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1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HSHION WEEK
· 2022 SUMMER ·

7月12日早上10時許,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首屆非遺藝術時尚周系列活動之一——非遺學術大咖論壇在廣州圖書館隆重舉行。

論壇聚焦“非遺活化連接時尚生活”主題,深入挖掘非遺在現代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就進一步保護、傳承和創新非遺作出討論。
國家級非遺廣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譚展鵬、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嶺南傳統紡織服飾文化傳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孫恩樂教授、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左緒軍、廣州市文化館非遺保護部副部長董帥出席本次論壇。論壇由首屆廣州非遺藝術時尚周策展人、廣繡傳承人屈汀南主持。
非遺活化連接時尚生活

本次論壇共有五個主要議題,分別是:對廣州非遺保護工作活化歷程的分享;為何當代生活需要非遺融入的思考;如何運用好非遺在年輕群體培養民族自信心的探討;文化產業需要非遺提純的原因分析;非遺在促進城市治理、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作用的探索。
THE 1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HSHION WEE

廣州是在國內系統探索非遺資源活化利用較早且成果顯著的地區。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后,廣州市更是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繼續深入推進非遺活化利用工作,推動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中更是在今年的“廣州非遺開放日”期間舉辦近80場面向全體公眾的精彩活動,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非遺保護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以“人”為傳承載體的獨特文化遺產,它在一個國家不同時代的經濟、歷史、文化價值方面都充當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國家級非遺廣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譚展鵬
譚展鵬表示,年輕群體是現代消費的主力軍,非遺傳承人既需要保護好先輩所彌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更要結合現代年輕群體的消費喜好,用時髦語言翻譯古老非遺故事,做到古法新用,活化發展才能更好保護傳承。非遺的未來需要靠代代相傳,令年輕群體在耳濡目染的非遺文化氛圍中增強民族自信、堅定政治立場,不遺余力地參與、投身于建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當中。


廣州市文化館
非遺保護部副部長董帥
董帥表示,從非遺保護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在實踐中對非遺的認識不斷更新,即由“文化遺存觀”轉向“文化資源觀”,進而轉向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雙創觀”。在“文化遺存觀”下,大家往往只注意到非遺一脈相承、活態存續的本體,認為非遺僅僅是需要被保護的對象;而在“文化資源觀”下,我們開始把非遺作為一種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文化資源而衍生利用;在最新的“雙創觀”下,我們更加注重弘揚非遺在各方面的當代價值,即通過系統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助力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的非遺活化利用實踐,正是非遺認識論不斷深化的產物。
FORUM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嶺南傳統紡織服飾文化傳承研究中心
執行主任
孫恩樂 教授
孫恩樂教授從院校文化的角度切入,在分享非遺活化的特點時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兼受外來文化沖擊影響背景下,孫恩樂表示文化產業提純創新已刻不容緩。因此她將非遺碎片化知識進行系統性梳理,通過5G網絡實現非遺可視化呈現,拓展非遺傳播渠道,實現將所學知識反饋于社會,造福人們美好生活。
THE 1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HSHION WEEK
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
左緒軍


左緒軍表示,現在年輕一代較為關注國潮文化,而非遺又是國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作為承上啟下的角色,既需要上傳下達、協助政府政策落地執行,又需要傾聽非遺傳承人、設計師、品牌等聲音,更需要為大眾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為設計師、非遺保護工作者等行業創造機會活化非遺,讓年輕一代讀懂非遺,了解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
因此,除了需要年輕群體“發力”,社會中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人也需要共同參與“非遺活化工程”,大家互相碰撞才能產生出火花,才能為非遺的未來創造出更廣闊無垠的發展空間,令其在促進城市治理、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等方面釋放出巨大能量。
首屆廣州非遺
藝術時尚周策展人、
廣繡傳承人 屈汀南

屈汀南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傳統性、民族性和獨立性,蘊含了大量文化藝術創作元素和原型,能夠為現有的文化產業創作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和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強勢注入新的生命力,使非遺更加兼具社會與商業價值,從而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創新。
因此,他呼吁大家更多地關注廣州非遺傳承保護與活化,讓非遺傳承者、設計師更有動力繼往開來、對非遺活化懷有無限展望,以實現民族文化產業蒸蒸日上。
廣繡體驗

期間,廣繡傳承人、活動策展人屈汀南為現場觀眾講解廣繡其精湛工藝與現代融合的服飾作品,如真金刺蝙蝠廣繡牡丹禮服、橙色廣繡鑲金雙飛彩蝶旗袍套裝等。

其中品紅蝶戀牡丹盤真金滾邊華裳以其鮮艷的大紅色及呈現出繁瑣的廣繡針法最為吸睛,其參考婚褂裁剪融合傳統真金鑲邊手工,以純金盤釘海水波浪紋,襯海棠點綴。通身繡有國色天香之稱的牡丹,且有彩蝶翩飛,馬面裙下飾鴛鴦一對,寓意吉祥喜慶、幸福安康、比翼雙飛、百年好合,一派祥和之氣,玉堂富貴。
THE 1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HSHION WEEK




在講解過程中,廣繡傳承人屈汀南進行現場刺繡,他表示很多東西不能產業化,從而遺失古法技藝,活化創新必須要從老針法中仔細體會。通過往昔十八十九世紀世界所向往的東方美學,更好地向年輕人展現傳統的東西,讓年輕人走進傳統,對非遺產生一定興趣及認知。在當今的時代熱潮中,各行各業更多地關注廣州非遺保護,傳承與連接之間,必須以“活化”實現。非遺保護傳承之路,任重道遠,致敬所有傳承人及保護工作者的努力付出,并對于廣州非遺未來發展空間充滿無限期待。

///
通過學術大咖對非遺連接現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見解,讓我們加深了對非遺傳承保護、活化創新的了解,感受到了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拉近了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距離。

接下來,“首屆廣州非遺藝術時尚周”系列活動還有《非遺學術大咖論壇》以及《廣州非遺藝術時尚周盛典暨非遺時尚跨界時裝秀》的閉幕式活動將陸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