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競爭愈加激烈、消費需求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需要進一步夯實品牌建設的基礎,把握新形勢,抓住新機遇,打造新優勢。7月29日,2021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大會圍繞“品牌引領 價值創造——通往共同富裕的中國品牌發展之路”這一主題,邀請國家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優勢品牌代表、商業領袖和專家學者等逾400人相聚浙江海寧,共同探尋通往共同富裕的中國品牌發展之路,會議線上同步直播關注度突破5.3萬人次。
本次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海寧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海寧市時尚產業中心承辦。會議特別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出席;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領導: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工信部工業企業品牌培育專家組組長周宏寧,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一級主任科員吳桐;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領導: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品牌工作辦公室主任楊兆華,中國紡織信息中心主任喬艷津,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院長馮德虎,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國家紡織產品開發中心主任李斌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中國絲綢協會黨支部書記、監事長錢有清,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張希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秘書長王水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傳媒中心原主任魏林,中國服裝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國強;來自浙江省海寧市的領導:中共海寧市委書記曹國良,海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一鳴。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屈飛主持。
紡織行業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在新時代背景下有著新的起點和使命。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2021中國紡織服裝品牌大會為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觀點交流平臺。中共海寧市委書記曹國良致辭道,時尚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時尚產業是海寧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海寧的時尚產業既有厚實的發展底蘊,更有積極向未來的信心和拼勁。一直以來,海寧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干勁,以向濤而立、猛進如潮的精神,以勇立潮頭、勇當表率的氣魄,積極激活傳統產業新優勢,全力打造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已經形成集皮革、紡織、經編、服裝、襪業等五大產業于一體的“大時尚產業”發展格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在致辭中表示,疫情背景加速了紡織服裝行業的變革,數字設計、數字營銷、智慧供應鏈應用更加活躍。從線上線下的打通,到私域、社交、直播等新興電商模式的激活,從傳統紡織服裝企業觸網,到新興品類、新興品牌崛起,從交易形成大數據到數據挖掘推動定制化柔性生產,品牌發展也迎來了新階段。她對于推動紡織行業實施好“三品”行動提三點建議:一是加強產業鏈協同合作,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二是強化數字技術應用,提升品牌運營質量效率;三是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肯定了品牌的重要地位作用,品牌構筑生態、提升價值、凝聚共識,品牌高質量發展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從市場變化、理念引領、體系變革三個維度,剖析了品牌建設迎來的最好歷史時期;同時,就未來如何把握時代機遇、以品牌建設引領價值創造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以科技和文化夯實品牌根基,塑造內在價值;二是以數字和責任豐富品牌內涵,塑造未來價值;三是以開放和共享提升品牌張力,塑造生態價值。
品牌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結合體,是企業乃至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加快品牌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途徑。多年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始終將品牌工作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于2011年成立品牌工作辦公室,致力于品牌戰略規劃研究與實施、品牌培育與推廣,助推紡織服裝品牌建設能力提升。大會同期,《2021年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報告》《紡織服裝品牌建設中的科技力量》兩大主題重磅發布。發布題目一:
