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彭艷秋
來源:澎湃新聞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一直在由大到強升級奮進。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穩固,中國制造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在部分領域已經向全球前沿逼近。同時,也有不少產業的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亟待突破。
“制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奮斗,靠自主創新爭取。”這也是有使命感的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奮斗方向。
2022年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間節點。澎湃新聞特別策劃《中國制造十年進化論》專題報道,通過走訪位于東、南、西、北、中的10座中國城市,采訪當地的代表性企業,記錄中國制造在過去十年的進化之路。
江蘇南通,中央公園。人民視覺 資料圖
“天地之大德曰生”。1895年,中國近代實業家、江蘇南通人張謇創辦大生紗廠,開啟了南通近代工業文明。
百年激蕩,南通制造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近10年來,南通制造更是開始蝶變,歷史悠久的“輕紡之都”,正加速向長三角北翼高端制造基地轉型。
2012-2021年,南通市高新技術企業從390家增長到2370家,上市公司從22家增長到53家(含港交所7家),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紡織、新材料、船舶海工、高端裝備五大重點產業集群。
“實業報國”的氣質中,這座城市的制造業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制造業企業又是如何與城市一同奔馳的?7月底、8月初,澎湃新聞記者一行走進南通,探尋南通制造業十年“進化”之路。
中國家紡看南通:利用物聯網向全鏈條智能化升級
在南通海門縣(現海門區)三星鎮和南通縣(現通州區)川港鎮(現川姜鎮)的界河上,曾經有一座小石橋,被當地人稱之為“疊石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續有農戶開始在疊石橋附近擺攤,出售農副產品,逐漸形成小型集散地。人來人往,在這里交易的商品,也從肉菜禽蛋,逐漸擴展到自家的刺繡、藍印花布、枕頭、被罩等。
1970年,疊石橋被拆除,筑成泥壩,市場卻更加活躍。多年后,這里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家紡集散地——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
紡織業是南通早年最具識別度的支柱產業之一。2021年,南通市共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1000余家,從業人員超65萬人,各類企業和工商戶約8.5萬戶。
作為分支的南通家紡業更是在近年打響品牌。
“世界家紡看中國,中國家紡看南通。”經過40余年的發展,家紡成為南通的城市名片。2021年,疊石橋和志浩兩大家紡市場成交額超2300億元,在全國床品市場占有率遠超半壁江山。目前,南通市已聚集了羅萊生活(002293.SZ)、紫羅蘭、江蘇金太陽等多家知名家紡企業。
南通家紡打響品牌的背后,是這一行業在當地的持續升級蛻變。
在羅萊生活的智能繡花車間,澎湃新聞記者看到,數臺繡花機高速運轉,細密的針腳繡下精美的圖樣。羅萊生活是行業內首次實現繡花自動調面技術并投入規模生產的企業。
羅萊生活的智能繡花車間,繡花機高速運轉,細密的針腳繡下精美的圖樣。 彭艷秋 圖
車間上方懸掛著生產管理看板,顯示著產品工單進度、斷線次數、機器狀態、機器稼動率等。繡花設備花型通過物聯網控制中心無線傳輸,控制系統對機臺生產進度和斷線率等生產數據進行實時收集與處理。
羅萊生活的智能繡花車間,車間上方懸掛著生產管理看板,顯示著產品工單進度、斷線次數、機器狀態、機器稼動率等。彭艷秋 圖
這個車間擁有120余臺自動化、智能化繡花設備,年產繡花針跡約2640億針。羅萊生活企管經理余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些設備的系統集成是羅萊生活自己完成的。通過智能化改造的車間,能節約50%的人工,產能提升30%-40%。
“羅萊自2015年起試水智能制造,每年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智能設備引進和技術改造。”余寅表示。
這也是南通家紡業進化的一個縮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羅萊創始人薛偉斌、薛偉成兩兄弟決心到南通辦企業,從散賣床罩枕套轉變為公司化經營。2000年,薛偉斌在南通主持生產經營,薛偉成則帶著研發團隊進軍上海。到了2004年,羅萊成為了出庫銷售額第一的家紡企業,從此領跑行業。
今年,羅萊已經在建設占地近800畝的“智慧產業園”。“新產業園建成后,如果能實現計劃的智能化水平,將完成從生產制造智能化向全鏈條智能化升級。”余寅說。
南通大學張謇研究院院長錢榮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十年前,南通的制造業還相對偏傳統,主要是家紡、鋼絲繩、化工、造船、造紙、電子產品等。隨著時代的進步,鋼絲繩、造紙、化工類企業逐步關停或轉型,而家紡、造船、電子產品等在智能化升級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今年年初,南通發布了《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下稱《行動計劃》),為南通加快建成長三角北翼高端制造基地提供支撐。
