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15日發布的2022年7月國民經濟相關數據顯示,7月中國主要經濟增長指標的單月同比增速普遍較6月有所回落,經濟未能延續強勁復蘇的勢頭,完成全年經濟增速目標的難度增大。而反映在時尚產業,優勢產能面臨新的國際競爭,消費恢復呈結構性變化,究竟是誰的市場蛋糕正在逐漸萎縮?
左右滑動查看英文版

就中國國內大循環而言,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在改革,但高質量供給和需求的匹配方面,首先在需求端的消費信心層面面臨挑戰。
以兩個極具代表性的零售商業體上半年的市場數據為例,上海恒隆廣場租賃收入大跌 17%至 7.24 億元,租戶銷售額大跌 38%,與上年同期租金收入大漲 56%,租戶銷售額同比猛漲逾一倍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8 月 11 日太古地產發布的 2022 年度中期業績數據顯示,集團總收入 66.98 億港元,同比下跌 26%,太古地產在中國內地的商場銷售額全線下跌——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零售銷售額達到 26%,北京頤堤港下滑 25%,上海興業太古匯大跌 52.9%,成都遠洋太古里下跌 8.2%,廣州太古匯下跌 6.9%。
高端商業地產是時尚和奢侈品零售最重要的場景和晴雨表。前端零售已然如此,奢侈品集團又表現如何?
LVMH 在法國當地時間 7 月 26 日公布的 2022 上半財年業績報告顯示: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28%至 367 億歐元,所有業務部門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歐洲和美國大幅上漲的同時,LVMH 在中國的營收出現了“嚴重的兩位數”下降;而開云集團的上半財年財務數據則顯示其綜合銷售收入按實際匯率同比增長 23%至 99.3 億歐元,與疫情前的 2019 年同期相比,在可比基礎上增長了 28%,但中國地區因為二季度平均 20%閉店,需要靠全球的漲幅來沖抵和平衡中國市場的缺失。
LVMH 和開云都表示:中國局勢在緩和,但仍不穩定。此時反觀貝恩公司在今年 1 月發布的《2021 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其中有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個人奢侈品市場仍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整體規模較疫情前的 2019 年增長了近一倍。當時,貝恩預言:到 2025 年,中國市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但從高端商業體的銷售數據來看,中國市場的恢復仍處于承壓階段。


而在整體內需市場層面,以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7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2.7%,前值為 3.1%。盡管如此,網絡零售市場的表現依然好于線下實體呈現出企穩回升的態勢——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 6.3 萬億元,同比增長 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 5.45 萬億元,增長 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 25.9%,較去年同期提升 2.2 個百分點。這其中,在類似天貓等網絡消費平臺中,又尤以 95 后和 00 后為主的年輕用戶增速最快。
眼下,中國地區疫情正在好轉。中國居民消費是否能在第三季度逐漸復蘇?時尚行業的消費能否在2023年之前完全恢復?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否能繼續吸引國際品牌深耕?年輕人和高凈值用戶的信心成為時尚消費市場最重要的變量。
左右滑動查看英文版

波詭云譎的上半年,中概股的困境、境外上市的堵塞、創業潮的降溫、地緣關系的動蕩,資本市場的氣壓驟降……看起來暢通“外循環”難度正在不斷加大。
但是,來自中國海南的第二屆消博會的一組數據顯示出了與之不同的市場景象:海南省商務廳廳長、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局長韓圣健透露,第二屆消博會官方發出共計8萬張證件;消博會組委會工作人員透露,歐萊雅和雅詩蘭黛在本屆消博會僅搭建展館的支出是 2000 多萬;高端威士忌品牌大摩 The Dalmore 首次線下展出了在天貓售出 268 萬元高價的大摩鎏金時代五號典藏中國版;愛丁頓將攜史詩級 81 年珍稀單一麥芽威士忌進行中國區首秀……


