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工業強省作示范 富裕江西勇爭先

發布時間:2022-08-30  閱讀數:12800

工業強省作示范 富裕江西勇爭先


8月29日,江西日報重磅推出連版報道:工業強省作示范 富裕江西勇爭先 全省各地勠力推進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動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出鏗鏘的前進步伐。

舉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全省上下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主攻工業、強攻產業,體系化謀劃頂層設計,靶向式制定重大政策,不斷完善提升產業鏈鏈長運行機制,加快推進“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主要指標穩步進位。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4.39767萬億元,進位至全國第12位;全部工業增加值達1.08萬億元,首次進入“萬億元俱樂部”,主要指標增速均居全國第一方陣,我省豪邁躋身全國新興工業大省行列,實現從農業大省到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圖片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穩則經濟穩。今年以來,全省工業經濟進一步發揮“壓艙石”作用。1至7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38個大類行業中有21個實現增長。其中,1至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收21690.2億元,同比增長12.6%;實現利潤總額1402.8億元,同比增長14.0%。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2.5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3.8%,工業投資對全年投資增長貢獻率達67.2%,工業稅收對全省稅收增收貢獻率超80%。

創新,是時代的脈搏、發展的動力之源。工業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戰場、主力軍。以推動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我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擴大開放,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龍頭、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暢通產業內外循環,全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全省工業規模、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圖片

“十四五”壯麗征程中,江西已然闊步奮進。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全省掀起新一輪工業強省熱潮,各地正以更加超前的思路、更加積極的作為、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推動工業發展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邁進。

南昌 挺起工業脊梁 彰顯省會擔當

圖片

我省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對南昌提出了建設“一樞紐四中心”的要求。南昌市瞄準“打造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中心”目標定位,全力以赴夯實強省會產業根基。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攀升至772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1860戶;百億企業數量達13戶,其中,江鈴集團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工業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貢獻度位居中部地區省會城市第一,連續4年獲評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收3729.5億元。

圖片

▲江西兆馳光電生產車間

抓牢數字產業“增量崛起”。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積極布局VR、5G、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全市數字經濟產業規模超2500億元,位居全省第一梯隊,VR及相關企業營業收入突破500億元,成功獲評全國首批“千兆城市”。抓牢主導產業“總量突破”。2021年,全市八大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6227.3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由2012年的177.7億元增至2021年的1734.5億元,今年上半年,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實現營業收入928.13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一位;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年產整車近40萬輛;航空產業已形成覆蓋制造、科研、配套、運營、客改貨等領域的通航產業體系;生物醫藥產業2021年營業收入首次位居全省第一。抓牢傳統產業“存量變革”。扎實推進“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全面提升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深入實施“5G+智慧工廠”建設,江鈴新能源、華興針織、泰豪科技等“5G+智慧工廠”項目基本建成。

九江 實施產業升級 打造工業重鎮

圖片

九江市聚焦“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萬億臨港產業帶”發展定位,堅持工業強市主戰略不動搖,實施“淘汰落后、提升傳統、培育新興”產業升級攻堅戰,加快形成具有九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打造新型工業重鎮。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430.3億元,總量實現十年翻兩番,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工業化率達42.7%,位居一類全省設區市第一。

圖片

▲九江石化PX項目竣工投產

產業質量取得新提升。2021年,全市上繳工業稅收225.3億元,總量居全省第二;石油化工、紡織服裝、裝備制造、新材料、鋼鐵有色五大產業營業收入率先達到千億規模;省級產業集群總數達14個,位居全省首位;成功入選全國首批29個“千兆城市”;在全省率先開通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啟動上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二級節點。項目建設實現新跨越。今年上半年,全市納入省平臺調度的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51個,總投資達2939.3億元,當年完成投資768.5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62.6%,全省排名第三。當前在建重大項目有總投資100億元的德福科技高檔電解銅箔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天賜鋰電新材料循環產業園項目等。今年上半年,九江石化89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開車成功并產出合格產品,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成套芳烴生產技術的國家。