《行動計劃》指出,到2024年,全市5700家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新上項目應用智能化和數字化生產管理體系全覆蓋。重點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5%,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超過82%,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接近92%。
2022年1月14日,工作人員在位于江蘇南通通州區川姜鎮的云倉倉儲直播。這里為數十家家紡企業服務,最高年出貨單量3000萬單。人民視覺 資料圖
儲能十年磨一劍:從紡織輕工到新興產業集群
家紡只是南通制造的一面。
南通濱江臨海,十多年前,由于缺少大橋、大港,與上海、蘇南隔江相望、僅靠渡輪往返。“南通難通”,客觀環境的限制使江海的優勢難以充分體現出來。近十年,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蘇通大橋、崇啟大橋、滬蘇通大橋建成通車,南通開啟了追江趕海、通江達海、騰江越海的時代逐夢之旅。
過去十年間,南通的制造業從以傳統紡織輕工產業為主,逐步建成“3+3+N”產業體系,即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等3大重點支柱產業,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3大重點新興產業,N個符合產業發展導向、有利于發揮自身優勢的產業。
“張謇先生的不懼艱辛、開拓創新精神在南通人身上再一次得到激揚。近十年來,南通的產業發展脈絡表現為向高端化轉型、數字化變革、綠色化提升的變化。”錢榮貴說。
進入“十四五”,南通進一步聚焦集群建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5+3+3”的發展布局(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5大重點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5G、物聯網和第三代半導體3個未來產業)。
從資源稟賦看,南通沿海風能分布集中穩定,有著較為優越的海域地質條件,風電項目每千瓦工程造價較東海、南海低2000元左右;同時,還擁有港口和航道資源。
在這樣的條件下,南通儲能產業起步也較早,集聚了中天科技集團(下稱中天科技)、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沃太能源)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2012年,留德歸國的袁宏亮通過“江海引才”計劃引入南通發展,帶著技術、資金和團隊來到通州高新區,瞄準光伏和儲能系統賽道創辦了沃太能源。
創業前袁宏亮曾在西門子、Fire Energy S.L.等能源企業任職,正值壯年的他意氣風發。“新能源發展越快,對于電網的沖擊越大,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見性會越嚴重,所以一定需要儲能。分布式發電和分布式儲能的結合會成為穩定的電力來源。”袁宏亮這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作為國內首個研發、生產并銷售戶用儲能系統的企業,需要原創性攻克儲能云平臺及能源管理系統EMS、鋰電池管理系統BMS等核心技術。
經過兩年的技術儲備,2014年,沃太能源推出第一套戶用儲能系統一體機。2016年,誕生了結構更小、裝配更方便的二代產品。2017年,沃太能源推出的三代產品實現將大部分功能集成到手機APP上,自主監測每天家庭發電用電情況,并且持續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產品競爭力。
2018年,沃太能源對產品外觀設計進行了全面升級,過去只能放在地下室的敦厚黑色物件可以像白色家電一樣放進室內。受訪者供圖
這10年,沃太能源摸爬滾打,從只有3人的小團隊到獲得包括億緯鋰能、高瓴資本、淡馬錫等多家戰投和產業資本的投資,產品也從第一套小型儲能一體機到實現全功率段儲能系統產品的覆蓋,業務也已擴展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沃太能源成立的同一年,南通市最大的先進制造企業中天科技,成立了中天光伏技術、中天光伏材料、中天儲能科技(下稱中天儲能)等子公司,正式進軍儲能業務。
中天儲能則依托中天科技的資源優勢,建設了國內先進的鋰離子電池研發中心。在高性能鋰電池領域深耕細作,現已發展為高性能鋰電池制造領域的領跑者。
中天儲能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2021年,國家“雙高”限電背景下,中天科技提出建設“共享儲能”方案,利用如東風光綠能,以自建、租用或購買等形式配置儲能,共享儲能,“一站多用”。
近年來,以如東、啟東等地為代表的南通風電產業,從“無中生有”到發展壯大,從小有名氣到蓬勃崛起,與此同時,儲能產業迎來了“東風”。截至目前,南通重點儲能企業約20家,包括儲能電池(電池組)、零部件制造(正負極)、電池隔膜、電解液等企業,為新能源發電側配套及用戶側的消納提供支持,2021年儲能產業產值超200億元。
新材料、高端裝備:“拆”“改”中挑戰世界頂尖技術
除了高端紡織、新能源及儲能產業,南通也將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大力培育,并列入“十四五”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
這兩個板塊的技術發展,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中天科技的光纖預制棒和南通振康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南通振康)的RV減速機等,就走出“引進吸收再創新”之路,結束了受制于人的困局。
光纖預制棒是生產光纖、制造光纜最重要的基礎材料,被譽為光通信產業“皇冠上的明珠”。但這顆“明珠”一度被美國、日本等國的少數幾家巨頭壟斷。
2007年,由沈一春博士帶隊的8人小組,受中天科技董事長薛濟萍所托,遠赴日本求學,用1年左右的時間掌握了預制棒制造的20多道復雜工序,總結了156項標準化作業流程。
團隊學成歸國之后,精密材料公司也緊鑼密鼓地籌備。2010年9月18日,成功生產出第一根預制棒,當年產能達到30噸。中天科技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最終拿下預制棒制造全套的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所有生產設備的自主化。
