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在王府井步行街,第八屆北京王府井國際品牌節與2022北京時裝周共同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本屆北京王府井國際品牌節圍繞“美好生活”主題,聚焦“商業+文化”、“商業+時尚”、“商業+生態”、“商業+科技”四大板塊,持續開展系列活動。
在開幕式上,作為王府井國際品牌節時尚活動的“重頭戲”,王府井集團攜手眾多國內知名品牌亮相,共同打造“2022北京時裝周·王府井集團時尚美學之夜”。鄂爾多斯、鄂爾多斯1980、Marisfrolg、ZHUCHONGYUN、百麗BELLE五大品牌聯袂,為本屆北京時裝周盛大啟航領秀。
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地區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張勇和2022北京時裝周組委會執行主席、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贠天祥,共同簽署王府井管委會與北京時裝周組委會“北京時裝周王府井永久會場”戰略合作協議。
王府井集團總裁尚喜平和2022北京時裝周組委會執行主席、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贠天祥,共同簽署北京時裝周組委會與王府井集團戰略合作伙伴協議。
同時,本屆開幕式上,北京時裝周組委會分別與王府井管委會、王府井集團進行了“北京時裝周王府井永久會場”戰略合作簽約和戰略合作伙伴簽約,聯動王府井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共創平臺價值,形成商業與時尚互融共進的高質量發展范式,助推王府井國際化消費區域建設乃至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觀潮起:深拓國潮價值維度
2022北京時裝周踐行“時尚+文化”,以國潮、國貨為核心,讓國潮價值維度的開拓愈加縱深,也更為創意多元。
9月15日至22日,一場時尚文化新浪潮將涌入王府井步行街、隆福文化中心、望京小街、張家灣設計小鎮、正大中心、前門大街、南鑼鼓巷等首都時尚文化地標,囊括流行發布、展覽展示、專業賽事等線上線下多場活動,表達國潮態度,盡顯本土設計實力。


流行發布板塊,王府井會場將齊聚國內外知名品牌和設計師,國內知名品牌包括安踏、雪蓮、銅牛、工美、周大福、雷蒙、PURE TOUCH等;王府井集團攜中國知名品牌Marisfrolg、百麗BELLE、ERDOS、鄂爾多斯1980、比音勒芬,芬蘭滑雪運動品牌HALTI、英國服裝品牌HAZZYS、法國戶外品牌Lafuma,以及ZHUCHONGYUN、MAOGEPING等知名設計師同名品牌;還有丹麥時尚設計師品牌Artfusion Ace,以及新疆和田與北京時裝周聯合打造的“艾德萊斯·絲路生花”主題發布;與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舉辦的“時尚河北日”活動,帶來紅太羊絨、FENGSANSAN品牌時尚發布秀,將共同引領京津冀時尚設計新潮流。
隆福文化中心會場,知名設計師劉薇、郭瑞萍、蔣碩等,將通過多場大秀與時尚展覽靚麗呈現服飾文化的創新趨勢;望京小街會場,2022風尚京津冀五周年特邀作品聯合發布、SEED&SOUL、粉墨即黛等時尚發布會共同詮釋“潮流·時尚·藝術”主題,涵蓋童裝、潮牌等多場主題發布秀。與此同時,前門大街、南鑼鼓巷會場的時尚快閃零距離銜接城市與秀場,當代時尚潮流與歷史文化地標碰撞融合。
9月22日,2022北京時裝周閉幕盛典將在北京時裝周永久會址張家灣設計小鎮舉行,由銅牛品牌以“萃·至真”為主題收官呈現閉幕大秀。
聽潮音:深層激發消費活力
與流行發布并行,豐富的展覽展示和專業賽事活動圍繞“文創+新消費”,打通從創意到商業的全鏈條,為拉動首都消費升級注入新引擎。


本屆WEEK UP與WHITE NOISE聯合打造設計師品牌集合展;在王府井工美大廈舉辦的時尚北京展聚焦文化,非遺再設計項目成果、創新產品等精彩呈現;潮玩造物博覽會在王府井步行街北延段打造時尚潮玩嘉年華;此外還有北京時裝周國際影像展、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非遺成果轉化公益展、銅牛70周年主題展等。
2022北京時裝周攝影大賽、第六屆“雪蓮杯”羊絨手工編織創意邀請賽、京津冀百強青年服裝設計師/工藝師推選活動、中意青年未來時尚設計大賽也將同期舉辦,共同激發首都時尚消費新活力。
領潮勢:深度嵌入新時代肌理
執“雙奧之城”金色名片,搶抓后冬奧時代機遇;立足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打造數字時尚的內核……2022北京時裝周突破以往的時尚表達,深度嵌入新時代城市發展肌理。


本屆北京時裝周期間,還有更加豐富的場景化、沉浸式體驗和內容板塊,促使時尚文化與北京冬奧精神交融共生,打造“時尚+運動”的消費新趨勢。以中國運動品牌安踏為代表,將帶來一系列以北京冬奧會熱點元素為靈感打造的產品。2022北京時裝周將見證民族運動品牌的轉型煥新,并引導更多新生力量把握機遇。

同時,“云發布”“云共創”“云逛展”“云播間”等多板塊將共掀云潮。首次亮相的數字時尚會場,以全新的交互體驗式數字時尚空間、虛擬秀場、虛擬人物、數字展品……打破時空阻隔,引領觀眾足不出戶也可看秀觀展,不僅將呈現數字時尚的無限可能性,也將加深產業及消費者對虛擬現實交互融合與時裝文化的思考。
來源:中國紡織報 文/張貴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