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都市快報?? 作者:橙柿互動
絲,在甲骨文中是兩束蠶絲的象形。
絲綢,生自蠶繭,成于機杼。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距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人們發明繅絲技術,將家蠶所吐的蠶絲制成紡織原料,并織成絲綢織物,再加以印染、刺繡等工藝,成就了絲織品的華貴與優雅。
此后約3000年,“絲綢之路”的出現讓中國絲綢開始通過海上和陸上兩條貿易通道向外傳播,先向東傳至東亞,后向西傳至中亞、西亞直至歐洲,對世界文明做出了極大貢獻。
最早的絲織品
?PART ONE?
絲綢為什么會產自中國?
中國絲綢博物館名譽館長趙豐認為,中國古代先民關注蠶,馴化蠶,生產絲綢,很可能是出于原始崇拜。
“蠶作繭自縛,又破繭成蛾,讓他們感到很神奇,希望通過馴養蠶,找到生命復活或者靈魂升天的力量。所以一些新石器文化遺址里會有蠶形器、蛾(蝶)形器。”趙豐說,先民們用絲綢包裹尸體或重器,也是希望逝者在安葬后能像蠶破繭而出一樣,死而復生,或者靈魂升天。


上世紀50年代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家蠶絲絹片
1956年,浙江省考古工作人員在湖州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個竹筐,筐內有一些紡織品及線帶之類的實物,其中有絹片、絲線和絲帶。該遺址距今4200年,是當時所知保存下來最早的絲織品實物。
錢山漾遺址第三次發掘出土的絲帶
這種原始崇拜的思想在上古時期保持了很久,在戰國以后,中國生產力大大發展,人們更趨理性,絲綢的實用性更受到認可,并且成為區別階層的服飾符號,最終形成享譽世界的中國絲綢文化。
“ 綾羅綢緞 ”
?PART TWO?
“綾羅綢緞”是日常生活中對絲織品的通稱,但并非完整的分類方法。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紡織大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先民們創造出了獨具一格的工藝技術體系及不勝枚舉的紡織品種,古代常見的紡織品工藝和品種主要有梭織物、染纈品和刺繡品三個大類。
綾羅綢緞,都歸屬在梭織物這一大類。梭織物,是由經、緯線在織機上互相交織而成的織物,其最重要的因素是組織。古代常用的組織有五種:平紋、斜紋、緞紋、絞經和起絨,而根據其織造工藝,又可以分為單層織物和重織物兩大類。








博物館里看絲綢
PART THREE?
坐落于“絲綢之府”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在2022年迎來了建館30周年,也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正式掛牌10周年。
正值“2022絲綢之路周”,“華彩重現: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作為其中的重要展覽之一,以時間為脈絡,展示了不同形制的紡織品及其修復方法。分為起源(仰韶時期)、交融(北魏)、雍容(唐)、清雅(南宋)、月華(明)、流光(清)及溢彩(西方19-20世紀)等七個單元。
1.起源(仰韶時期)
2.交融(北魏)
3.雍容(唐)
4.清雅(南宋)
5.月華(明)
6.流光(清)
7.溢彩(西方19-20世紀)
END
資 料
來 源
?橙柿互動記者:余夕雯
?攝影:陳中秋? ?制圖:李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