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鏈供應鏈首席研究員曹茜芮
本文從全球供應鏈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新階段入手,探討新格局對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的影響,最后提出未來我國產業鏈政策的四個著力點,分別為“保暢通”“強協同”“優企業”“促升級”。
在大國博弈、世紀疫情、產業變革等多因素的影響下,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加速重構。供應鏈的競爭方式、布局導向、驅動因素都將迎來重大調整,對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造成基本不可逆的影響,我國產業鏈政策也需適時適勢做出調整,以更好適應全球供應鏈的大變局。
全球供應鏈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新階段
從競爭方式看,大國之間對供應鏈主導權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區域化、陣營化競爭手段正取代以往的市場化競爭。近年來,部分發達國家秉持零和博弈和保護主義思維,強行調整基于市場規則建立起來的全球供應鏈,構建意識形態互認度高、可控性強的供應鏈“同盟”,主要目的是“排擠”中國。
比如,2020年以來,《美墨加協定》通過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勞工、環境等條款,積極引導跨國公司在北美投資布局,促使近年來玩具、服裝、輪胎、電子等領域大量企業從中國和其他地區轉移至墨西哥。2021年美歐成立技術和貿易委員會,專門設立供應鏈工作組,在半導體、光伏、關鍵礦物等領域深化供應鏈合作。
2022年以來,美國先后與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等盟友建立“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ining Safety Partnership,簡稱MSP),組建“礦產群”,以此擺脫對華關鍵礦產的依賴。后又通過組織“全球供應鏈彈性峰會”、組建美日澳印供應鏈聯盟、舉辦“美國—東盟特別峰會”、召開“2022年供應鏈部長級論壇”等措施,以所謂的“民主”為名強化同盟力量,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美西方可信賴的國家。
從布局導向看,世紀疫情的暴發凸顯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本土化、多元化布局正取代以往效率優先的全球化布局。過去,在效率優先的原則下,全球化越來越深入,產業分工越來越細,資源配置效率越來越高,全球供應鏈逐漸形成了環環相扣、緊密耦合的網絡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精細化分工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嚴重沖擊,特別是汽車、電子、機械等行業由于供應鏈長且復雜,普遍出現停工停產現象,凸顯了過度追求生產效率帶來的供應鏈脆弱性。因此,安全成為供應鏈布局時考慮的更為重要的因素。
一方面,各國開始通過加大補貼、改善產業生態等方式吸引制造業回流本土,比如,日本啟動“供應鏈改革計劃”,擬投資約22億美元用于支援日企將生產線轉回日本國內;另一方面,推動關鍵供應鏈多元化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不少跨國公司已開始考慮由多元供應商替代單一供應商,擴大原材料與中間品供應渠道,以分散供應鏈被“斷供”的風險。
從驅動因素看,數字化、綠色化成為供應鏈轉型的國際共識,智能低碳技術驅動正取代以往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驅動。長期以來,全球制造業的聚集地都是享有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成本優勢的地區。但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數字技術快速崛起并應用,大大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0年七年時間里,全球機器人安裝量翻了一番。在氣候問題這個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前,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國際共識,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提出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和愿景,綠色供應鏈基本成為硬性要求,一系列變化深刻改變了產業鏈的組織模式。
在這種形勢下,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技術基礎好的國家在吸引制造業企業投資布局方面具有更加明顯的競爭優勢,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將重塑全球供應鏈發展形態,全面提升供應鏈質量效率。
全球供應鏈變局對我國產業鏈安全穩定的影響
產業鏈部分環節“被牽制”威脅短期內較難消除。當前,產業鏈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全球圍繞關鍵產業鏈的核心技術要素已展開激烈爭奪,以美國為代表的不少西方國家已做出“排華”舉措,今后我國產業鏈被多國聯合遏制的風險有可能增加。
比如,在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能會重構規則,試圖將我國排除在外,同時,幫助一些新興經濟體建立制造業優勢,以牽制我國的發展......

付費¥5
閱讀全文
請點擊

