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溫和上漲的“銀十”行情,面料市場開始顯現疲態。
近期,多地面料市場監測顯示,產品銷售出現回落,市場成交環比下降。面對當前市場的嚴峻形勢,雖然部分面料企業接單不力,“日子”過得很辛苦,但也有不少企業憑借著創新產品超群出眾,繼續保持銷售增長。
行情 低位震蕩
“去年這個時候,坯布在車間門口堆積如山,爆倉的現象還是家常便飯,但今年的情況截然不同,最近接連幾個訂單我談著談著就沒了。” 黃雨娟已經入行10余年,如今在浙江的一家面料企業擔任業務經理。在她印象里從來沒有見過氣氛如此冷清的11月。“訂單量同比去年減少了大概3成左右。但是,這已經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據我了解,紹興有不少小型企業已經放假停產。”

根據中國·柯橋紡織指數顯示,11月中上旬,當地紡織市場服裝面料銷售環比回落,傳統市場成交環比下降,連日價量環比下跌。對口客商入市認購局部回縮,大眾面料市場成交環比下降,秋季面料現貨成交環比回縮,初冬季跑量產品現貨成交和訂單發貨環比下降,價格環比下跌。其中,純棉、滌綸、滌粘、滌氨、粘膠面料成交價量下跌,拉動服裝面料價格指數環比下跌。
江蘇面料市場的情況也如出一轍。“往年‘金九銀十’過后,染廠進倉雖會有所減少,但因為前期進倉量大的原因,11月中上旬基本還處于比較忙碌的階段,染廠開機率可達90%,但今年監測到的開機率僅有56.8%。” 盛澤化纖布匹市場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石麗菁坦言,現在的面料市場形勢不理想,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在廣東地區,市場表現也不容樂觀。據佛山當地媒體報道,當地面料企業開機率低位運行在30%左右,噴水織機關停增多。
隆眾資訊分析師齊金月告訴《中國紡織報》記者,目前,面料市場整體成交冷清,新單數量少且散,雖局部有“雙11”補單,但實際數量有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東部分紡織集群停業,一些訂單轉移至江浙地區,但考慮到運費成本等問題,到達數量有限,江浙地區織造企業綜合開機率暫時也很難得到改善。
“現在服裝企業首選清庫為主。目前,少量工廠反饋訂單能維持至12月初附近,庫存備貨的積極性并不高。”齊金月判斷,后續織造開機率難被逆轉,預計短時間內,面料市場仍會處在低位震蕩運行的態勢。
冷冬 僧多粥少
面對如此“冷冬”,面料企業也在積極想辦法。
祥興集團國際部經理唐艷艷談道:“這段時間市場確實很淡。面料企業‘僧多粥少’,服裝廠家一個訂單下來,面料企業就一擁而上,業務壓力確實較大。” 她透露,“在維護好老客戶的同時,公司已經把銷售人員放到市場上了,能找到一個客戶是一個。”
盧小軍所在的紹興全興紡織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搖粒絨等冬季面料,銷售方面受影響相對較小,但市場清淡在業務上也有所體現。“雖然下滑數據并不明顯,但是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了危機感。”盧小軍說,原料、人工成本在上升,市場脆弱又不能漲價,目前只能通過內部提升,多提供一些技術咨詢等增值服務來吸引客戶,“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選擇“賠本賺吆喝”。據盧小軍介紹,400T春亞紡面料市場價大約在2.8元/米,但現在有些企業不到2.4元/米就出手了,明顯低于市場價。對此,他也表示理解:“當大量訂單下達時,拼價格或許是拿下訂單的唯一籌碼。這雖然會導致企業損失利潤,但在如今的市場之下,能去一些庫存也是值得欣慰的。”
“現在市場提前進入‘冬眠期’,很多同行嘴上說‘躺平’,但誰能真的歇下來呢?”黃雨娟這幾個月一直都沒放棄尋找新訂單,幾個月里,她積極與下游企業、采購商溝通,可往往收到的都是“暫時不需要”這類回復。
“我還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直播,但尚未收到太好的效果。” 黃雨娟有些無奈地說,對于面料行業,直播最大的問題是鏡頭無法還原面料真實的顏色,同時,買家也無法摸到面料真實的觸感。“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把面料寄給買家挑選觀摩,但這又增加了我們的成本負擔。”
尋路 另辟蹊徑
不過,不管行情如何,總有一些面料企業能夠逆勢而上。
走進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展廳,仿佛進入了一個汽車廠商的展廳,里面陳列著的不是傳統面料企業展廳內常見的漂亮服裝,而是各類汽車零部件。據介紹,這些汽車零部件都由公司生產的仿麂皮材料包覆而成。這些超纖仿麂皮材料集皮革與纖維的特性于一體,既有皮料的質感又有布料的柔感,還具有耐摩擦、抗老化、恒溫隔熱等性能,是一款“有溫度”的功能性材料。
“近年來,面料企業間的競爭尤為激烈,所以我們選擇另辟蹊徑,轉身進入汽車內飾市場,公司業績近幾年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該公司副總經理錢能表示,接下來,公司會繼續深耕汽車內飾這一細分領域,力爭成為汽車內飾超纖行業的領跑者。
今年,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認定了一批逆勢增長的“排頭兵”,39家南海制造業全國隱形冠軍企業出爐,其中就包括佛山華豐紡織有限公司。“目前,我們公司的客戶主要包括蓋璞、優衣庫、無印良品、沃爾瑪等,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堅持給自身‘加壓’。”該公司副總經理駱運才介紹,華豐紡織平均每年要開發約150種新面料,而由近年國內首創的高紗支印地科面料技術,研制開發的輕薄牛仔、靛藍色織布兩種面料產品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
位于麗水市云和縣的浙江多元紡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今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0%。該公司總經理李柏青表示:“我們現在一方面抓好企業內部管理,苦練內功,另一方面,主動出擊,迎接市場挑戰。”
據介紹,李柏青與團隊為了研發新品起早貪黑,有時一天工作15個小時。為了搶抓市場,他們輾轉各地,前前后后花了2個多月時間與客戶溝通。他預計,今年集團銷售產值將達16億元。
“創新產品始終是企業贏得市場的法寶。”對此,齊金月表示,當下,一些面料企業的產品看似做得熱鬧,但更多屬于“微創新”的范疇,以至于“爆款”難覓蹤影。她認為,想要重振面料市場,需要從底層邏輯為面料找到新的定位,例如融入綠色低碳的大背景,或者從健康、安全角度與用戶進行更深層次的綁定。
市場“寒冬”,未必不會是新變革的開始。
制作 / 王亦一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