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觀點 |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勢、典型案例剖析及思路舉措

發布時間:2022-10-10  閱讀數:12590

觀點 |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勢、典型案例剖析及思路舉措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勢、典型案例剖析及思路舉措

圖片

摘   要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全國12個省份96個村莊調研數據,首先,分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勢,表明當前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總體發展向好,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異質性問題仍然突出,樣本試點地區產權改革全部如期完成,但存在基層人員保障不足、產業發展困難、分紅數額偏低等問題。然后,重點對典型試點村進行深入剖析,揭示了集體經濟強村、富裕村和薄弱村集體經濟的實踐經驗及發展規律。最后,提出了“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規劃的四類村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思路及舉措,為未來集體經濟發展實踐和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典型案例;集體產權改革;發展思路

作者簡介

肖紅波、陳萌萌

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集體成員利用集體所有的資源要素,通過合作與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形式。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從2015年開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先后組織開展了5批試點,范圍覆蓋全國所有涉農縣市區。截至2021年5月,18個省份完成試點任務,確認集體成員9億人,剩余13個省份將于2021年底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有53萬個村莊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50多萬個村莊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截至2019年底,清產核資在全國范圍內已全面完成,清查核實集體土地資源65.5億畝,集體賬面資產6.5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1萬億元,非經營性資產3.4萬億元;全國村級資產4.9萬億元,10.4%的村集體收益在50萬元以上;東、中、西部地區集體資產占比分別為64.7%、17.7%、17.6%,基本摸清了家底。總體來看,前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階段性成就,成效顯著。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完成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集體經濟發展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一連串問題。近幾年,國內學者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相關研究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韓俊等(2014)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賦權于民,相關立法缺失仍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等(2015)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需要多部門、多環節和多要素聯動發展,仍存在土地收歸集體難、流轉不暢等問題。閔師等(2019)發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度省際間差異較大,部分地方性改革方案有待規改。溫鐵軍等(2018)和楊帥等(2020)認為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信息不對稱,同時生態空間資源具有的“非標性”和“公共性”給市場帶來定價難題,需完善土地等生態資源的產權交易市場,為激活集體資源提供平臺。張應良等(2019)提出農村集體經濟增長需要具備產權明晰、產權激勵、拓寬市場、延長鏈條和維持特色五個理論條件。孔祥智等(2017)、高強等(2020)和郭曉鳴等(2019)認為收益權屬不清仍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大問題,因此產權及股權需實現歸屬清晰并固化于民,集體經濟組織走收益風險“共擔”之路,對集體資源資產薄弱的村莊,還可以多村聯合發展。賀雪峰(2019)同樣認為將農民組織起來,走村落依托資源模式是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同時“政經分離”和完善收益再分配制度對集體經濟組織長效發展十分重要。這些文獻大多集中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如何加快集體經濟發展研究較少,迫切需要根據實踐探索,認真梳理總結試點地區改革實踐經驗,深刻認識和分析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破解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難題,推動“十四五”時期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鑒于此,本文基于課題組2018年、2019年在全國12個省份96個村莊開展關于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路徑(76個村莊)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展(20個村莊)的調研數據,深入分析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集體產權改革試點工作的成就及問題,并把集體經濟發展不同水平的三類村莊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剖析,總結其發展差異的內在規律;在此基礎上,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戰略思考、重要舉措,以期為政府、管理部門、集體經濟組織及社會相關經營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決策參考。

    

  “十四五”時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路舉措


當前,我國正處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十四五”時期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根據本文分析,集體經濟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具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異質性特點,在集體經濟發展實踐中,全國很難采用統一政策、模式、路徑等,應根據村莊的不同特點,分類推進,因村施策。本文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四類村莊: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和搬遷撤并類村莊,借鑒和參考上述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的成功經驗和內在規律,堅持因地制宜、改革創新、資源匯聚、生態優先、典型示范、組織引領、多級聯動、多措并舉、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全國四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實施路徑、組織模式及舉措,進一步推動“十四五”時期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一)集聚提升類型村莊


這類村莊是指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占鄉村村莊比重高,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但在區域、資源、產業、發展水平等方面仍有較大的差別,可以分為強、中、弱三類,其集體經濟發展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1.實力較強村。要走“自主發展”型集體經濟之路,可以與企業或其他主體開展股份合作,但要以村集體經濟為主導。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向環保生態、現代科技、產業融合和全產業鏈方向發展,例如“新型工業”“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等現代產業;創新發展模式,采取“土地股份制”“保底分紅”等模式,保障農戶利益,實現集體組織與集體成員的共建共富,把村集體的各種資源進行折價入股,采用多種“村+”模式,與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主體開展股份合作,實現集體經濟與各合作方利益共享、共同發展;逐步推進“三位一體”政經混合向“三委分離”轉變,村黨總支發揮領導、引導和監督職能,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職能;同時集體經濟組織需要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條件的可聘請職業經理人;建立村集體經濟優秀帶頭人、技術人才和管理團隊長期穩定發展機制,保障優秀接班人不會斷層,不會因為集體經濟組織失去某位帶頭人而陷入發展困境。