挑戰中蘊藏機遇,海南消博會在把握國際產業鏈重構契機中,實現了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自 2020 年 6 月初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月底 11 個重點園區掛牌,海南自貿港就在為吸引消費回流而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自去年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就背負著讓全球品牌集聚在海南消費和交易的重任。在這樣的歷史重任下,讓海南成為全球性消費中心的雄心呼之欲出,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消費品尤其是高端消費品的需求,海南勢必要成為國際品牌進入中國,中國品牌走向國際的重要一站。
今年的消博會,總進場觀眾超 28 萬人次,各類采購商和專業觀眾數量超 4 萬人,現場參會的境內外媒體超 160 家、記者超 1200 名。來自 61 個國家和地區的 1955 家企業(包括國際展區 1107 家、國內展區 848 家),2800 多個消費精品品牌(包括國際展區 1643 個、國內展區 1200 多個)參展, 600 多個全球新品首發首秀。
其中,國際品牌的參展面積占比從首屆消博會的 75% 增至 80%。越來越多國際品牌以消博會為展示窗口,向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分享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上的最新舉措,用可視化的方式將“摸不著”的人文自然理念具像化,讓更具可持續消費理念的年輕消費者能夠直觀地看到品牌們的實踐。例如,全球最大的香水公司 Francois Coty 在消博會上著重展示了其攜手全球領先的可持續原料供應商 LanzaTech 共同開發的創新實踐——采用碳捕獲乙醇制造香水。傳遞綠色理念的同時,眾多眾多國際品牌以自身文化沉淀作為講述的靈感基石,通過本土化創意敘事,增進與中國市場的價值觀互聯。
越來越多細分行業的全球頭部品牌參展,第二次參展的品牌所呈現出的參與度更高,規模更大的背后,市場再次看到了擁有 14 億人口的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需要被進一步開發和釋放的消費潛力。
左右滑動查看英文版

這兩年的中國紡織服裝業仿佛置身過山車。去年訂單火爆的時候幾乎“一廠難求”,今年卻經歷著近年鮮有的冷清。訂單外移、需求萎縮、匯率忽高忽低大幅波動帶來市場預期的不確定性……但恰是在這樣的市場迷局中,一部分具備優勢產能的企業正在借力 RCEP 釋放的利好脫穎而出。
據中國紡織品進口商會調查數據顯示:2022 年上半年紡織服裝廠訂單慘淡,訂單外流明顯,約有 60 億美元訂單遭流失,下半年轉單流速更快,預計可能擴增到 100 億美元的訂單流失。但從宏觀層面,上半年中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 1564.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7%。其中,僅深圳海關為關區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簽發的 RCEP 原產地證書達 2400 份,涉及貨值 9984.7 萬元。
今年伊始正式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意義在于打破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使眾多行業出口獲益,其中紡織服裝和輕工業理應受益最大。但RCEP 是“雙刃劍”,來自東南亞的人口紅利和日韓的高新技術產品,都會對中國部分產業造成一定的沖擊,同時倒逼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升級。
上半年,中國對 RCEP 成員國出口額達 455.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3.7%。由此可見,RCEP 生效實施有利于出口環境穩定向好。事實上,當前的中國紡織服裝業目前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人力成本的上升導致加工生產環節外遷,時尚產業尤其是紡織服裝行業如果能合理充分利用RCEP的優惠政策,對于降低關稅成本,優化區域內低端生產和上游設計布局有積極意義。


消費市場并沒有如期“深蹲反彈”,出口貿易尚且處于喜憂參半的產業轉型期,由全球品牌和中國海南合力完成的消博會,在7月底實現一劑強心針的作用之后,卻又遭遇疫情反撲。雖然,截止發稿前,海南治愈出院人數明顯增加,疫情趨勢向好,但整體仍處博弈階段,免稅和暑期消費都會受其影響。忽明忽暗的市場中,經濟恢復的動力和時尚消費的信心來自哪里?提振依然取決于行穩致遠的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
左右滑動查看英文版


來源:時尚商業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