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江西日報重磅推出連版報道:工業強省作示范 富裕江西勇爭先 全省各地勠力推進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動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出鏗鏘的前進步伐。
舉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全省上下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主攻工業、強攻產業,體系化謀劃頂層設計,靶向式制定重大政策,不斷完善提升產業鏈鏈長運行機制,加快推進“2+6+N”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主要指標穩步進位。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4.39767萬億元,進位至全國第12位;全部工業增加值達1.08萬億元,首次進入“萬億元俱樂部”,主要指標增速均居全國第一方陣,我省豪邁躋身全國新興工業大省行列,實現從農業大省到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創新,是時代的脈搏、發展的動力之源。工業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戰場、主力軍。以推動工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我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擴大開放,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龍頭、先進制造業為支柱、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暢通產業內外循環,全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全省工業規模、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南昌 挺起工業脊梁 彰顯省會擔當
▲江西兆馳光電生產車間
九江 實施產業升級 打造工業重鎮
產業質量取得新提升。2021年,全市上繳工業稅收225.3億元,總量居全省第二;石油化工、紡織服裝、裝備制造、新材料、鋼鐵有色五大產業營業收入率先達到千億規模;省級產業集群總數達14個,位居全省首位;成功入選全國首批29個“千兆城市”;在全省率先開通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啟動上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二級節點。項目建設實現新跨越。今年上半年,全市納入省平臺調度的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51個,總投資達2939.3億元,當年完成投資768.5億元,年度投資計劃完成率62.6%,全省排名第三。當前在建重大項目有總投資100億元的德福科技高檔電解銅箔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天賜鋰電新材料循環產業園項目等。今年上半年,九江石化89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開車成功并產出合格產品,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成套芳烴生產技術的國家。
贛州 構建產業集群 推動工業倍增
產業集群聚集效應顯現。全市堅持“1+5+N”產業集群發展,2021年,現代家居、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營收分別突破2200億元、1000億元;有色金屬產業規上營收達1377億元;電子信息產業規上營收達1327億元,國內多家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知名企業相繼落戶,涌現出一批食品醫藥龍頭企業。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營收超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總數達5家;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62家,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5家。融合創新持續發力。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32.2%,高于全省9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占比30.06%;獲批建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國家級試點示范平臺及項目26個;全市上云企業突破1萬家,總數位居全省第二;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從無到有”。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全市11家企業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4個產品獲批國家綠色設計產品。此外,還獲批7個省級綠色園區、17家省級綠色工廠。
宜春 聚力首位推進 開創裂變新局
聚力鋰電首位產業推進,開創裂變式發展新格局。發揮鋰礦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鋰電新能源首位產業,引進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比亞迪三個超百億元項目,帶動贛鋒鋰業、合眾新能源等一大批頭部和細分領域領軍企業大舉投資擴資,全市碳酸鋰產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負極材料產值位列全國第二。開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活動,統籌12.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上規模,推動傳統產業快速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全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達48.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達27.5%。聚焦中醫藥產業守正創新,打造“中國藥都”新優勢。著力推進“中國藥都”振興工程,推動中醫藥產業守正創新發展,形成了集種植、生產、流通、研發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據悉,力爭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營收將實現四年翻一番、總量破萬億元,培育形成新能源(鋰電)、生物醫藥(大健康)、節能環保、建材家具、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富硒)等六大千億級產業。
上饒 堅持工業掛帥 實現跨越發展
堅持招大引強,積蓄工業發展“新動能”。2019年至2021年,全市共引進“5020”項目62個,總數列全省第二位;今年1至6月,全市簽約“5020”項目43個,其中,百億級項目7個,晶科“新倍增”、江銅精深加工等重點項目快速高效推進。聚力產業升級,點燃工業發展“強引擎”。構建了以有色金屬、光伏新能源為主導的“2+4+N”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有色金屬產業營收總量2228.3億元,占全省29.2%;光伏新能源產業今年內有望成為上饒第二個千億級產業。強化數字賦能,夯實工業發展“主戰場”。上線運營全省首個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兩化融合示范區數量位居全省第一,關鍵工序數控化率、ERP普及率排名全省第一。今年1至7月,上饒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增速列全省第一;今年1至6月,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2757.4億元,總量和增速在全省均位列第三。
吉安 堅持工業強市 加速工業崛起