《2021年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報告》
《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報告》自2012年開始首發,該報告通過梳理新特點,把脈新態勢,展望新趨勢,已成為行業品牌發展的風向標與重要工作指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兆華在大會現場發布了《2021年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在民族復興大計打開更廣闊的品牌市場空間、國內消費市場韌性繼續顯現、國貨國潮受到廣泛關注、營商環境持續向好等因素作用下,品牌發展的機遇環境更加利好。品牌運營迎來深度調整,呈現出一系列新面貌、新趨勢,中國文化支撐當代時尚,科技創新鑄強中國力量,責任發展點亮中國態度,創意園區促進提質增效。行業發展需借力數字技術,提升產業制造效率與品質、推動產業打造優勢品牌、打造產業數字化平臺,進一步實現“三品”戰略目標。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生活中,我們必須堅決捍衛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根本靠什么?就要靠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綜合國力的提升,而綜合國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科技水平,科技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發展的整體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以《紡織服裝品牌建設中的科技力量》為題進行主題發布,梳理了代表性新型纖維材料的優異性能,提出纖維創新與性能的挖掘是促進品牌建設的基礎;提煉了科技創新在紡織服裝品牌中的典型應用,提出功能創新與特色建設是促進品牌建設的重要抓手;以智能穿戴紡織服裝產品在運動、醫療保健、軍事、發熱保暖等生產、生活、生命領域的運用為例,提出紡織品服裝在功能演進過程中,遮體避寒是基本要求,時尚美觀是現實動力,大健康將是服裝未來的使命。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第五批“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平臺)”名單、首批“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示范園區(平臺)”名單,以及通過復核的試點園區(平臺)名單。自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平臺)試點示范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共53家園區(平臺)入圍試點,9家園區(平臺)入圍示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了“2022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競爭力優勢企業”名單,共57家企業入圍,品牌價值合計達1.4萬億元;同時,授予浙江省海寧市“中國紡織產業共同富裕示范區”稱號。
近年來,創新驅動、文化強國、綠色時尚等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關鍵詞,為中國紡織服裝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指明方向,也為品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大會期間,10位品牌掌舵人圍繞“品牌發展的創新與引領”“科技創新的趨勢與啟示”“文化驅動的向往與行動”“綠色生態的責任與擔當”“品牌價值的思考與實踐”五大新時代前沿話題進行觀點分享,深度剖析品牌價值規律,凝聚品牌建設共識。觀點分享環節由中國服裝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國強主持。紹興市柯橋區委常委、中國輕紡城黨工委書記袁笑文梳理了中國輕紡城激蕩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從“河邊布街”到“布滿全球”的過程中,中國輕紡城2021年“線上+線下”的成交額達3040.56億元,連續31年位居全國同類專業市場首位。他介紹,中國輕紡城通過功能優化、對外開放、數字賦能和時尚引領,書寫了壯大發展的歷程。走實市場化之路、堅守改革創新之道、發揮聯動發展之力,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聚人氣、提品牌、創機制,建立起紡織領域雙循環樞紐;變革市場交易、運行和治理模式打造了新型智慧市場;最后,通過建成一流時尚平臺、高質量時尚產業、形成濃厚時尚氛圍,成就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策源地。晨風集團創始人、晨風服裝創意設計平臺總負責人尹國新以晨風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平臺發展為例,詳細介紹了生產鏈、創意設計平臺、自主品牌的建設情況,并從時尚可持續探索綠色產業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晨風集團一直放眼世界,以“開放共贏,引領未來”的態度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具有競爭力的紡織服裝生態鏈。一路走來,主要在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品質品味,二是快速反應,三是效率優先。