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Alexandrite Tse
編輯 / Yiling Pan

2023深圳時裝周開幕大秀 圖片來源:讀特新聞

提到中國的 “時尚之都”,你的腦海或許會聯想到上海、北京、香港,再如杭州、成都、廣州等城市或許也會榜上有名,但作為超一線城市的深圳卻常被人忽略。恰逢 2023 春夏深圳時裝周收官之際,近年來深圳的時尚產業也發生了顯著成長,那么深圳距離成為一個有代表性意義的 “時尚之都” 還有多遠?

北京和上海:
穩扎穩打、五臟俱全
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中國千年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的古都;而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很早便有 “遠東巴黎” 之稱;與前兩者相較,深圳在改革開放后方才逐步發展,文化底蘊略顯不足,這其中以媒體規模首當其沖。
“中國的時尚五大刊基本都在北京,而上海也有不少主流時尚媒體駐扎,深圳則無異于時尚界的蠻荒之地。” 在深圳從事時尚博主工作的衛公子一針見血地評論道。
“媒體聲量往往意味著該城市時尚影響力的輻射范圍,首先從新聞源的優先級與采編播的便捷性上,北京上海的媒體連當地的時尚新聞或許都播報不完,又怎么有閑暇關注遠在深圳的時尚動態呢?”
主流時尚媒體的缺席,無疑讓深圳時尚業的發展動態缺少了應有的關注。

深圳時尚博主@衛_公子因工作常需往返北京上海兩地,她認為時尚媒體的缺失讓深圳時尚產業發展滯緩。圖片來源:@衛_公子
如果說北京薈萃了大量時尚媒體,那么上海便以中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之姿,吸引了大量時尚集團與知名品牌在此辦公。以三大時尚集團 LVMH、Kering 和 Richemont 為例,其中國總部如今均設在上海。
“品牌在哪,就意味著預算在哪,也就意味著 KOL 在哪,MCN 在哪。深圳總體業務量不多,博主們要想發展還是得去北京上海兩地跑。” 衛公子繼續說道。
KOL 和 MCN 機構儼然都希望離時尚客戶更近一點,海量的公關需求讓北京上海催生出了大量 KOL,而這些人的集聚便形成了 MCN 機構,而大量成熟 MCN 的出現又以虹吸效益吸引來更多的 KOL,最終導致北京和上海在社交媒體聲量上遠超其他城市。
“品牌在哪” 也意味著 “崗位在哪”。除了時尚品牌、MCN 機構、媒體林立,北京和上海本身海量的高校人才資源,也讓這兩座城市具備了極強的時尚業人才孵化與儲備能力。
從事藝術設計教育行業的 Yingyi 介紹道:“國內排名較前的設計專業如北京服裝學院、清華美院、央美都在北京,而東華、蘇州大學、國美也都在上海或上海周邊,深圳并不以設計院校出名。”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藝術與工程學院 2021 屆畢業生部分設計作品 圖片來源:北京服裝學院
北京和上海的先發優勢不僅于此,眾所周知時尚圈與文娛圈不分家,不少文體明星作為時尚 ICON,其造型 Look 也常成為時尚品牌們的宣發賣點,此時作為影視劇組、綜藝節目組及不少大型晚會的拍攝地、舉辦地,同樣也是不少文體明星定居地的北京上海,便出現了大量明星藝人的造型需求。
資深造型師 Monkeyyy 指出:“北京上海有 Showroom 或倉儲的品牌顯然更容易適應藝人團隊的 Fitting 節奏,一方面是造型師便于前往親自感受服裝面料、廓形與設計細節,另一方面是產品送貨及時更穩妥,并且遇到突發檔期時可閃送,而遠在深圳的品牌則無法處理臨時用衣的突發狀況。”


北京上海有 showroom 和訂貨會等完整的產業鏈。圖片來源:時堂 Showroom
這些龐大的明星藝人、KOL 的用衣需求又再與上文提及的媒體資源相匯總,便成為了挖掘與曝光小眾設計師品牌的孵化器,助力北京上海當地的原創設計師品牌加速成長。

