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
是一片歷史厚重的紅色故土
88年前
中央紅軍主力在此集結
從于都河的8個渡口渡河
踏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路
于都作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
載入史冊并聞名世界
春風拂熱土,老區換新顏。近年來,于都縣堅持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齊頭并進,就業增收入、社保暖人心、產業促振興……在新時代長征路上,奮力書寫長征精神的錦繡新篇章。
穩就業促增收 小康路上日子甜
“扶貧政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住上新房,不愁吃穿,更重要的是,村里有工廠,掙錢很方便!”謝坑村脫貧人員張春燕高興地說,早些年她和丈夫去廣東務工,心頭最牽掛老人和孩子。2019年,看到村里大變樣,夫妻倆決定留在家鄉。
家門口幾百米,就是張春燕上班的恒豐制衣有限公司。“我們邊上班邊學制衣技術,操作越來越熟練,月工資合計8000多元。”更讓張春燕欣慰的是,車間還專門設立了“愛心托管班”,孩子放學后,她也能掙錢、顧娃兩不誤。
“村民不僅可以在車間工作,也可以簽訂‘代加工’協議,領取材料回家生產。”恒豐制衣公司負責人管峰榮介紹。目前,車間共吸納周邊近50名村民就業,原來寂靜的村子變得熱鬧起來,奮斗的身影處處可見。
“這種變化,與政府開展就業幫扶緊密相關。”于都縣人社局局長潘毅介紹,2016年以來,全縣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支持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和鼓勵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到園區企業就業,先后在23個鄉鎮創建就業扶貧車間87個、就業扶貧農業基地7個,累計開發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6145個。
截至今年5月,于都縣脫貧勞動力(含監測對象)就業率達79.96%,“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達100%。
不僅能就業,還能就好業。對許多年輕村民而言,這一愿望也得以實現。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思源社區,熊觀福的電話響個不停,“都是預約水電安裝的,這幾天都排滿了。”熊觀福以前住在貢江鎮倉前村,常年外出務工。去年,通過參加人社部門組織的水電安裝技能培訓,他吃上了“技術飯”。
“工作不離鄉、又靈活,多勞多得,每月都有四五千元。”熊觀福說,妻子肖招娣在附近的電子廠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家門口的幼兒園也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工作充實,內心踏實,這樣的日子甜滋滋!”他滿意地說。

沐浴社保暖陽 幸福生活底氣足
車溪鄉優勝村脫貧人員王東石還記得,前些年父母患重病,無法下地干活,生活困難,老兩口整天唉聲嘆氣。于都縣社保中心了解情況后,積極聯系民政、殘聯等部門核查數據、核算費用,協調相關部門,為他們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
由于繳費及時,王東石的父母現在每月合計能領到300多元。“晚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父母的心情變好了,身體狀況也不錯。”王東石笑著說。
社保費代繳撐起了民生“保障傘”。“2020年,在決勝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于都縣對符合參保條件的92353名貧困人員進行了保費代繳,為符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條件的857名貧困人員按月發放了養老金,為全縣成功脫貧摘帽提供了堅強力量。”潘毅表示,脫貧不脫政策,這兩年,于都縣繼續為繳費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834.47萬元,為實施鄉村振興貢獻社保力量。
“現在收入高了,我也想多繳一點錢,等老了就能多領些養老金!得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增加了6000元的檔次后,真的很高興。”禾豐鎮村民潘香梅告訴記者,近幾年,縣社保中心工作人員經常入村宣講,村里宣傳欄還貼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表》,“對比算賬”很清楚地看出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村民們高標準繳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越來越強。
“城鄉居保確實好,就怕來回跑。”以前這是不少村民的憂心事。如今不僅參保登記、保費繳納、待遇領取、權益查詢實現了“四個不出村”,中心村便民服務站、智慧小站、流動服務車、綜合服務大廳等“升級版”服務平臺遍地開花,村民們享受著“足不出村”的便捷服務。
“老人家,請您看著手機,眨眨眼……”近日,縣社保中心工作人員來到梓山鎮潭頭村,為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進行領取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感謝他們把服務送上門,把溫暖送到家。”老人們十分感慨。

產業興鄉村美 長征精神耀老區
亭臺軒榭交相輝映、綠樹白墻相得益彰,一排排現代化標準蔬菜大棚鱗次櫛比,棚內富硒蔬菜茁壯生長……走進梓山鎮潭頭村,一幅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新畫卷映入眼簾。
“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3歲的孫觀發是紅軍烈士后代,也是一名退伍軍人、老黨員。十幾年前,因老伴重病,女兒上學,孫觀發家里欠下20多萬元債務。
脫貧攻堅為孫觀發和潭頭村送來了政策春風,發展光伏發電,成立種養合作社,就業幫扶……2017年,潭頭村實現了整村脫貧,孫觀發家人均收入也達到5000多元。
作為有名的“紅軍村”,潭頭村人人都能說上一段長征故事。這幾年,村里又開辦了特色農家樂、休閑采摘、紅色研學旅游等項目,400多戶村民當上了合作社股東,村里人氣越來越旺。
“2018年我家的收入是7萬元,2020年是22萬元,去年掙了25萬多元。”孫觀發說,收入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紅火。
“基礎設施更好了,環境更美了,游客更多了。”在另一個紅色名村--段屋鄉圍上村,劉貴生道出了現在的村貌村情。88年前,紅一軍團長征出發集結休整地銅鑼灣就位于此。
依托紅色歷史,段屋鄉將紅色名村、綠色鄉村與古色傳統村落保護、建設、開發同步推進,打造了圍上銅鑼灣至寒信古村5公里紅軍步道。發展鄉村旅游后,村民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開闊。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1934年,8.6萬余名紅軍戰士,頂著槍林彈雨、戰馬嘶吼,在于都開始了漫漫長征路。如今,老區人民傳承長征精神,發揚“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韌勁,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接續前行。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于都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