中天光纖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中天科技總經理陸偉告訴記者,在鼓勵技術創新和尊重人才上,“中天獨創建立了知識產權銀行,用于每一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對創新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提案,經過技術委員會進行審核評比并積分,每年度可以兌現獎金,通過這種方式獎勵創新。”
從最初的鄉鎮磚瓦廠,到集通信、電網、海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多元產業格局的集團企業,中天科技集團近十年來,發展迅速,營收從100多億元增加到超800億元。
作為工業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RV減速機大部分市場份額則長期被納博特斯克、住友重機、Spinea等外資企業占據。近年來,眾多國產RV減速機企業正在崛起,南通振康就是其中之一。
1993年,南通振康創始人湯子康“下海”,要做嚴重依賴日本進口的CO?電焊機的核心部件送絲機。年近古稀的湯子康回憶當時情景時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學了技術有飯吃,我就是要做別人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
南通振康的焊接送絲機。受訪者供圖
湯子康帶著技術團隊對送絲機的核心部件印刷電機進行了數以千計的開發實驗,攻克了數百個技術難關。最終,南通振康研發出來的印刷電機使用壽命提高到4000小時,高出日本同類產品的一倍,而價格僅有其一半,逼得一度壟斷市場的日本產品退出中國市場。
送絲機成功后,湯子康將目光投向了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的RV減速機。湯子康發現,國外高端焊接領域已經開始使用焊接機器人,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減弱、制造業升級,機器換人也在加速。“占據當時機器人造價成本45%的核心零部件RV減速機,依然受制于日本,而日本兩家減速機制造商占全世界約80%的份額。”湯子康回憶道。
振康引進和改造自動化精密機械加工設備,聯合高等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聯合研制攻關。一鉆研就是三四年,振康的RV減速機終于研制成功,2013年正式投放市場,打破了日本產品長達35年“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其在我國的銷售價格從每套1.2萬元降到6000元。2015年振康的RV減速機開始較大規模推向市場。近年又加大系列產品的開發,已經完成了500公斤以下機器人使用的RV減速機共18個產品。
南通振康的焊接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南通振康辦公室主任胡天成告訴記者,這些年每年公司將老產品印刷電機、送絲機銷售收入的百分之五六十都投入RV減速機的研發銷售。
胡天成介紹,為證明產品的耐用性和精度,也為客戶的工業機器人提供更好的產品解決方案,振康聯合專業從事機器人大腦研發的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開發出多款機器人。
“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一直以來,南通人文薈萃、靠江沿海,但由于與上海和蘇州之間有長江天塹阻隔,交通掣肘,加之傳統產業偏多,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改革開放以來,一段時間未能完全發揮這座城市的勢能。
2008年蘇通大橋通車后,南通經濟步入快車道。2011年,再進一步,崇啟大橋順利通車。2020年7月,備受矚目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正式建成,滬蘇通鐵路同步通車,南通與上海迎來“強鏈接”。同年,作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重要組成部分的南通新機場選址正式獲批,加之通航近30年的南通興東國際機場,南通正式邁向“雙機場時代”。
與之相伴的是,近十年,南通的制造業產業,漸呈燎原之勢。除了家紡、新能源儲能等,南通的船舶海洋工程、集成電路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南通突出創新轉型,持續追趕超越,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創新生態加速構建,天鯤號(上海振華重工啟東公司)、全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招商重工海門基地)等大國重器相繼交付,中遠船務海工研發項目、通富微電先進封測項目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活躍度不斷提高,推動南通在十年間連續跨越7個千億級臺階,2020年,南通GDP成功破萬億,2021年達到11027億元,迎來南通高質量發展的高光時刻。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南通考察調研時說,張謇意識到落后必然挨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干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在南通振康的一間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字帖,上面寫著張謇先生的經典語句: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朽。這便是這座城市的氣質,實業報國,“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