深圳:
“有錢卻不花在時尚上”
很多人將深圳時尚行業的發展潛力聚焦于其龐大的經濟體量。在改革開放的四十余年里,深圳實現了舉世共睹的經濟騰飛,但深圳當地的時尚消費力與經濟體量并不完全成正比。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的《2021 城市時尚消費力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各城市時尚消費力排名中,上海以 100 分榮登榜首,第二是北京,深圳僅以 61.29 分屈居第三。

圖片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另外,根據上海消費研究機構 iziRetail 逸芮在 2022 年 8 月推出的《8 大城市的 10 個商業維度解讀》報告統計,在奢侈品門店數量方面上海遙遙領先,以 220 家位列第一,北京則有 183 家,而深圳只有 55 家。
設計師品牌門店方面,上海 32 家,北京 15 家,深圳僅有 13 家。2022 年上半年開業的品牌全國首店數量,深圳為 19 家,上海在疫情封控情況下卻依舊達到 25 家 —— 上海巨大的時尚消費市場正坐實了其作為中國時尚之都的地位,而深圳的時尚消費潛力卻長久以來并未完全得到釋放。
“在疫情時代到來前,深圳人在過去近 20 年里已養成 ‘購物要去香港’ 的習慣,一方面是香港免稅的價格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受到 ‘港潮’ 流行趨勢的影響,這直接就制約了深圳本土時尚消費市場的發展。” 深圳本地的時尚愛好者 CiCi 分享道。

香港曾是不少深圳人的“ 購物天堂”。圖片來源:CGTN
“而且深圳的夏天雨熱同期且時有臺風過境,讓人字拖、洞洞鞋等單品成為必需品,加上天氣炎熱對女生出街妝容的毀滅性作用,再精致的妝也能因流汗暈妝或直接被紫外線曬化,所以不少深圳人于時尚一途難免有 ‘擺爛’ 心態。” CiCi 開玩笑地自嘲道。
“尤其是深圳的科技、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發達,文化產業相對薄弱,通勤正裝或休閑裝很有市場,但非傳統意義的時裝,所以我們常戲稱深圳整體的審美特色總帶有 ‘直男審美’,而且 ‘深圳人就是要搞錢’ 的口號已深入人心,在這里時尚真的不像上海、成都、重慶一樣是 ‘剛需’。”
在深圳從事時尚買手工作的 CyndiKam 側面支持了這一看法:“北京三里屯、上海安福路、成都遠洋太古里的街拍蔚然成風,深圳似乎沒有形成該土壤。” 她認為,深圳街頭時尚的興盛程度會直接影響大眾對該城市的形象觀感,進而也會影響該地時裝周的影響力。

2023 上海時裝周邀請明星走秀登上熱搜。圖片來源:上海時裝周
如今,上海時裝周已具備國際影響力,北京的中國國際時裝周近年來穩步提升,但已走過 8 年歷程的深圳時裝周卻似乎后勁乏力。
眾所周知,時裝周在誕生之初本質是針對買手與重要客群的訂貨展銷會,但在買手店文化仍尚未流行的深圳,Showroom 類型的機構同樣入駐較少,這就直接造成了作為一個時裝周最重要的 “展銷職能” 的缺失。
“所以深圳時裝周的勢弱本質是一個經濟問題,” CyndiKam 解釋道:“上海時裝周幾乎囊括了全中國所有的 Showroom 和各種潮流展會,也就意味著你能一次性看完國內幾乎最全的品牌們,這就讓跨區域買手們更愿意奔赴上海時裝周,而深圳本地的買手本身就少,這就意味著深圳時裝周不太具備吸引買手的能力,而沒有買手就沒有訂單就沒有錢,那好的品牌為什么要來深圳時裝周呢?”


深圳時裝周已走過 8 年歷程,但仍然面臨 “展銷職能” 缺失的問題。圖片來源:深圳時裝周
無疑,深圳已具備了充分的時尚消費購買力,但如何深度挖掘購買力已成關于審美培養與市場教育的新議題,而能反映一個城市 “時尚美商” 的 “晴雨表” —— 時裝周,于深圳而言其發展同樣任重道遠。

