平臺打造年輕的產品線“CARVIDES”,每日更新有關產品和產線的圖文、短視頻,為企業持續引流。

受疫情影響,傳統的線下展會和訂貨會模式難以為繼,“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關系,我們的訂單減少了4成。”夏連根說,反而是新的產品線有逆勢增長的勢頭,接下來將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
“我們這個團隊以‘90后’為主,產品的風格也是以年輕活力為主,再加上我們通過小紅書、抖音來拓展渠道,吸引了一批年輕的客戶群體。”夏丞駿說。


昨天,記者走進該公司的新媒體營銷部,26歲的徐梓娟正在創作新一期內容的文案,手機端不時有網友私信詢問工廠地址和拿貨情況,“通過我們的推廣找過來的新客戶有不少,下午就有兩個客戶過來洽談。”
不開訂貨會,專做羊毛衫的名校研究生“另辟蹊徑”,正開拓一片嶄新天地。
推陳出新
“我們要改變,不能躺平”
濮院是全國最大的羊毛衫生產基地,有6000多家羊毛衫生產企業。
從1996年門市部起步,發展到創辦針織制衣廠,再到注冊公司成為鎮工業規模企業,圣奈爾的發展無疑是濮院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而今面對疫情,包括圣奈爾在內的很多毛衫企業,于危機中育新機,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身為土生土長的濮院人,夏連根和夏丞駿兩代人深知,濮院有國內配套最完備的毛針織產業鏈,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獨特優勢。
“作為‘70后’,我們有經驗,但創新還是要靠年輕人。”夏連根直言,“越是遇到困難越要往前看,我們只有努力去改變,不能躺平。”

這個盛夏,第三次突圍也已在醞釀中。在發展好品牌的同時,圣奈爾還在謀劃研發針織與絲綢相關的旅游產品,推陳出新,融合展現濮院的古韻與現代。
來源:桐鄉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