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纖維與終端更加融合
作為“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的重要延伸活動,纖維之路切實搭建起了纖維企業與服裝品牌溝通的橋梁。在此次對接交流中,中國化纖協會市場推廣部副主任王永生詳細介紹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2022/2023發布的產品。例如,稀土抑菌再生纖維素纖維/錦綸添加稀土基納米抑菌劑、植物改性抑菌聚酯纖維添加天然植物活性成分、PA/PHBV共混纖維添加生物基PHBV天然本征抑菌成分,均可實現持久高效抑菌;雙組份復合聚酯彈性纖維、吸濕彈性仿棉聚酯纖維均可實現無氨彈性中高保形;遠紅外聚酰胺6纖維可提供親膚不冰涼的體驗;鈦系陽離子可染聚酯纖維可實現綠色催化劑與陽離子可染技術的協同增效;循環再利用PET/PTT雙組份復合纖維可實現再生與生物基低碳共振;陽離子循環再利用聚酯纖維可實現低溫染色與低碳效果疊加……

無論是功能創新,還是綠色創新,這些纖維都讓終端品牌眼前一亮,從而更加肯定國內纖維企業的創新能力。正如柒牌面輔料研發中心高級經理鄭云隱所說:“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功能性、安全性以及消費者的體驗感。在去年的纖維之路活動中,我們了解到很多新型纖維,為我們的產品研發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今年我們也了解到很多契合我們創新方向的纖維,期待后續的應用開發。”
其實,纖維材料的功能性與差異化已經讓終端品牌嘗到了科技的“甜頭”,這一點在運動品牌中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安踏開發出以氮科技、冰膚科技、熾熱科技為代表的產品矩陣,讓消費者有更好消費體驗和獲得感;三六一度作為中國纖維流行趨勢最佳下游合作伙伴之一,聚焦功能與環保,將多種新型纖維成功應用到其產品研發中,實現產品銷量增長。

如今,在國潮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安踏、三六一度、鴻星爾克、匹克、喬丹體育等國產運動品牌正在加速材料創新的步伐,這將為纖維企業的創新研發帶來更多機遇。鴻星爾克服配商品研發中心總監謝剛林表示:“纖維端的創新大有可為,通過與纖維端的直接對接,能夠避免在面料開發過程中走彎路,今后期待與更多纖維企業建立更廣泛的聯系,互通有無,實現共贏。”匹克服裝技術中心總監林溫娜則表示:“化纖龍頭企業的研發實力、生產實力及產業鏈整合實力,將會讓我們在材料創新、品質把控、成本把控方面更進一步。”而在此次對接交流中,喬丹體育面料開發部負責人劉慧貞等也針對他們感興趣的創新纖維與纖維企業進行了深入交談,激發出更多創新想法。
創新與合作更加落地
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用五項重點任務明晰了“十四五”期間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其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消費者對中國纖維和企業的認知度。鼓勵企業建立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加強品牌管理團隊建設,培育功能性纖維品牌,發揮纖維品牌在服裝、家紡等終端產品中的增值作用。

在踐行“三品”戰略的道路上,華峰化學、桐昆集團、豐原生物等纖維企業從未停歇。例如,華峰化學在高性能、功能性、環保三個維度深耕千禧®氨綸的創新發展,高彈性、高均一、耐高溫讓千禧®氨綸更具競爭優勢,超耐氯、抗菌、酸性可染、黑色等千禧®功能性氨綸深受下游青睞,再生、生物基等千禧®環保氨綸助力可持續發展;桐昆集團作為中國滌綸長絲行業的“沃爾瑪”,陸續開發出光譜發熱抑菌阻燃聚酯纖維、蓄熱保暖仿羊絨聚酯纖維等功能產品;豐原生物則不斷探索聚乳酸纖維的產業化,將其應用于內衣、休閑運動服飾、床上用品等領域。
“目前我國化學纖維的產量占全球比重超過70%,穩居全球第一。同時,國內纖維企業不斷加大對新型纖維產品的開發力度,體現出差異化、功能性及可持續性等,為下游開發提供了豐富且優質的原料選擇。近年來,華峰化學、桐昆集團等一些纖維企業相繼建立了企業研究院,不斷提升研發水平,今后期待終端品牌與纖維企業開展緊密的研發合作,進一步發揮創新纖維的增值作用。”中國化纖協會市場推廣部副主任王永生說道。

對此,七匹狼供應鏈總監陳偉宏表示:“功能性乃至多功能復合產品的開發需要從纖維端開始創新,這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九牧王褲研發中心面料經理林華蓉則表示:“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我們遇到很多痛點,這些痛點往往需要聯合纖維端去解決,而通過中國纖維流行趨勢這個平臺,我們與纖維企業有了更直接的交流,下一步我們也將進行更落地的合作,以形成更多可操作性的案例。”
無疑,纖維之路已經成為纖維企業與終端品牌雙向奔赴的創新之路。“相較于首次纖維之路對接交流,此次活動我們有了更進一步的收獲。從終端品牌逐漸了解到華峰化學的實力及千禧®氨綸的品質,到終端品牌積極邀請我們參與產品研發,以及結合終端品牌感興趣的方向,進行不同纖維品種間的合作,實現多維有效對接,纖維之路的價值與意義顯而易見。”華峰化學市場部部門經理孫律平說道。
信息來源: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