深圳原創設計師
深陷 “代孕” 困局
深圳除了在時尚影響力和時尚消費潛力上存在短板,在設計師品牌的孵化境遇中,也有續航方面的瓶頸。
深圳有很多成熟的時尚商業品牌,但設計師品牌并不多。據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深圳市服裝行業銷售總額近 2700 億元,占全國 10%,形成了福田品牌總部商業集群、南山原創設計師集群等標桿性產業集聚區,也出現了瑪絲菲爾、歌力思和影兒時尚等國內頭部品牌。
但在國際時尚及奢侈品牌代理集團 Together Group 的中國區戰略業務總監 Cherie Zhang 看來,深圳不少成熟的服裝品牌更符合業內對商業品牌的認知,而非以設計本身為產品研發導向的設計師品牌。


從深圳成長起來的瑪絲菲爾已成國內首屈一指的時尚品牌。圖片來源:Marisflog
“深圳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不少國際大牌代加工廠,服裝供應鏈優勢很強,但設計能力依舊較弱,雖然本地不少品牌宣稱其面料或代工廠與那些奢侈品牌同源,但對原創設計的忽視,最終做出來的是 ‘精致衣裝’ 而非 ‘別致衣裝’。” Cherie Zhang 說道。
“精致衣裝” 實際意味著對市場潮流的迎合(Trend Follower)而非引領(Trendsetter)。想要真正占據時尚圈話語權,勢必要打造出先鋒獨特的 “別致衣裝”,以原創個性引領與創造新的潮流。
談到原創設計師品牌在深圳發展之難,不少設計師有苦難言。“你開發原創的速度永遠沒有南油抄板的速度快!而要談到維權,作為個體的小設計師往往缺乏維權經驗,也沒有維權成本與時間精力,這時候設計師最好的 ‘歸路’ 竟然是接受貼牌!” 正在深圳發展的服裝設計師 Sofi Han 直率地講道。
Han 指出,把自己的設計賣款給南油廠商,讓他們包工包料做成成熟的商業品牌,起碼還能讓自己有口飯吃。

深圳南油服裝批發市場對本土獨立設計的發展不利。圖片來源:搜狐
“這也是為什么你在深圳商場逛街的時候,你會愕然發現完全獨立的兩個品牌竟然會銷售幾乎一模一樣的衣服,” Han 繼續說道,并認為自己的角色與其說是 “原創設計師” 不如說是 “代孕媽媽”。
根據數名深圳設計師反映,事實上在 “輕設計” 氛圍下依舊有不錯的本地設計師品牌冒出來,但他們除了面對抄襲困境外,確實也缺乏供應鏈相關經驗與資源,發展受困,成長不錯的能被大型商業品牌瞄準收購已是較好結局。
對于一個地區而言,時尚品牌的新陳代謝速度與周期意味著該地時尚產業的活力,新興品牌的不斷出現在維持著該地時尚產業的續航,要保持深圳時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產權保護勢在必行,而深圳也正以科技手段維護原創版權,提升產業活力。
比如云盾數據聯合華為云、深圳服裝行業協會和司法機構共同建立的時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就在全球范圍內開創性地實現了基于區塊鏈和 AI 的時尚數字化加密版權保護機制。該技術讓品牌即使在時裝發布會上,也能邊走秀邊確權,目前在深圳時裝周走秀款及付費客戶備案確權的原創時裝已達 13000 套。

2023 春夏深圳時裝周期間,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潘明、云盾數據 CEO戴毅、安盾網資深方案專家劉東奇等領導嘉賓圍繞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時代下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展開探討。圖片來源:深圳時裝周
面對自身短板,深圳正在努力追趕。在《深圳市時尚產業發展規劃》等產業政策中,該城市計劃發揮科技 + 年輕雙基因優勢,將時尚品牌與頭部科技企業合作,打造獨特的科技秀場。
此外,2022 下半年 20 多家在深圳開業的購物中心,以高端商業體為主,有效吸引更多品牌入駐,引領大灣區時尚消費;在吸納人才方面,深圳也積極投入教育力量,引入國際時尚名校,如意大利馬蘭歐尼學院深圳分校的建立與發展等。

意大利馬蘭歐尼學院深圳分校 圖片來演:意大利馬蘭歐尼學院深圳分校官網
盡管通往時尚之都的路阻且長,但只要在路上,深圳或許終有一天就可彎道超車,打造出具備深圳特色的時尚產業新城。
文章來源:Vogu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