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酸性未來色、流體漸變色等具有科技感的色彩逐漸成為設計中的流行配色。
流行色代表著新興視覺,但精美雅致的中國傳統雅色也是設計時不可忽視的元素。帶領大家一起領略中國傳統雅色的獨特魅力。
古人從自然風景和生活情趣中汲取靈感,賦予了傳統顏色許多美麗的名字,荼白、天青、胭脂、藕荷、朱砂、雪青、梔黃......這些寫在詩里的顏色,是中國人定義顏色的獨特方式,蘊藏著流傳了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綠色,是獨坐幽篁里的靜,是接天蓮葉間流淌的生機,是白毛浮綠水的活潑與明麗。


宮墻紅靡靡,庭筱綠差差。
——鄭元祐《送楊季常山》
紅色,吉祥喜慶、熱烈祥和,是中華文化的底色。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黃色,是豐收的顏色,我們可以從中覓見秋冬的影蹤。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煙帶月碧于藍。
——李商隱《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
藍色,鮮明而靜謐,沁人心脾。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李商隱《菊花》
紫色,旖旎清雅,無論淡紫還是深紫,都有執著、淡泊、含蓄之風韻。


中國傳統色,是古人觀察山川日月、草木魚蟲記錄下的風雅,也是融于生活的詩意。夕陽薄霧籠罩遠山所現紫色,名為“暮山紫”;黎明時分高空天色,即“東方既白”;黃河水色金黃閃光,稱作“黃河琉璃”;“花是深紅葉麴塵”“揉藍衫子杏黃裙”……色彩是詩人眼中的風物。
傳統色來自天地萬物的具象,也來自古人心靈的意象,是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語言。


“顏色”其實在古代最早的時候并不是指顏色,而是代表“容貌面色”的意思,到了唐朝,才開始以“顏色”一詞作為自然界色彩的統稱。

由于唐朝當時國富民強,文化開放包容,關于衣食住行的文化藝術美學需求也空前繁盛,衍生了最具代表的唐三彩、草木染、唐妝等,同時也締造了中國的最早顏色體系概念。

中國傳統色彩重視色彩的意象,追求的是“隨類賦彩”、“以色達意”,沒有確定的概念。所以不使用色相、明度、純度這三要素定義色彩,而是用正色、間色來區分。

中國傳統五色環
正色就是原色,古代原色以“陰陽五行”學說中五行,水、火、木、金、土,分別對應黑、赤、青、白、黃作為色彩象征,稱為五色體系。
古人認為這五種顏色是最純正的,只能從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得不到,因此這五種顏色就是正色。

赤:紅色,是一種鮮艷的顏色,象征著吉祥喜慶,從周朝開始,“赤色”便是中國正統。天子朱批、貴胄朱門、宮門紅墻,均以紅色代表富貴。

青:青色在我國古代文化中有生命的含義,象征著堅強、希望、古樸和莊重。晚明時期,天青色的“柴窯”是文人心中的夢想。

黑:所謂天地玄黃,黑色在《易經》中被認為是天的顏色。從原始氏族社會到大秦王朝,黑色一直都是人們崇尚的顏色,黑色包攬了中國文明的源頭。

白:白或稱素,清潔純正,是西方之色。白色,故宮漢白玉欄桿的一道道記憶,也是徽派建筑中的視覺呈現。萬物之始,大道為至簡,而色彩簡至為素色。

黃:黃色五行屬土,象征中正帝統。漢以后的歷代王朝,黃色以近金色的燦爛成為皇家專用色彩象征,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黃為衣。

間色是正色按照五行相克的規律兩兩調配得到的結果。紅、綠、紫、碧、騮黃五種顏色為間色。
不過,由于五間色本身還能再生成間色,所以間色的數量是非常大的,但由于間色不夠純粹,所以重要性不高,等級比較低,對它們的使用也就沒有限制。
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的色彩才會那么繁榮,像什么天水碧、海天霞、月白、胭脂、青黛等色彩幾乎都是間色。


中國的傳統色彩,在幾千年的持續更迭中,經歷了由簡到繁的生長歷程。每個顏色都凝結著古人的智慧,以及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中國傳統色彩體系,融合了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觀念,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色彩文化。














圖片來源:CandS設計工作室
中國傳統雅色蘊含著國人豐富細膩的情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的沉淀,在設計時,我們或許可以試試從中國傳統雅色中尋覓更多的設計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