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何創意的形式來創造織物
Iben-H?j,編織藝術家,畢業于一布萊頓大學時尚針織品設計方向。編織是她的愛好,對于針線結構和紗線介質的著迷使她沉浸在服裝創作中。利用三維的形狀,以任何創意的形式來創造織物,對于她而言是一種完全獨特的體驗,一直激勵著她創作更多的作品。lbenHoi的作品采用手工編織機手工制作,并進行小批量地生產。它們以可持續性、質量、材料、形狀和結構為重點:“我試圖探討「針織工作是什么」和「可以是什么的概念。”
而手工傳統是她作品中的核心概念。她用手動工業機器來創作,同時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技術。即時的創作過程對她的作品至關重要,針織作品可以直接在機器上成型,她可以自由地控制圖案、紋理和形狀。色彩也在她的作品中有節奏地變化著。
延續電線的生命
23歲的Alexandra Sipa來自羅馬尼亞(Romania),2020年畢業于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母親是一名內衣設計師,因此在Sipa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時尚。Alexandra Sipa將自己的設計系列建立在垃圾堆之上,她在倫敦Great Eastern Waste廢品回收中心和羅馬尼亞Bac?u 的工廠淘到材料開啟了不一樣的高定之旅。Alexandra Sipa的系列雖然看起來充滿了未來主義,實際上卻運用了許多文化與歷史的參考。Sipa在羅馬尼亞婦女的穿著中提取富有活力的色彩,那與樸素城市形成對比的、盛裝穿戴的、超級女性化的外貌,讓人深深著迷。Alexandra Sipa用多色彩的廢棄金屬線制作服裝源自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剛升入大二的她在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項目做研究,結果耳機突然壞了(這已經是那年壞的第五副耳機),她被五顏六色的電線吸引,Alexandra Sipa想找到一種方法重復使用它們并且試圖將它們應用在面料之中。
Sipa不是用死板的面料來制作時裝,而是在傳統的改造中走出。Alexandra Sipa在倫敦Great Eastern Waste廢品回收中心回收廢棄電線,又將羅馬尼亞Bac?u 的工廠的廢棄面料制成上衣。Alexandra Sipa很清晰的知道自己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解決美觀問題,因此每一個造型面對的挑戰都讓她興奮。探索如何通過解決各種形式的浪費的最終目的是循環利用,因此Alexandra Sipa將自己的實驗植根于本地廢物資源創造的奢侈品中。
Alexandra Sipa希望設計師們能進一步從簡單的改造傳統面料和舊衣服中走出,探索服用材料的更多種可能。其對社會中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產生警示,也讓消費者進一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浪費問題。
漢字藝術的研究
Aimee Lee,美籍韓裔。造紙藝術家、作家,致力于造紙藝術、漢字藝術的研究,曾在美國的各大博物館及藝術院校進行造紙藝術的傳授與演講。并且在韓國富布賴特基金會和手工藝中心等的資助下,她環游世界,分享她的Hanji紙造紙技術和專業知識。Hanji紙是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傳統手工有著1000多年的歷史,制作材料主要是桑樹皮。它的紙質雖然柔軟,卻十分堅韌耐用。隨著社會工業化發展,這樣的傳統紙工藝也漸漸消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