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出產全國80%的家居服、40%的女性內衣和35%的面輔料產品,每年有逾10億件內衣家居服裝銷往全球各地……“和美僑鄉”汕頭潮南,得益于改革開放好政策和豐富的僑資僑力、民資民力,傳統產業起步早、發展快,規模引人矚目。
潮南內衣制造企業轉型跨境電商,生產紅紅火火。
紡織服裝產業占據“半壁江山”
“潮南的四大支柱產業,紡織服裝產業占據了全區工業‘半壁江山’,在國內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精細化工、口腔用品和精品文具產業也擁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優秀產品,在國內細分市場上較具影響力。”潮南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偉焦自豪地告訴記者,2012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只有312.46億元,至2021年已達960.44億元,直逼千億大關;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體量不斷壯大,現已達到512家。
資料圖 占地面積近4000畝、力爭擴圍至6000畝的潮南區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
資料圖 印染企業利用“棄污入園”契機實施設備更新換代,引進環保節能的新型染色機。
10年間,潮南區傳統產業的形態和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面對環保配套設施嚴重缺乏、高污染高能耗紡織印染產業粗放發展的實際,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省、市工作部署,及時按下“暫停鍵”,所有印染企業全面依法停產退出。在經歷了全部關停入園的“陣痛”后,該區紡織印染產業浴火重生:潮南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于2020年全面建成,獲評“中國紡織印染循環經濟產業園示范基地”“廣東省首批特色產業園”,已入駐的138家企業基本涵蓋紡織印染上下游產業鏈,2021年實現工業產值82.72億元,點燃潮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19年潮南區獲評“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是對該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的充分肯定。10年間,潮南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猛增17.3倍,達到52家;新型研發機構實現零的突破,目前擁有省級1家、市級3家,另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
如何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賦予潮南的目標定位,加快打造“傳統制造業賦能集聚示范區”?
潮南區委、區政府形成了明確的發展思路,就是緊緊扭住“高端、集群、融合”三大路徑,建設“2+2+4”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以推進“工改工”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改造優勢產業、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等為抓手,著力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具體目標是打造一個超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和3個超百億級的精細化工、口腔用品、精品文具產業集群。
營商環境優化令企業信心倍增
現已成為潮南區傳統產業“龍頭老大”的紡織服裝產業,其實也是從一張白紙畫起的。改革開放之初,一批“吃螃蟹”的潮南人憑著海外的信息、資金優勢以及刻苦耐勞的拼勁韌勁,陸續辦起了服裝家庭作坊和“三來一補”小企業,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壯大,合力做成了今天年產值“700億+”的產業規模。
在潮南區300多家紡織服裝規上工業企業中,位于陳店鎮溝湖社區的汕頭市新兆豐服飾有限公司只能算“中等個頭”,但總經理仲明對10年來的發展變化感受尤為深刻,因為他的企業創辦至今剛好11年出頭。
仲明20歲那年從江蘇泰州來到陳店鎮一家內衣廠務工,經過十多年努力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人脈資源,開始踏上自主創業之路。11年來,這家以生產女士內衣為主的企業從創辦伊始只有20多人的家庭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300多名員工的上規模企業,廠房面積增長了十多倍,2021年工業產值達7000多萬元。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動蕩的國際環境,打破了我們公司的客戶架構和生產模式,為此我們及時作出調整應對,從原來單一的東歐地區批發市場客戶擴展到面向跨境電商、南美和歐洲的品牌客戶群體,今年產值預計可比去年增長15%左右。”仲明深有感觸地說,10年來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市場越來越規范,對工廠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倒逼工廠加強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近年來汕頭投資環境持續優化,政府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很大,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新兆豐公司作為市紡織服裝產業協會首批理事單位,對產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將搶抓“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發展機遇,積極參與“產業強區”建設,借助服博會等平臺廣拓客源,提高產品知名度,努力實現國內國際市場“雙輪驅動”,推動企業持續穩健發展。
“只有夕陽的技術,沒有夕陽的產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創建新興產業一樣都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宏圖繪就、號角吹響,擁有堅實產業基礎的潮南區,正朝著推動傳統產業高端發展、集群發展、融合發展的方向發力沖刺!
來源: 汕頭融媒集團、印染學習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