贛州 構建產業集群 推動工業倍增

圖片

近年來,贛州市大力實施工業倍增升級行動,聚焦“1+5+N”產業,強化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協同,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實現營業收入4533.21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數達2478戶,較2012年凈增1589家,總數和凈增數均居全省第一位。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工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圖片

▲格力空調贛州制造基地整裝生產線

產業集群聚集效應顯現。全市堅持“1+5+N”產業集群發展,2021年,現代家居、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營收分別突破2200億元、1000億元;有色金屬產業規上營收達1377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上營收達1327億元,國內多家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知名企業相繼落戶,涌現出一批食品醫藥龍頭企業。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營收超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總數達5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62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5家。融合創新持續發力。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32.2%,高于全省9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占比30.06%;獲批建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國家級試點示范平臺及項目26個;全市上云企業突破1萬家,總數位居全省第二;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從無到有”。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全市11家企業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4個產品獲批國家綠色設計產品。此外,還獲批7個省級綠色園區、17家省級綠色工廠。

宜春 聚力首位推進 開創裂變新局

圖片

宜春市緊盯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目標,優化整合10條重點產業鏈,完善產業“四圖五清單”,高規格配備鏈長,2020年、2021年,宜春連續兩年獲評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今年上半年,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營收、利潤均位居全省第二。

圖片

▲國軒高科生產線

聚力鋰電首位產業推進,開創裂變式發展新格局。發揮鋰礦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鋰電新能源首位產業,引進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三個超百億元項目,帶動贛鋒鋰業、合眾新能源等一大批頭部和細分領域領軍企業大舉投資擴資,全市碳酸鋰產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負極材料產值位列全國第二。開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活動,統籌12.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上規模,推動傳統產業快速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全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48.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27.5%。聚焦中醫藥產業守正創新,打造“中國藥都”新優勢。著力推進“中國藥都”振興工程,推動中醫藥產業守正創新發展,形成了集種植、生產、流通、研發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據悉,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營收將實現四年翻一番、總量破萬億元,培育形成新能源(鋰電)、生物醫藥(大健康)、節能環保、建材家具、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富硒)等六大千億級產業。

上饒 堅持工業掛帥 實現跨越發展

圖片

上饒市圍繞建設四省交界區域知名工業城市的目標,堅持“項目為王、工業掛帥”發展理念,持續開展“十百千萬”行動。2012年至2021年,上饒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從2007.9億元增加到5040億元,年均增長10.8%,總量從全省第六躍升到第三;工業增加值從389.8億元增至1040.8億元,年均增長11.5%。2021年,上饒被國務院評為全國十個“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之一;連續4年獲評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并在2021年排名全省第一。

圖片

▲晶科能源智能化生產車間

堅持招大引強,積蓄工業發展“新動能”。2019年至2021年,全市共引進“5020”項目62個,總數列全省第二位;今年1至6月,全市簽約“5020”項目43個,其中,百億級項目7個,晶科“新倍增”、江銅精深加工等重點項目快速高效推進。聚力產業升級,點燃工業發展“強引擎”。構建了以有色金屬、光伏新能源為主導的“2+4+N”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有色金屬產業營收總量2228.3億元,占全省29.2%;光伏新能源產業今年內有望成為上饒第二個千億級產業。強化數字賦能,夯實工業發展“主戰場”。上線運營全省首個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兩化融合示范區數量位居全省第一,關鍵工序數控化率、ERP普及率排名全省第一。今年1至7月,上饒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增速列全省第一;今年1至6月,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2757.4億元,總量和增速在全省均位列第三。

吉安 堅持工業強市 加速工業崛起

圖片

吉安市堅持“項目、產業、企業、園區”四位一體推進,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九年保持全省前列,連續三年獲得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2019年,吉安被國務院評為全國十個“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之一;今年1至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7.8%、列全省第四;上半年工業固投增幅19.6%、列全省第一。

