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個到10個超10億元?
商丘市縣級財政收入為何能同步做強?
這,不僅僅是一組數字,更是一張“實力榜”,2020年——
永城市生產總值達到637億元,虞城、夏邑、睢陽區突破300億元,柘城、民權、梁園區、睢縣超過200億元。我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10億元的縣(市、區)由2014年的1個增加到10個。
這組數字,印證了我市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的良好態勢。多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縣域治理“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要求,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制定實施一系列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苦干實干,創新發展,為譜寫中原更加出彩商丘絢麗篇章提供了不竭動力。
今年春天,是虞城縣稍崗鎮產業發展的春天。隨著幾個投資規模超10億元的項目集中奠基,如今,稍崗鎮已落地投資規模億元以上項目20個。
億元以上項目扎推,稍崗鎮絕對是產業發展的明星鄉鎮,而稍崗鎮最耀眼的明星當屬馮莊村。這個僅有1500余人的豫東小村,現有218家民營企業、30多家電商、4家物流公司。5年前,該村部分村民開始創新,現在,從鋼帶到成品,都自主研發生產,卷尺生產占全國40%以上,“馮莊制造”慢慢成為“中國制造”。
稍崗鎮是虞城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典范。5年來,虞城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縣域經濟發展全局,通過以大產業拉動小車間、以小車間培育大產業,形成了鋼卷尺、防雨用具制造等產業集群。僅鋼卷尺加工一項,就帶動超10萬人就業。
虞城的近鄰夏邑,正在和虞城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你追我趕的賽跑。走進夏邑縣產業集聚區,你會看到,杰瑞服飾千臺德國全自動橫織機飛針走線、賽琪體育9條全自動服裝懸掛式生產線行如流水、恒天永安新織造百萬錠現代化智能紡紗車間紗盤旋轉如飛……這無不印證著夏邑產業發展的迭代升級。
當然,隨著河南省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縣級海關辦事機構——商丘海關駐民權辦事處掛牌成立,“中國冷谷”民權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已連續五年實現了超全國、全省、全市“三超”目標;睢縣,制鞋及鞋材配套企業從2015年的59家發展到2020年的427家,年產能從5000萬雙發展到3億雙,“中原鞋都”正向“中國鞋都”闊步邁進;永城市將100多家面粉企業整合為河南匯豐等“五家大型面粉集團”,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面粉城”;還有柘城縣金剛石產業、寧陵縣崛起成新“肥都”……10個縣(市、區)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形成了錯位發展、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全市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在你追我趕的發展中大幅提升。
產業旺,就業穩,收入增。2019年,我市18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農村居民和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兩萬元大關。
作為河南東引西進的橋頭堡,商丘在著力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方面成績炫目:國電集團、國機集團、中建材集團、華潤集團、恒天集團、北汽福田等一批“國字頭”大項目、好項目先后落地商丘。
多年來,為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產業升級,我市制定實施了重點項目聯審聯批周例會、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周例會等制度,市縣聯動推動重點項目加快落地,同時,制定實施了13條重點產業鏈工作專案,推動產業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高質量邁進。2020年,全市產業集聚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00億元,對縣域經濟貢獻率達到90%以上,食品、先進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制鞋3個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制冷、超硬材料等10個產業產值超百億元。
如何把縣域發展潛力轉化為發展優勢?立足市情,只有在做精農業、做強工業的同時,全面做大服務業,才能更好地提升產業競爭力。事實就是如此。2020年,全市服務業“兩區”億元以上項目達197個,實際完成投資605億元。更為可喜的是,全市10個服務業“兩區”全部晉星,四星級服務業業“兩區”達到3個,占全省總數的七分之三。
??發展,需要軟環境“加持”,而軟環境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放管服”改革成效。2015年至今,我市先后多次精簡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214項減少到不足100項,市級行政職權由4986項精簡至2000多項。
??我市還在全省率先制定實施《商丘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推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標準化體系及“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企業開辦實現“一日辦結”。
為提升服務水平,各縣(市、區)相繼推出了“掛牌服務制”“項目督辦制”“幫辦制”“領辦制”“代辦制”“一站式辦結制”等“保姆式”服務機制,并且全部實施服務企業“零距離”、生產經營“零干擾”、行政審批“零障礙”、破壞環境“零容忍”的政策保障機制。一系列的改革舉措,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天元湖里一池蔥翠,村道兩旁竹林掩映,仲春時節的虞城縣城郊鄉郭土樓村,是如此清新幽雅,宛如一幅生態畫卷。
和郭土樓村遙相呼應的還有以書畫聞名的藝術村——睢縣白廟鄉土樓村。這里戶戶有墨香、處處有風景,一磚一瓦皆文化、一街一巷各不同,何況,這里居住的還有從城市來的文化大咖,說不定,三五步內,您就會碰到一位“國字頭”的書畫家。
這兩個村,都是在廢坑塘、廢瓦屋、破院落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它們都是因生態而美、文化而興。其實,它們都是商丘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加群眾“綠色福利”的發展成果。
多年來,我市以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為著力點,加快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推進城鄉規劃布局一體化、城鄉產業分工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形成城鄉互動、良性循環、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既要鄉村美,更需農業豐,城鄉一體化發展,核心和關鍵就是實現產業興旺。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打造現代農業強市目標,劃定83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13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努力打造有特色的“豫東糧倉”。202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148.38億斤,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增加了9.93億斤,實現了“十七連豐”。
加快推進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做深做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是全面提升農民獲得感的關鍵舉措。如今,全市建成運營3671個益農信息社,發展農業電商2800余家,全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2.5萬家。?
作為產糧大市,我市持續推進糧食經濟轉型發展,培育一大批骨干龍頭企業快速成長。如今,全市已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2715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90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3家。
縣域經濟是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柱石。柱石強,百業興旺;縣域富,民心安樂。如今,充滿活力、具有無窮發展潛力的縣域經濟正在有力助推商丘的整體崛起。
來源:商丘日報
記者 侯國勝
編輯:小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