實體為本,筑牢工業發展支撐。圍繞“招、落、建、統”,吉安“雙輪驅動”抓項目、“雙賽制”推項目、“雙培育”強龍頭,2019年以來,累計引進“5020”項目81個,尤其是今年新簽約百億項目6個;近五年累計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182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總投資達2934億元;海能實業、滿坤科技A股上市,大自然藥業納斯達克上市。產業升級,增強工業發展動能。大力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動“1+4”產業倍增發展,加快電子信息“芯、光、屏、板、鏈、智、網”融合發展,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聯盟、研究院、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三駕馬車”實體化建設,構建電子信息首位產業引領,生物醫藥大健康、先進制造、先進材料、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支撐,物聯網、5G等新興產業蓄勢的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吉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36億元,總量保持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910億元、增長25%;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65.31%。
撫州 強攻產業發展 實現全新跨越
產業發展規模躍升。今年初,撫州市明確以新能源汽車、有色金屬為主的“2+4”產業發展體系。今年上半年,全市“2+4”六大主導產業實現營業收入753.86億元,同比增長18.0%,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9.3%。龍頭牽引不斷增強。撫州深入實施“百億企業培育工程”,在“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增2家主板上市企業,特別是比亞迪、深根銅箔等一批大企業的落地,極大拉動了全市規上工業經濟的增長。項目建設穩步推進。2021年以來,全市新引進和開工建設“5020”項目30個。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建工業項目共321個,其中,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42個。今年計劃新開工項目165個,已開工項目157個,開工率為95%。撫州高新區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園、東臨新區萬畝大健康食品產業園等一批主題產業園的建設,極大提升了撫州主導產業發展后勁。
萍鄉 堅定工業強市 加快轉型升級
優化提升傳統產業。2016年以來,全市鋼鐵行業實現去產能265萬噸,煤炭行業關閉煤礦88個,退出產能545萬噸,花炮企業數量縮減至240家以內,退出企業完成率102%,全面改善了產業格局。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近五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2%,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6個百分點,在全市規上工業中的比重從2017年的11.7%提高至2021年的34.3%。電子信息產業從零起步,到2021年底突破100億元、規上企業達86家。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狠抓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全市建成5G基站2045個,企業上云總數達5712家,有近40個“5G+工業互聯網”應用項目。萍鄉經開區和蘆溪工業園區獲評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園區,29家企業榮獲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8家企業榮獲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
新余 堅持工業立市 強攻重點產業
堅持強攻主導產業。新余市全力主攻鋼鐵和鋰電兩大主導產業,出臺“支持新鋼30條”和“支持鋰電30條”,設立10億元鋼鏈基金、5000萬元鋰電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有力推動鋼鐵產業穩健增長、鋰電產業爆發式倍增。十年來,鋼鐵產業營業收入從不足400億元,到跨越千億元,新鋼公司成為全省第二家千億級企業;鋰電產業營業收入從不足20億元,到今年將突破3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鋰鹽生產加工基地,鋰鹽產量占全國1/3以上,贛鋒鋰業鋰鹽產能居全球第一位。今年1至6月,鋼鐵和鋰電兩大產業合計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4.8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196.7%。堅持延鏈補鏈強鏈。積極推進“新宜吉合作示范區”“大南昌都市圈”等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對接協作,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堅持創新驅動。全市現有各類研發創新平臺173家,其中,國家級平臺14家,新鋼、贛鋒、賽維、沃格均擁有國字號研發平臺,企業研發能力在全省或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
鷹潭 做優產業生態 打造“四最”基地
突出高位推動,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別擔任銅基新材料產業鏈鏈長、電子信息產業鏈鏈長,高位推動產業發展。緊盯延鏈補鏈,增強產業發展后勁。緊盯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制定招引正負面清單,引進了投資100億元的諾德股份超薄鋰電銅箔和耀寧科技年產20GWH磷酸鐵鋰電池項目,目前12家銅產業上市或龍頭企業已落戶,形成了“八位一體”產業體系和4條完整的產業鏈及多條細分產業鏈,產品種類涵蓋300多種。注重創新驅動,激發產業發展動能。大力推行工業創新券政策,組建了江西先進銅產業研究院等56個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堅持服務為先,煥發產業發展活力。今年上半年,出臺市級惠企政策14項,集中兌現37.53億元,惠及企業8.99萬家,有效應對了疫情、銅價大幅波動等因素對產業的影響。
景德鎮 著力固本創新 推動提能升級
推動產業提能升級。圍繞陶瓷、航空、精細化工和醫藥等三大傳統優勢產業,以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不斷強鏈補鏈延鏈,今年1至6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8%。樹牢項目為王理念。圍繞產業“拓展增量”,以項目之“進”支撐經濟發展之“穩”,今年上半年,納入全省平臺調度的億元以上項目374個,總投資額2074.6億元。實施企業梯次培育。通過梯次培育和重點扶持,助推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推動“個轉企、企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截至目前,全市主板上市的制造業企業達6戶。昌飛公司、黑貓集團、長虹華意成為百億企業且入圍全省首批領航企業。創新服務保障舉措。健全“企業服務日”長效機制,落實紓困政策,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今年1至7月,累計開展275次企業服務日活動,服務企業388次,收集問題175個,解決問題超過100個。
贛江新區 工業強基增長 科創引擎賦能
高起點謀篇布局,驅動工業“破局起勢”。依托五大省級重點產業集群,集中力量培育六大優勢產業鏈條,著力構建數字經濟引領,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光電信息成為新區首個500億元以上產業;建成世界前三、亞洲最大的有機硅單體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種植、加工、制造為一體的中醫藥產業鏈條;聚集數字經濟規上工業企業60家,產業規模超500億元。高標準補齊鏈條,加速產業“聚鏈成群”。通過“靶向式”招大引強、“鏈條式”推進項目、“梯次式”培育企業,近五年,新區累計簽約補鏈強鏈項目1132個,總投資超86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突破640家,累計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余家、種子獨角獸企業2家、瞪羚企業4家。高質量推動創新,推動產業“層級躍升”。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依托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全面布局了以贛江中藥創新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健康產業研究所、國家中藥資源與制造技術創新中心“三駕馬車”為引領的24家創新平臺,初步形成“3+N”創新發展體系。在創新平臺的有效帶動下,贛江新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54家,相較新區成立時增長近7倍;打造省級以上研發平臺67家,相較新區成立時增長近3倍。
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