圖片

▲木林森芯片分選車間

實體為本,筑牢工業發展支撐。圍繞“招、落、建、統”,吉安“雙輪驅動”抓項目、“雙賽制”推項目、“雙培育”強龍頭,2019年以來,累計引進“5020”項目81個,尤其是今年新簽約百億項目6個;近五年累計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182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總投資達2934億元;海能實業、滿坤科技A股上市,大自然藥業納斯達克上市。產業升級,增強工業發展動能。大力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動“1+4”產業倍增發展,加快電子信息“芯、光、屏、板、鏈、智、網”融合發展,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聯盟、研究院、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三駕馬車”實體化建設,構建電子信息首位產業引領,生物醫藥大健康、先進制造、先進材料、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支撐,物聯網、5G等新興產業蓄勢的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吉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36億元,總量保持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910億元、增長25%;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65.31%。

撫州 強攻產業發展 實現全新跨越

圖片

撫州市圍繞“打好一個強攻戰,實現五個新跨越”主線思路,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營業收入總額穩步提升,實現了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首次突破20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首次突破1000家,百億企業實現“零”的突破。今年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87.74億元,同比增長12.5%,增速列全省第六位,預計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500億元以上。

圖片

▲撫州高新區

產業發展規模躍升。今年初,撫州市明確以新能源汽車、有色金屬為主的“2+4”產業發展體系。今年上半年,全市“2+4”六大主導產業實現營業收入753.86億元,同比增長18.0%,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9.3%。龍頭牽引不斷增強。撫州深入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工程”,在“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2家主板上市企業,特別是比亞迪、深根銅箔等一批大企業的落地,極大拉動了全市規上工業經濟的增長。項目建設穩步推進。2021年以來,全市新引進和開工建設“5020”項目30個。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工業項目共321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42個。今年計劃新開工項目165個,已開工項目157個,開工率為95%。撫州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園、東臨新區萬畝大健康食品產業園等一批主題產業園的建設,極大提升了撫州主導產業發展后勁。

萍鄉 堅定工業強市 加快轉型升級

圖片

萍鄉市堅定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全市工業經濟呈現運行穩健、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產業轉型實現從試點到示范的跨越。2012至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8.6%,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獲評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優秀”城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先后兩次獲國務院通報表彰,工業強市邁上新臺階。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69%,列全省第七位;工業增值稅同比增長5.6%,列全省第四位。

圖片

▲萍鄉萍鋼安源鋼鐵有限公司智能數控中心

優化提升傳統產業。2016年以來,全市鋼鐵行業實現去產能265萬噸,煤炭行業關閉煤礦88個,退出產能545萬噸,花炮企業數量縮減至240家以內,退出企業完成率102%,全面改善了產業格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近五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2%,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6個百分點,在全市規上工業中的比重從2017年的11.7%提高至2021年的34.3%。電子信息產業從零起步,到2021年底突破100億元、規上企業達86家。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狠抓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全市建成5G基站2045個,企業上云總數達5712家,有近40個“5G+工業互聯網”應用項目。萍鄉經開區和蘆溪工業園區獲評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園區,29家企業榮獲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8家企業榮獲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

新余 堅持工業立市 強攻重點產業

圖片

新余市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出臺系列舉措推動工業經濟穩健增長,2012年至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319戶增至587戶。以鋼鐵和鋰電產業為主導,光伏、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麻紡產業為重點的“2+4+N”新型產業體系不斷鞏固。

圖片

▲贛鋒鋰業新型鋰電池生產項目

堅持強攻主導產業。新余市全力主攻鋼鐵和鋰電兩大主導產業,出臺“支持新鋼30條”和“支持鋰電30條”,設立10億元鋼鏈基金、5000萬元鋰電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有力推動鋼鐵產業穩健增長、鋰電產業爆發式倍增。十年來,鋼鐵產業營業收入從不足400億元,到跨越千億元,新鋼公司成為全省第二家千億級企業;鋰電產業營業收入從不足20億元,到今年將突破3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鋰鹽生產加工基地,鋰鹽產量占全國1/3以上,贛鋒鋰業鋰鹽產能居全球第一位。今年1至6月,鋼鐵和鋰電兩大產業合計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4.8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196.7%。堅持延鏈補鏈強鏈。積極推進“新宜吉合作示范區”“大南昌都市圈”等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協作,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堅持創新驅動。全市現有各類研發創新平臺173家,其中,國家級平臺14家,新鋼、贛鋒、賽維、沃格均擁有國字號研發平臺,企業研發能力在全省或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

