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產業基礎,而我國制造業與制造強國目標相比,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產業基礎不牢、地基不穩的問題仍相當突出,各領域都存在一些短板產品和技術,產品質量、可靠性和一致性較差,試驗驗證條件不健全,推廣應用困難。解決產業基礎能力薄弱問題是我國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更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可能繞過的重大問題。
日前,由中國工程院、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指導,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編制的《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2021年版)》(以下簡稱《目錄》)正式發布。《目錄》由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組織60位院士,700余家行業協會/學會、高校與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約1000余位專家參與,歷時6個月研究,召開120余次專題研討會,終形成1047條產品和技術清單。
《目錄》針對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安全和人民幸福影響大的發展需求,確定了紡織、新材料、信息通信設備、基礎軟件及工業軟件、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機器人、環保低碳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等21個重點領域。
紡織領域
三大作用
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介紹,《目錄》是為我國完善產業基礎頂層設計的重要組成,也是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實施的重要抓手。《目錄》旨在為各級政府部門確定支持重點提供決策支撐作用;為廣大企業和科研院所在審慎考慮自身條件和進行充分市場分析的基礎上,選擇《目錄》中的產品和技術進行開發,提供參考指南;引導金融機構、信用擔保和保險機構等充分利用多種金融手段,支持《目錄》產品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目錄》的發布將達到營造全社會重視產業基礎氛圍、引導企業從事產業基礎領域產品和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基礎領域發展的重要作用。
四大亮點
?
一是以產業基礎發展需求為出發點,領域廣泛。《目錄》確定了包括紡織等21個重點領域,涵蓋領域廣泛,能夠有力夯實我國產業發展的基石,支撐制造強國的建設。
二是集中力量重點攻破,目標清晰。《目錄》不是產業基礎技術全面開花,而是遵循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立足我國現實國情,科學選擇產品和技術,以集中有限的資源去攻破有限目標,取得最好的成效。這里面既有一定時間能實現突破和產業化的技術和產品,也有市場規模較大的技術和產品,還有處于世界領先的技術和產品。
三是發揮市場和政府合力,分類布局。《目錄》從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導作用入手,三個層次分類布局。第一類發揮政府的優勢,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項目,解決5~10%的工業基礎問題。第二類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優勢,形成長效政策機制,解決15~20%的工業基礎問題。第三類堅持發揮市場化機制的優勢,以培養一大批專精特的“專精特冠軍”企業為抓手,解決70%~80%工業基礎問題。
四是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是相互支撐,鏈式推進。《目錄》圍繞各個產業鏈的“五基”核心環節,打造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制造工藝及裝備、產業技術基礎、工業基礎軟件的鏈式系統。通過鏈式系統促進產業基礎能力“點式突破”與全產業鏈“鏈式創新”相結合,推動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克服點式抓一個個“五基”產品和技術而存在的碎片化問題。
紡織領域編制組副組長、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侯曦介紹說,此次《目錄》在《工業“四基”發展目錄(2016年版)》基礎上,新增了工業基礎軟件,構成了“五基”(即,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礎材料、工業基礎軟件、基礎制造工藝及裝備、產業技術基礎)創新發展目錄。
侯曦表示,《目錄》中紡織領域的產品和技術代表了未來3-5年行業發展的重點,主要解決技術產業化和長期卡脖子的問題。《目錄》將主要作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的引導,以及金融機構投資的指導性目錄,也將作為認定專精特新企業的參考標準之一。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