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
以高質量黨建促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是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領域全國性行業組織。近年來,協會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積極以高質量黨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和協會高水準建設。協會2015、2021年連續兩次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2020年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協會黨支部2021年被中共中央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一、黨建工作高效引領
協會積極按照國資委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行業協會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求,以政治建設、組織建設、組織生活、隊伍建設、陣地建設五規范為經,以干部責任與擔當、黨員教育與示范、黨建規劃與考核、行業創新與引領、群眾凝聚與認同五強化為緯,形成支部“五經五緯”工作法,不斷通過加強黨建來引領行業工作和協會建設。
協會注重黨員示范崗位建設,全體黨員亮身份,在各項工作中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同時在行業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結合行業強國建設,以黨建引領和弘揚企業家精神,通過先進典型的示范來創新行業黨建的形式與內容。每年召開全國產業用紡織品企業黨建工作座談會,深入調研,交流學習,總結推廣行業黨建工作優秀經驗。
協會黨支部2019年被國資委確定為行業協會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試點單位,試點取得的經驗被推薦為優秀典型多次在國資委行業協會系統進行介紹。
二、抗擊疫情貢獻突出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協會充分利用扎根行業、熟悉企業的優勢,積極開展信息發布與產業鏈對接、標準制定與技術指導、產能推進與質量保障等工作,最大限度激發口罩、防護服等生產,大大緩解了相關抗疫物資供需矛盾,遏制了疫情蔓延的勢頭,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加快了全國復產復工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速度,為抗擊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協會在抗疫期間所做工作,也為協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國家各部委和各地政府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2020年武漢和2022年上海抗疫物資告急時,協會以掌握的實時數據為依托,調動全行業向武漢和上海供應大批口罩、醫用防護服和消毒濕巾。
抗疫期間,協會還充分利用自身專業技術優勢,積極引導全行業擔當社會責任,加強自律,嚴控品質。疫情期間,協會時刻關注口罩“心臟”熔噴布的價格走勢,調研和梳理市場情況,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提出《關于當前熔噴非織造布市場情況及監管的建議》等建設性、合理化建議,發布《熔噴法非織造布分類與標識要求指南》規范生產和流通。協會緊急牽頭制定《民用衛生口罩》團體標準和《兒童口罩技術規范》國家標準,填補此類標準空白,以保障企業復工復產、學生復學所用口罩的質量。疫情進入常態化后,協會積極完成國家發改委《防疫物資(口罩防護服等)生產能力布局優化與儲備問題的研究》課題和市場監管總局《口罩行業質量安全狀況評估》課題,發布口罩行業高質量發展倡議書,在行業內開展口罩亮標行動,組織口罩、防護服國內外相關標準比對研究和翻譯,保障相關抗疫物資高品質供給。
三、行業工作扎實有力
從“十二五”、“十三五”到“十四五”,工信部、發改委等多部委連續三次聯合發布國家層面行業指導規劃,充分體現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在紡織強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協會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利用自身優勢,緊抓戰略機遇期,不斷開拓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積極承擔紡織復興和強國建設過程中行業引領的重要責任。
積極推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配套工程建設,重點推動高技術紡織品在國防安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以及在高溫空氣過濾、安全防護、生態修復等民生領域的推廣應用,更為“一帶一路”等國家倡議實施中的配套作用奠定良好基礎。尤其是大力推動袋式除塵技術在鋼鐵、水泥、火電等領域應用,為治理霧霾天氣發揮了關鍵作用。
積極推動軍民融合,重點推動高技術紡織復合材料用于“天宮一號”、載人航天、大飛機制造、高新武器裝備等國防軍工配套;同時推動高等級醫衛防護、防刺防割防毒紡織品等用于疫情防治救援、非戰救援、搶險救災等民用領域,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做出了協會特有貢獻。承擔紡織國軍標的管理、組織、制定和實施工作,為國防武器裝備和航空航天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
近年來協會品牌活動精彩紛呈,產業鏈融合縱深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突破。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中國國際非織造布會議等各自成為所在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活動;與上下游30多家社會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行業交流與合作,極大拓展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應用領域;與全球行業主要國際組織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加強行業國際話語主導權和擴大行業國際影響力。
在推進行業工作的同時,協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布中國非織造布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并在進博會上發布,被工信部評為百家優秀社會責任報告。向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捐贈200萬元人民幣,進一步促進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科技創新。
行業協會商會推介
(第一批)
信息來源:中國社會組織動態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