鷹潭 做優產業生態 打造“四最”基地

圖片

鷹潭市瞄準全省萬億元有色產業集群核心區目標,圍繞建設最完整、最先進、最高端、最現代的銅產業基地,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408億元,增至2021年的3633億元,全市規上銅工業營業收入躍上3000億元臺階。今年上半年,全市銅基新材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884.2億元,同比增長19.52%。

圖片

▲江西鑫鉑瑞打造的銅箔行業全國首家“5G+智慧工廠”

突出高位推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銅基新材料產業鏈鏈長、電子信息產業鏈鏈長,高位推動產業發展。緊盯延鏈補鏈,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緊盯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制定招引正負面清單,引進了投資100億元的諾德股份超薄鋰電銅箔和耀寧科技年產20GWH磷酸鐵鋰電池項目,目前12家銅產業上市或龍頭企業已落戶,形成了“八位一體”產業體系和4條完整的產業鏈及多條細分產業鏈,產品種類涵蓋300多種。注重創新驅動,激發產業發展動能。大力推行工業創新券政策,組建了江西先進銅產業研究院等56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堅持服務為先,煥發產業發展活力。今年上半年,出臺市級惠企政策14項,集中兌現37.53億元,惠及企業8.99萬家,有效應對了疫情、銅價大幅波動等因素對產業的影響。

景德鎮 著力固本創新 推動提能升級

圖片

景德鎮市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面推進工業三年倍增行動,全力招大引強、扶優扶強,著力做實項目、做旺企業、做大產業、做強園區,全市工業經濟呈現積極發展態勢。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451戶,是2012年292戶的1.54倍;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047.72億元,同比增長27.7%。

圖片

▲“吉祥鳥”AC313A在景德鎮呂蒙機場成功首飛

推動產業提能升級。圍繞陶瓷、航空、精細化工和醫藥等三大傳統優勢產業,以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不斷強鏈補鏈延鏈,今年1至6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8%。樹牢項目為王理念。圍繞產業“拓展增量”,以項目之“進”支撐經濟發展之“穩”,今年上半年,納入全省平臺調度的億元以上項目374個,總投資額2074.6億元。實施企業梯次培育。通過梯次培育和重點扶持,助推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截至目前,全市主板上市的制造業企業達6戶。昌飛公司、黑貓集團、長虹華意成為百億企業且入圍全省首批領航企業。創新服務保障舉措。健全“企業服務日”長效機制,落實紓困政策,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今年1至7月,累計開展275次企業服務日活動,服務企業388次,收集問題175個,解決問題超過100個。

贛江新區 工業強基增長 科創引擎賦能

圖片

贛江新區緊緊圍繞“打造成為全省改革發展重要增長極和強大新引擎”這一要求,凝心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近五年,新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0%,增速位居國家級新區前列。

▲江西藍星星火有機硅廠區新貌

高起點謀篇布局,驅動工業“破局起勢”。依托五大省級重點產業集群,集中力量培育六大優勢產業鏈條,著力構建數字經濟引領,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光電信息成為新區首個500億元以上產業;建成世界前三、亞洲最大的有機硅單體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種植、加工、制造為一體的中醫藥產業鏈條;聚集數字經濟規上工業企業60家,產業規模超500億元。高標準補齊鏈條,加速產業“聚鏈成群”。通過“靶向式”招大引強、“鏈條式”推進項目、“梯次式”培育企業,近五年,新區累計簽約補鏈強鏈項目1132個,總投資超86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突破640家,累計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余家、種子獨角獸企業2家、瞪羚企業4家。高質量推動創新,推動產業“層級躍升”。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依托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全面布局了以贛江中藥創新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國家中藥資源與制造技術創新中心“三駕馬車”為引領的24家創新平臺,初步形成“3+N”創新發展體系。在創新平臺的有效帶動下,贛江新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54家,相較新區成立時增長近7倍;打造省級以上研發平臺67家,相較新區成立時增長近3倍。

來源:江西日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