生產鏈建設體現在服裝、面料和輔料工廠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通過搭建時尚創意平臺,與各大時尚產業學院、獨立設計師合作,為服裝研發設計打開通道;注重時尚產業的可持續性,針對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服飾產品。華為UCD中心首席用戶體驗設計總監梁俊以“多感官聯覺體驗”為題,介紹了華為在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方面的創新實驗。他介紹道,將產品賣點與色彩相結合,并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方式傳遞給消費者,滿足體驗需求的同時,也讓人們從忙碌、疲憊的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真正做到用眼睛觀察生活的色彩,在體驗中感受科技的色彩,發現生活多姿多彩的另一面。品牌需要有調性,結合天性、人性、心性和物性的聯覺,從而多維度的打造產品,賦予更高層次的價值。杰克股份戰略與投資部總經理李國策以“智能制造 產業互聯”為題,闡釋制造是品牌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杰克是集面輔料倉儲、智能驗布、智能裁剪、吊掛縫紉、后道分揀、成品倉儲等服裝智造全流程,以及MES、WMS、APS等軟硬件為一體的服裝智能制造成套解決方案服務商;通過管理中心,可以實現服裝企業上下游生產數據自動采集,軟件應用協同,產能訂單協同,構建服裝產業終端用戶數字工廠建設;智聯縫制車間可實現綜合效率提升20-35%;數據采集與指令下發,對工藝、品質、效率、設備有效管理。時尚文化館編輯總監,《小時代》系列、《翻譯官》系列等50余部影視作品服裝造型設計指導與藝術總監黃薇從文化賦能時尚的角度,以“宮囍·龍鳳呈祥”等典型主題文創系列為例,闡述如何從傳統文化中創新演繹符合現代審美的設計作品,如何將非遺元素應用融入到時尚品牌。她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脈和精髓,保護和傳承非遺是自覺,更是責任。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航天文創中心科普內容室主任王君毅為大會帶來“中國航天文創IP運營探索”的主題演講。他提到,航天文創(CASCI)已通過共創模式以“玉小兔輕科普”IP,從優質內容策劃出發吸引內容方一同共創,并進一步通過流量吸引平臺獲得更大流量,從而產生聯動效應,將航天文創科幻影視動漫布局也一同推向市場。利用新消費的方式去做營銷,基于產品、品牌和多領域跨界合作,航天文創在不斷探索更多跨界營銷的新玩法。利用新形式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航天科技,讓更多人仰望星空,激發年輕人探索創新熱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聚焦綠色規則、綠色消費、綠色資本,分享了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探索、實踐與展望。她表示,紡織服裝行業一方面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斷提升下的服裝要求,也要考慮如何降低碳排放。為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把握兩個統籌,在生產環節中采用降碳技術,提升降碳量;同時倡導循環經濟,不僅讓材料創新,也強調循環使用。2021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啟動了“30·60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她建議,在“雙碳”目標下,品牌要以戰略主動促轉型,在“早”和“快”中搶得先機;創新驅動促轉型,在“新”和“好”上構筑優勢;以協同共贏促轉型,在“利”和“責”上找準平衡。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艷紅以“踐行綠色生態發展 彰顯魏橋責任擔當”為題,介紹了魏橋在能源結構、循環經濟、裝備升級、科技創新及協同合作方面的成果,并表示,魏橋將堅持科創引領,著力打造“創新魏橋”“綠色魏橋”,以系統觀念推動企業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領先的百年制造企業,為紡織行業碳中和貢獻魏橋力量。生活在左品牌創始人、匯美集團執行董事林棲從品牌的社會責任角度,分享了時尚品牌如何輸出更高價值。她表示,當好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應是每個中國人在新時代的神圣使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來完成品牌營銷的使命,是品牌打造的更高階段和最前沿手段。品牌未來的機會在于,保持文化特色的創新力、人才及供應基地的支撐、訴說故事的能力,以及三維銷售平臺的構建。GRACE CHEN品牌創始人、瑰絲陳時裝設計(上海)有限公司CEO陳野槐以GRACE CHEN品牌的發展故事為例,分享了中國設計師品牌探索之路。她表示,GRACE CHEN品牌的目標是讓“中國美”成為“世界美”,創造和傳播屬于世界的中國時尚語言和風格,在世界時尚舞臺獨樹一幟,發掘和彰顯當代中國女性的時尚和精神風貌。由此她總結道,創意引領性時尚品牌的關鍵要素在于:產品體現創新、營銷體現專業性、設計表達中國時尚的精神氣質。通過全方位高水準的服務打造具有品質的設計,傳遞出自強氣質的東方美學,以深度個性化服務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會議同期舉辦了“海寧時尚大賞-時尚產業對接沙龍”活動,旨在推進產業優勢資源融合對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優勢品牌和企業走進來、認識海寧時尚產業新面貌的同時,讓海寧時尚走出去,通過高效協同、合作共融,為推進紡織大時尚高質量發展發揮更大效能。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