2.實力中等村。要走“村企結合”型集體經濟之路,立足于本村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入駐投資,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這類村一般產業層次較低,主要以純種養業和租賃業為主,附加值低,產業帶動能力弱,不確定性大,可持續性不強,這是由當前發展階段決定的,當集體經濟發展有一定積累后,要重視提高產業層次,提高自身經營能力。利用當地農業資源優勢,確立特色主導產業,培育主導品牌,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優質綠色特色高效農業,開展種養結合循環生產方式,營造農業景觀,連片發展鄉村旅游,開展特優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采取“村+合作社”,村集體要牽頭創辦農民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匯集資源,與企業進行合作,由于村集體的經營管理能力不強,村集體和合作社可不直接從事經營,而是由龍頭企業經營,建立合理的合作機制與利益分配方式,調動各方積極性;配置集體經濟組織專門人員,選好負責人,并配備年輕有能力助手,村兩委要重視集體經濟的發展,并要多方面提供協調和支持,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水平;與當地相關部門建立緊密的聯絡,積極申報項目,爭取支持,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


3.實力較弱村。要走“黨建帶動”“國資搭臺”“股份合作”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這類村空殼村的比例較高,要深刻剖析空殼原因,因村施策,對癥下藥,千方百計讓空殼村脫殼,然后逐步發展。走黨建帶動型道路,堅持以村級黨組織建設為重點,配強黨組織書記,發揮黨員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先鋒帶動作用,委派能力強的駐村干部、年輕基層公務員加入領導班子,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實行“三變”改革,將政府投入資金、集體資源進行股份量化,充分利用特殊的政策支持和本村優勢資源,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林下經濟、特色種養殖;對于資金匱乏的村集體,可引進經營主體,為其提供管理服務,增加集體收入,或者由經營主體負擔村公共服務,減少集體經濟的開支,對于“三無”村,著重以鄉鎮為單位整合扶持資金抱團合作、異地開發、按比例分紅等方式,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創收;要充分利用對經濟不發達地區、貧困村、生態產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注重宣傳本村優勢資源,引起企業、社會關注和支持,助力集體經濟發展。


(二)城郊融合類型村莊


要走城鄉融合,為城市提供服務的道路。進一步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消費需求,大力發展“集體工業”“物業經濟”“休閑農業”“物流服務業經濟”“生鮮農產品基地”等;采取股份合作制,充分利用城市的資金、人才、科技、市場的優勢,合作共建集體經濟,提高集體經濟參與度,要保有一定的決策權;實行“三位分離”治理體系,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加強領導班子的建設,建立科學的選拔制度和激勵機制,提高集體經濟經營管理能力,加強廉政建設和監督機制


(三)特色保護類型村莊


要走生態發展、特色旅游的道路。要按照特色保護的總體理念,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確立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產業定位,引入企業入駐共同進行適度開發;大力提高村民的參與度,依托旅游開發,由企業負責統一規劃和管理,村民可發展家庭客棧、餐飲、產品銷售等,加大特色優勢的宣傳,形成“村+集體+企業+村民”共創共建共享的機制和發展格局(周立等,2021)。


(四)搬遷撤并類型村莊


要立足生產生活,走“服務發展型”集體經濟道路。結合搬遷后的實際需求,提供各種服務。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參辦農業服務組織,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生產管理、農機服務、市場營銷、物流配送、農村電商等農業配套服務;村級組織牽頭組建勞務合作社或勞務中介公司,以勞務承包的方式承接基礎設施維護、村級道路養護、綠化管護、企業后勤等工作或提供勞務中介服務;在當地村民集中居住區成立物業管理、綜合服務代辦點、便民超市等專業服務公司等,為廣大村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為青年農民提供創業就業服務,切實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集體經濟發展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中央、地方基層部門、村級兩委和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努力,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上述發展思路及舉措,僅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一定參考和指導,各地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共同推動集體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圖片

全文閱讀


<<< 左右滑動 查看全文 >>>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來源:CNKI社科學術邦、區域經濟


編輯/王昕彤
校對/趙婷婷 張海燕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