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瓦爾?坎普拉德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有家沒家的人都開始熱衷于去逛宜家了,吃頓肉丸土豆泥,然后找張床睡一覺,就能消磨一整天。是的,宜家幾乎沒有什么消費門檻。最重要的是,它考究的設計與實惠的價格更是深入各個階層人的心,然而締造了這一切的人——宜家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于2018年1月27日去世了,享年91歲。
把店鋪做成展覽
1926年,坎普拉德出生于瑞典南部的艾爾姆塔里德農場,從他祖父接手這個農場起,農場的經營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整個家族。因此,很小的時候,坎普拉德就樹立了賺錢的意識,他把當時的“火柴大王”伊瓦·克羅格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
1932年,英格瓦·坎普拉德童年時于瑞典阿姆霍特和其妹妹合影。
1943年,也就是在坎普拉德17歲的時候,他以書面形式向管理部門申請了一家登記在案的公司,取了自己的姓名(Ingvar Kamprad)、艾爾姆塔里德農場(Elmtaryd)和附近村莊阿根納瑞德牧區(Agunnaryd)的首字母,組成了公司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宜家(IKEA)。
1972年,英格瓦·坎普拉德在宜家瑞典哥德堡商場開業現場
早期的公司形態很像現在的淘寶海外代購,從國外進口商品然后賣給當地的零售商。當時,全家人都忙著接單發貨,坎普拉德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英格瓦·坎普拉德在宜家賣場
可是隨著生意的擴大,產品價格的降低,產品的質量也下來了。在這個時候,坎普拉德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把店鋪做成展覽的形式。至今,你去逛宜家的時候,仍能感受到迷宮一樣的展示空間所帶來的別具一格的體驗。
宜家賣場
在很大程度上,宜家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家居賣場了,它創造的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現代文化。不管你是文藝還是普通,不管你是油膩還是佛系,都可以在宜家的樣板家獲得巨大的自由感。
像坎普拉德一樣樸素
不久之前,就在我們盤點的2017年家居好設計里,宜家就憑借它的兩個系列產品上榜:一個是與知名設計師Tom Dixon合作、在2017年的米蘭設計周上推出的DELAKTIG系列沙發;另一個是它在八月份推出的帶有亞熱帶氛圍的一系列家居產品。
總而言之,不管是在國際設計周上還是在宜家賣場里,宜家的產品總給人一種“上得廳堂,入得廚房”的感覺。
當然,這和宜家的品牌定位有很大關系,在宜家創立之初,坎普拉德就認為低價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當然,低價還不夠,宜家要做的是設計優良、功能齊全的產品。
1976年,宜家成立30周年的時候,坎普拉德寫下了《一個家具商的誓約》,其中“To create a better everyday life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更是成為了宜家的“圣經”。
據說,坎普拉德是個20年如一日開著老式沃爾沃、吃著廉價工作餐的老人,關于他的生活,我們不甚了解。但是從宜家的產品里,我們的確能感受到那種深入骨髓的樸素。
在設計風格上,宜家被看作是北歐風格的代表,簡潔、優雅。殊不知,這背后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坎普拉德關心資源分配不均和資源浪費的問題,關心階層分化的問題,他想做的就是盡可能讓世界更加民主。用他的話說就是:“為多數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花錢有道
如今,宜家在全球47個國家共擁有370多家門店,每年的銷售額高達2315億元。所以像坎普拉德這樣一個擁有百億身家的富豪,他的錢都花到哪里了?
只知道賺錢和存錢的企業家不會是偉大的,坎普拉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用自己的產品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著世界的文明進程,但這些還不夠!
坎普拉德在宜家賣場
除了締造了宜家,他還在上世紀70年代末創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從此以后,宜家的商業利潤就盡屬于基金會了。
宜家設計的難民屋
2013年,宜家基金會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向敘利亞難民捐贈了五萬張宜家床墊。而在Better Shelter項目中,宜家專為難民設計了可供一個小型家庭使用12年的小型避難屋,該項目的宣傳經理說:“他們需要安全感,關上那扇門,就能稍微放松一下”。
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國家,流離失所的難民是多么需要一個能帶來安全感的家啊。而宜家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來說,又該是多么巨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